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在应对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后半期,中国政府启动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国有文艺院团改企转制工作,将原先直接隶属于各级政府的大批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分批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打破长期僵化的文化管理体制,极大地盘活了国有文化资源,激发了文化创新潜力,提高了文化艺术供给的能力。在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各级政府将产业化思维引入文化资源经营管理过程中,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扶植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全面振兴提供了完善的法制、充足的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文化产业逆势增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从2004年到2010年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接近24%,远超过农产品加工、工业制造等传统产业。在此基础上,文化部于2012年2月正式发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建设10家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培育100个特色文化产业乡镇等目标。至2016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加到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相应地从3.5%提高到了4.0%,实现了惊人的飞跃。甚至可以说,文化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许多传统产业同期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还要多。
在中央政府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各地文化产业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纷纷推出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自由竞争、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东部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尤其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挥着技术、人才、资金、创意密集的优势,形成了北京798艺术创意产业区、上海张江文化产业园、武康路历史风貌区、广州荔湾区滨水创意产业带等一大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带,使文化产业成为本地区内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基础和产业梯度不如东部发达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弥补了上述差距,不少中西部城市群,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利用特殊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度假、会展、教育培训等特色文化产业,涌现出长株潭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区、楚文化旅游、西安汉唐文化观光体验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为本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相比之下,东北地区是中国四大经济板块中的特殊一隅,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产业基础、体制环境,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和困难。2014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培育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点”。如何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成为学术界和文化产业从业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2011年我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以后,在导师徐充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选择了文化产业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最终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本书正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改而成。该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这一发展战略上所存在的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的问题,制约上述问题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多重因素,以及为摆脱上述问题而应该采取的可行对策。根据这一研究设想,全书六章分别解决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制约因素、国外经验借鉴和本地应对措施等六大问题。
通过上述研究,本书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尝试回答一个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新经济增长点方面面临何种挑战及其如何应对,无疑这个宏大的问题具有很强烈的政策性和现实性,对于一个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尚未能够较为圆满地解答上述问题。书中各种纰漏还望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17年7月15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