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
没有教师参加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教师的积极参加,教育改革才会有成效。[1]
教师培训对教育改革非常关键。只有当教师培训计划发生实质性改变时,教育改革才会发生。[2]
近代以来,随着教师职业的逐渐成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早已超越了传统伦理示范和精神导师的界限,被赋予了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化特征。
从文献记载看,早在20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注意“教育者”——教师的问题了,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由于教师在社会各阶层都占有相应的位置,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随着教育行为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加深,形成了许多有关教师的理论。但“教师专业化”作为一个理论概念的正式确立,目前大家一致认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的工作性质做了界定:“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3]“教育的发展通常主要取决于教育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取决于每个教师的人品、教育业务水平和技术质量。”“鉴于教师的职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自身的努力,因此所有的教师在一切专业中都应力争达到可能的最高标准。”[4]《建议》明确肯定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质,提出了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学习,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具有优秀的品质。《建议》突出了教师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强调教师职业持续发展的特点。“从那时起,把教育视为专业而加以建设的共识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5]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园地的新成员赫然亮相于全世界。
在19世纪末的美国,教师专业化的提法偶有出现,但其作为醒目的理论并付诸大范围的教育实践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个时候,对教师教育已经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对教师教育的实施也基本建立在现代认识论的基础之上。
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教师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定向型、非定向型和综合型三种主要模式。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非定向型模式对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影响最大。美国教师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成熟的过程,是教师教育与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不断磨合、适应的过程,是教师教育实践不断追求高效的过程。特别是“二战”后,基础教育的各种要素在迅速变化,对教师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使教师达到政府提出的标准和资格要求,才能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师资条件,所以,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两者共处于同一因果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