
第四节 农村学校文化转型的依据与方向
面对当前所遭遇的困惑与纠结,农村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是着眼于文化未来发展的基点重建与根本路向的重新选择,不是“聊胜于无”的肤浅论说,而是要将文化发展根植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放眼多元文化,立足于农村自身现实,做好自身的路向定位与转型。
一 农村学校文化转型的依据
(一)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整体布局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整体提高公民素质的客观要求。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加速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进而达成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落后于城市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由于我国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文化的建设,农村学校文化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这就使得“城市化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隐于其内的观念系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稳定的精神架构,当物质文化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这种隐于其内的观念文化的变迁并非与其同时发生,而是有一种脱节”[33]。这种脱节造成了农村学校文化对于城市化过程表现得很不适应,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要求农村学校需要培养出作为公民所应该有的文化素质,而非传统的仅仅是为了培养能离开农村的人。因此,当前农村学校文化要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整体布局来重新定位。
(二)基于多元文化整合的系统逻辑
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点重新定位,实质上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同时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对自身学校文化的立场和态度进行反思。多元文化会带来文化的冲突,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文化冲突产生的张力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这个多元时代的伴随状态,多样性原则是异质性思维,开放性思维,不再把文化的多样性看成一种异己的状态,或执意追求一种单一的社会结构。[34]农村学校文化也要从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既不能激进地否定传统、全盘西化,也不能墨守成规、抗拒外来文化。正是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教育领域固守一种文化的陈旧状态,给了学校教育一个破旧立新的机遇。虽然农村学校文化走在迷失的道路上,但是也因为当今更为多元的文化视角而行走在前景最为宽阔的道路上,因此,农村学校文化在路向上要适应多元文化的事实,用兼具包容与批判的眼光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简单地说,多元文化的整合是农村学校文化定位的文化依据。
(三)基于农村固有的现实生态
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学校已经被全面地纳入国家的统一规划当中,教师的选聘与考核、报酬、调动、进修也都纳入了国家的管理体系当中,这又造成了“农村教师在拥有国家体制内关怀时,却逐渐失去了与乡土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成为农村社区生活的边缘人”[35]。这似乎预示着农村学校文化的建设上已经不需要考虑所处农村的实际情况。但是恰恰相反,农村学校管理、政策上以及农村学校教师的城市化正是农村学校陷入文化迷失的表现,农村学校文化在定位上不能完全脱离其所处的地域范围,农村仍然是农村学校的根基,农村文化仍然是农村学校文化的上位概念,尽管农村文化受到冲击呈现出边缘化、虚化的现象,农村学校文化也无法完全摆脱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农村的现实而另辟全新的文化。农村学校毕竟不是城市学校,不能完全为培养符合城市化进程的人才而发展,并且农村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了农村的这种现实,农村学校文化亦如无源之水,对于其当前的困境也毫无益处。因此,农村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学校文化定位的客观依据。
(四)基于农村学校自身优势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处于弱势和被忽视的地位。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第一,结构稳定,抗冲击性强。农村学校自身的文化结构较为稳定,受到外部文化冲击后其自身体系不易崩溃,对于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多元文化影响会循序渐进地消化与吸收,不会因为大破大立的改革方式而产生大幅波动。第二,传承优势不可替代。农村学校在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发扬和保护传统习俗,还是培养农村少年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农村学校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农村学校文化的重新定位必须考虑农村学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二 农村学校文化转型的原则
基于农村学校文化转型的依据的分析,合理地调适农村学校文化并实现其成功转型需要遵循“四个统一”原则:
(一)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36]其中最核心的在于精神文化层面,即基本的办学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群体心理意识等。其次是行为文化,即师生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方式,最表层的则是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校园硬件建设等。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落后,校园活动较为单一,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仅仅认为改善学校硬件环境,多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就达到了调适与转型的目的就大错特错了。必须着重从精神层面、价值层面引导学校文化调适的方向。这样的转变才是有意义的,有生命力的,才是农村学校文化调适与转型的真谛。
(二)创新与传承的统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发展和创新学校文化是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农村学校文化的定位客观上决定了当前的农村学校文化要想顺利实现转型,必须吸收现代城市学校文化中的优秀元素,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不断地以创新的理念调适农村学校文化。同时,农村学校有着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我们理想中的农村学校文化形态正是要在继承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城市文化的合理内核而创新出新型特色学校文化。因此坚持创新与传承的统一是农村学校文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三)个性与规范的统一
学校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学校文化并不是特定社会文化在学校中的简单反映,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37],因此每个学校都可以有其自己的具体文化样式。但在文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文化的规范性问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农村学校文化调适需要有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来统一文化建设方向,不能使那些错误的,甚至有违背法律法规的文化要素在农村学校文化调适的过程中继续存在,要坚决予以剔除。在保证大方向达到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彰显农村学校文化的个性化是农村学校文化转型的选择之一。
(四)多元与主流的统一
文化的本质是开放的,其生命力来自于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学校文化呈现出了更大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使学校面临着复杂的价值文化选择。[38]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维护文化生态的前提。因此在当前多元文化社会下,农村学校必然也不可避免地浸润在多元文化之中。实现农村学校文化的成功调适与转型就必须使农村学校敞开视野接纳多元文化的社会。同时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众多的文化形态下必须保证农村学校在正确的主流文化的引领下,并以主流文化为依托使学校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农村学校文化转型的方向
(一)现代化到本土化:追求教育的现代化转向建构教育的本土化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农村学校的追求,也是城市学校的夙愿。随着教育制度与体制的完善,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与物质条件的改善,教育的现代化追求就一直伴随其中。当前,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不应仅停留在教育的现代化层面,更应转向教育的本土化境界。因为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世界上任何地区进行教育现代化都必须经历教育本土化过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体现出的地域特色。离开本土化,教育现代化就无法落实。同样,教育本土化不排斥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程度越高,其本土化特色就越明显。一种高度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就越具有自己的本土特色。它是域外教育思想、实践与本土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本土已有思想与经验的高度升华。[39]因此,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进行现代化改造,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本土化特色的彰显。只有这样,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
(二)乡土价值到校本文化:挖掘乡土价值转向到开发校本文化
农村学校文化的建设一般离不开对乡土价值的挖掘,因为乡土价值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农村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反映,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传统就是来自于民间,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体现了对乡土价值的重视。当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农村文化的秩序价值,农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农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40]农村文化出现了秩序危机,需要进行价值重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还要做好相应的转型,即由挖掘乡土价值转向开发校本文化。校本文化的开发是对乡土价值的高度凝练,不仅基于乡土价值,还要高于乡土价值。它不仅凝聚着乡土价值,更体现了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写照。它不仅能充分体现一所农村学校的历史沿革、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向,还能重拾农村文化发展的灵魂,承担起传承与更新农村文化的重任。
(三)一极化到一体化:培养目标一极化转向培养理念一体化
工业文明尚未到来之前,学而优则仕是每一个读书人的追求。与工业化相随的现代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利益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求,处于农村地区的人们更是如此。很多家庭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再和土地打交道就倾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农村学校一度被农村的人们寄予厚望,成了能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希望之所。农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地演变成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最终使其离开农村留在城市生活。这样的一极化培养目标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城乡文化的断裂。因为从农村走出去的一部分大学生有时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即便在城市里发展着也是十分艰辛,这部分通过读书从农村走出的孩子早已断裂了和农村的文化联系,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城乡文化之根就这样生生割裂。城乡教育一体化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村学校不仅要为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为城市选送建设者,为新农村发展培养建设者,更要“继承主流文化,培养合格公民”[41]。这种一体化的培养理念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培养目标与理念的和谐。
(四)边缘性到参与性:由发展的排出机制转向建设的融合机制
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实际上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城市后农村”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之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国家有意识地将更多经济、文化等资源投入城市教育文化建设,而农村学校文化则不得不更加依附于城市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使得城乡教育文化领域也呈现一种二元分割的结构,造成农村教育文化的边缘性,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缺少话语权和自身特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一种边缘性发展的尴尬境地。农村学校缺少自己的文化特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完全踩着城市的脚印前行。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农村学校切实参与到文化建设与发展之中。在政府有意识地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宏观调控下,按照地区文化特点和市场调节作用,农村学校应该统一和提高各群体思想认识,统筹整合城乡教育文化资源,有意识地建立开放、和谐与民主的农村学校文化,促进农村学校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五)外生性到内生性:外生性变迁转向外生与内生性变迁的结合
所谓外生性变迁,是指主要在外部的强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变迁,主要指的是国家强力,其特点是强制性和显效性。所谓内生性变迁,主要指的是文化变动的内在机制,是指文化在其内部因素的推动和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化。一般来说,文化的转型应该是内外两种变迁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学校文化具有强烈的封闭性,我国在推动农村学校文化转型中主要采取的是国家的外生性强制变迁,更多地受到国家的政策、法规、文件、规定等规定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这种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更多的是被动的,甚至是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是一个强制的过程而非水到渠成的过程,由此形成的所谓转型也并未实现农村学校文化实质性的转型。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就是要加强对内生性变迁的关注,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关注学校内部群体文化特点,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交流,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肯定个体的尊严与自由,关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调整文化的内部机制。同时,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情况,联系内部因素,通过扬弃的过程为农村学校文化的正确转型提供最佳路径。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淡化以往农村学校文化中明显的升学倾向,转型为关注文化生成的过程,强调农村学校文化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关注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六)真空域到实验区:由变革的真空地域转向教学改革的实验区
无论是多元文化和思潮的冲击,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由于其地域的原因,加之其文化结构的稳定性,都是变革的缓慢地带或是真空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不应总成为薄弱或落后的代名词,而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区。关于这一点,20世纪初的新教育运动给了很好的启示。与陶行知齐名,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陈鹤琴就十分重视中西文化教育的融会贯通,他对当时“死读书”的中国传统教育有很严厉的批评。他肯定欧美新教育的基本主张,但又强调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验进行再创造。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陈鹤琴展开其新教育中国化的系列实验,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活教育”理论体系。[42]直到今天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农村学校建设都有一定指导价值与借鉴意义。近年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山东杜郎口的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实验改革,颇具成效,影响较大,这是农村学校成为教育教学或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典范。因此,农村学校文化的开发不能总停留在变革的真空地域,要向教学改革的实验区跨进,以适应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1]王克勤:《论城乡教育一体化》,《普教研究》1995年第1期。
[2]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3]李海潮等:《城乡教育一体化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4期。
[4]李玲等:《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5]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6]邬志辉:《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束缚与破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7]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3—84页。
[1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1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13]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4]2014年1月20日,在线辞海(http://www.k366.com/gj/cihai/two.asp?id=157520)。
[15]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6][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闫嘉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5页。
[1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26页。
[18]张德祥:《试论学校文化的内涵、类型及其功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9]朱颜杰:《学校管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20]石欧:《学校文化学引论》,气象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2页。
[2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22]闫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23]王传良:《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辨析》,《理论与研究》2011年第17期。
[24]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25]尤学文:《“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辨析》,《宁夏教育》2010年第5期。
[26]谢劲松:《什么是文化转型》,《文化论丛》1997年第6期。
[27]张谨:《论文化转型》,《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
[28]李玲等:《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2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30]吴学丽:《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转型》,《理论学刊》2009年第6期。
[3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32]于影丽、毛菊:《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8期。
[33]张雪筠:《“城市性”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东方论坛》2005年第4期。
[34]扈海鹂:《全球化与文化整合》,《哲学研究》2000年第1期。
[35]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9期。
[36]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7]侯岩:《学校文化研究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李永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期。
[3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页。
[40]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