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要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2013年10月24日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的周边外交要在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新理念。稳定的中国—东盟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政策成功的重要表现,它能够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一个安定的周边环境,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然而,近年来再次恶化的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东南亚关系的最大障碍。一方面,中国在南海海域的权益不断遭到东南亚相关国家的侵蚀,如何维护南海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是中国面临的极为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在南海海域维护正当主权的行为日趋遭到东南亚相关国家的批评。南海问题已经引发了东南亚相关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怀疑。在此背景下,如何控制南海局势、如何处理南海争端已经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
本书总结了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各种方式、各种方式的特点和绩效、影响各种方式的因素,结合南海争端的实际,分析了东南亚国家处理其他海域争端的各种方式对如何管理和处理南海争端的启示,为南海局势的稳定、中国在南海海域的维稳与维权提供借鉴,为有关部门制定对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学术意义
本书的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加强我国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东南亚国家间、东南亚国家与其周边部分亚太邻国间的海域争端一直是我国东南亚研究的薄弱点。本书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东南亚研究的内容,有利于我国东南亚学学科的构建。第二,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了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对已经获得解决的海域争端,尤其是对其解决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海域争端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