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企业环境及企业能力与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研究

一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随着企业环境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学者也更加关注这两个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本书首先来关注国内学者对此的相关文献研究。

程承坪在《论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就明确指出了企业绩效是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生产性努力、企业家掌握的资源数量与质量和外部环境随机因素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说明这几个方面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的作用。[12]

张胜、刘成运用了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竞争氛围和竞争优势的源泉进行了解释,其结论是,企业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积累性知识与技能,所以,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性的、有效的绩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及管理。[13]

余伟萍、陈维政等着重考察了企业能力的价值链优化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了企业活动、能力和战略的选择矩阵,然后利用该矩阵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等进行评价,总结出企业能力与企业产生的价值成正比,企业能力的价值链越优秀,企业做出的战略决策就越能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绩效自然就能实现。[14]

杨东宁、周长辉提出“基于组织能力的企业环境绩效”的理论模型,从动态的角度解释企业环境管理能力与经济绩效的正相关关系。[15]

刘军等研究了企业竞争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竞争环境、企业价值观型领导行为以及企业绩效三者之间互动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激烈的竞争环境会削弱企业内部的绩效,但实施企业价值观型领导,将有助于企业领导扭转不利局面,提升企业绩效,企业价值观型领导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适用。[16]

陈浩认为企业环境管理是市场压力和社会责任的共同结果。同时,通过研究表明,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环境管理行为及企业绩效显著呈正相关关系。[17]

赵锡斌探索性地构建了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一般理论模型,认为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企业绩效,而企业绩效又会影响企业环境,根据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这种互动关系,企业管理就不仅要管理生产与经营活动,而且要管理环境,要像管理生产经营活动那样去管理环境。[18]

柳燕通过对汽车制造行业产业环境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环境宽松性越强,企业采取的创业导向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大;产业环境不确定性越强,企业采取的市场导向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大。[19]

张雪兰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市场环境(市场动荡、技术变革和竞争强度)与市场导向(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跨部门协调)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变革强度(如高科技类企业创业环境)与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及跨部门协调正向相关;竞争强度(如传统行业创业环境)与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及跨部门协调负向相关。[20]

贾宝强通过对长春地区144家企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机会识别、团队支持、企业资源通过创业导向最终影响企业绩效。间接地考证了机会识别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21]

邵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并非来自企业的外部市场力量,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的能力,即企业绩效都是内生于企业,是由企业能力所决定的。[22]

陈海涛、蔡莉将机会特征、战略导向、机会开发方式及新创企业绩效等关键的创业要素整合在一个框架下,建立了四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长春地区108个企业的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其重要意义在于揭示创业机会特征、战略导向、机会开发方式和创业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比较全面地揭示新创企业机会开发方式选择的微观机制。[23]

朱少英等从企业内部环境视角,实证研究了企业变革型领导、团队氛围、知识共享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发现了一定的相关性。[24]

焦豪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动态能力、环境动态性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一个动态性高的环境中,管理者缺乏清楚的价值判断标准与较好的战略选择,这可能使得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战略决策,从而建立企业动态能力,因此有必要探讨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影响。他发现以快速变化的动态组织环境和危机状态为特征的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战略与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权变变量。因此,企业必须寻求其所具备的资源与能力和环境的动态性之间的匹配,这样才能使企业动态适应环境并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经济租金。[25]

李良俊对企业环境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几种典型的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包括巴纳德的协作关系模式,迭夫特的适应支配模式,菲佛、萨兰基克的资源依赖模式,波特的产业结构模式,沃辛顿、希里顿的影响模式等,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绩效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6]

李雪松等注意到了企业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究了企业环境管理、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实施不同战略、不同经营策略的企业,在面对企业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威胁性的变化时,其环境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27]

赵文红、陈浩然提出了一个企业能力方面理论概念模型。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导向有利于企业的探索能力,企业应用能力有利于企业绩效,同时也认为企业的探索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交互作用比单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更能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28]

赵锡斌提出了企业可以改变、控制或“操纵”组织运作的环境,并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新环境,从而能提高企业绩效,为企业创造效益。[29]

许红胜、王晓曼以沪深两市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产业2008年的数据样本为依据,研究人力资本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将企业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将企业能力分为研发能力、市场能力、经营能力,并构建企业能力指标体系。建立智力资本、企业能力及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智力资本、企业能力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30]

黄苏萍通过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内所有上市的制造业类型公司的所有数据,得出研究结论是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31]

迟嘉昱等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企业内外部IT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理论概念模型,并对102家企业采用了问卷调研方式,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IT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2]

张光明、赵锡斌从企业的视角提出企业环境创新是企业的重要创新要素,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处于同等地位,并在对企业环境、环境创新与创新环境概念界定基础上,分析了企业作为环境创新的主体之一,可以主动影响、选择、改变与创新环境的主要途径,提出了企业环境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基本假设框架。[33]

二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对于企业环境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关注得较多。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学者就提出了企业环境理论,并普遍认为企业环境是由于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以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奠定了企业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后,陆续有学者对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做了大量研究。例如,克拉森(Klassen)建立了理论模型研究企业环境与企业经济绩效的相互关系,[34]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并指出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内(Barney)指出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在企业环境要素中获得的大量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信息,然后通过搜索能对企业产生有利效果的环境因素。因而,企业环境管理能力的运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5]

霍斯金森(Hoskisson)认为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反映了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但行业环境与企业内部的资源同样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环境扫描、认知外部总体环境和行业环境影响的同时,结合自身内部的资源与能力做出战略选择,通过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为,作用于企业的运作过程中,使企业的绩效加以改观。这样就充分说明了企业对于环境扫描的重要性,即环境的预警、响应程度对于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36]

格雷(Gray)指出一个企业环境的稳定性较高时,那么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就较大,企业战略也能更好地实施,企业绩效也能有良好的表现;反之,当企业环境比较动荡时,企业的发展则受到阻碍,经营绩效也就难有保证。[37]

理查德·H.霍尔(Richard H.Hall)明确指出,企业的经济状况和内部政治对如何采纳企业对环境管理的策略有一定影响。环境对企业还有另一种影响,政府政策能够鼓励或阻碍企业的环境管理策略并进而影响企业绩效。[38]

凯泽(Kreiser)提出了企业创业环境与企业绩效意见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其研究结果认为,比较动态和宽松的企业环境对企业绩效都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能产生更好的企业绩效。[39]

胡利(Hooley)通过调查了匈牙利、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的205家B2B服务企业和141家B2C服务企业,发现具有较高市场导向水平的企业,往往处于动荡和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之中,企业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在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中生存,并取得良好的企业绩效。[40]

豪可(Hoque)通过对新西兰52家制造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该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环境管理战略的选择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关系,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41]

埃德尔曼·布拉什(Edelman Brush)通过对传统的中小企业研究发现,企业环境的管理与企业自身组织资源环境管理的结合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单纯地谈论人力资源环境管理或组织资源环境的管理对提供企业绩效的影响有限。[42]

娄文信(Wen-Shinn Low)研究了企业环境、企业能力、企业战略、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文章根据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纽扣行业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大陆的企业和台湾地区的企业,其企业环境、企业能力与企业战略、企业绩效都呈正相关关系。[43]

克拉弗(Claver)[44]运用了访谈调查方法选择了西班牙的一家企业,研究其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环境的管理能够带来积极的企业绩效。

国外学者在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相对于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方面则更早,如布儒瓦(Bourgeois)首先认识到因生产技术高低与生产加工方式的差异所带来的企业绩效的变化。[45]他研究了很多关于企业能力要素对企业本身影响的认识,认为企业能力的因素不但决定了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决定了为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而创建的企业的若干特性。

鲁梅尔特(Rumelt)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绩效不是源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而是源于企业内部,其绩效好坏是由企业能力所决定的。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程度远远不及企业自身能力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应更加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46]

扎赫拉(Zahra)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内部领导者的能力与企业绩效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关系,领导能力越好的企业能够创造更好的企业绩效,反之,企业的领导能力差会给企业绩效带来诸多负面影响。[47]

蒂斯(Teece)指出由于每个企业能力都有其独特性,并且每种能力的大小也存在差异性,导致企业能力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因此企业能力是企业产生绩效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48]

罗斯(Ross)等学者从动态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检验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指出企业应当努力培养企业知识能力,其对企业的绩效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正向影响。[49]

拉贡(Rangone)通过调查研究了14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发现有良好绩效的企业其企业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好,它们呈正相关关系。[50]

布伦南(Brennan)认为企业的知识能力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好,企业创造的绩效就越显著。[51]

马库斯(Marcus)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与公司绩效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他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内生关联性问题,并指出了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绩效增长的内生变量。其次,作为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企业家资源,如果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出现了效率低的情况,那么该企业的绩效将会因此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52]

罗森布鲁姆(Rosenbloom)依据NCR企业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的动态能力在应对市场环境中的技术变革和进入新业务领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53]

邦迪斯(Bontis)在马来西亚做了有关于企业的知识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知识与企业绩效存在着明显的关系,企业的知识资本程度高,企业绩效也会相应提高。[54]

艾哈迈德(Ahmed)通过以美国《财富》杂志中挑选的美国81家最大服务和制造跨国企业为样本,把81家企业在1987—1991年的全部资产相对增加值设为自变量,1992—1996年的企业全部资产增加值设为应变量,从资源基础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问题。研究发现企业能力与企业的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影响。[55]

布兰茨(Branzei)认为企业应该积极从外部引进新技术,加强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企业通过积极学习和提升相关技能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加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能力。[56]

戈尔(Goll)通过检验知识能力(高层管理者的教育水平与能力多样化)影响战略改变与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发现,环境在战略改变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57]

马尔凯塔(Marketal)从企业的学习能力及知识的角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剖析,认为企业内部的学习能力及知识储备越好,其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就越强。[58]

威廉(William)研究认为,在动荡的企业外部环境下,认清动荡变化的环境可能为企业带来机遇,适时采用对环境的预警与响应机制抓住机遇、提升自身的环境管理能力、看好目标对改善企业的绩效成正比。[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