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加快,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多面化,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作为与个人内心世界直接相关的学科,心理学将目光直接对准了“自我调节”(self regulation),以期从个体内部找到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案。自我调节是由自我引发的一种具有目标指向性、反馈性的行为。有研究指出,以冷自我调节——执行功能为代表的一系列变量,在对个体未来学业成就、事业发展,乃至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预测效力远远强于智力测验分数。可见,这一系列心理学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王元博士的这部著作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展开的。
王元博士选择的切入点显示了她在理论应用层面上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本书以自我调节为核心变量,关注的对象是幼儿群体,使研究具有更为长远的基础性意义。同时,自我调节与幼儿社会化之间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为连接点。心理理论是个体能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性认知成分。自我调节与心理理论,一个是向内追求自主性的过程,另一个是向外寻求与他人实现相互理解的过程,二者是否可以建立内在的功能联系呢?作者认为,首先,在发展时序上自我调节与心理理论在幼儿期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其次,二者的功能脑区存在着交叉,即二者共用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的广大皮层,说明在神经基础上二者是存在必然联系的;最后,在自闭症谱系人群身上,可见二者的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因此,关注二者的关系,寻找二者的因果联系,是具有逻辑合理性的。
本书对自我调节的理论结构、心理理论两成分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因素分析。在求解二者相关后,进一步通过改变心理理论任务范式中的自我调节成分难度,探索自我调节对心理理论的影响。具体操作过程则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研究思路与创新性。通过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对心理理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认知调节和行为调节两个自变量层面上。具体来说,是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在共同影响着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作者对自我调节各成分的划分具有新意。对心理理论的测量并没有简单采用经典错误地点范式,而是将心理理论中情绪与认知成分进行分离,丰富了心理理论研究的范式选择,创造性地将自我调节的子成分从心理理论范式中剥离出来,并进行系统操纵,巧妙地完成了对二者因果关系的探寻。
赘述了许多,一方面是我个人在指导王元博士论文的阶段,对自我调节领域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寥寥数语,为读者勾勒出本书的完整图景。希望读者可以借由本书一窥自我调节研究领域的端倪,进一步了解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
作为王元博士在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导师,我了解她对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的热忱,更支持她在发展心理学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今天,她已经成为我的同事、助手,与我一起专门从事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事业,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小小舞台上共同燃烧着我们对儿童、对发展心理学的全部热情。希望,在不可抗拒的岁月流逝中,我们对发展心理学的热爱始终纯粹而永恒;更希望,每一代发展心理学人都能不忘初心、不悔初衷,将这小小的火炬传递下去,温暖每一个人,温暖这个社会。
张向葵
2016年8月8日于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