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机会之窗”分析苗族经济困境与路径依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中的苗族经济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转变,这一进程也将会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30多年间,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变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苗族作为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也不可避免地在转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 苗族概要

苗族(Hmong)人口居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第四位,是我国相对人口较多的本土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万人。[6]

苗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族群。在中国中原地区曾经居住着苗族的先民,足迹曾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与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的文明。在三苗[7]时代,三苗主要的活动地域是江淮地区,当时苗族先民是南北对峙的重要力量,并与尧舜部落同时存在。至秦汉魏晋时期,苗族先民居住于现今的湖北江汉流域。至10世纪,苗族人迁出了江汉流域。据汉文献记载,由于苗族频繁反抗统治阶层,在战争的逼迫下,从江汉流域迁移到湖南省西部和贵州地区[8]。清朝雍正年间,清朝政府将黔东南设立成中央直辖管理区,称之为“新疆六厅”,成为苗族聚居最大的区域。就在这个时期,部分苗族人从贵州迁入云南东南部,最后进入老挝、越南境内。而另一支苗族支系则由中原、经江淮,渡河南下进入湖广,逆江而上向西迁徙,迁入中越边境地区。之后,有部分苗族又迁入泰国、缅甸,有的则迁徙到了老挝。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战争的影响,苗族又以战争难民的身份,大批地迁入欧、美及澳洲大陆。历经千年的迁徙,苗族从一个中国内地族群,逐渐演变成一个世界性分布的族群。

漫长而艰辛的迁徙,使得苗族经历了逐渐被边缘化、少数族群化的过程。这种边缘化集中表现在诸如地域上的边缘化,经济发展上的滞后与弱势,人口数量上相对减少以及在国家政治中的边缘化等。连续的大规模而漫长的族群迁徙,更是导致苗族的生产、生活环境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并逐渐形成了游耕游居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处理新的族群关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新的环境中谋求生存,苗族往往消耗掉了之前多年的积累不说,甚至在新的环境里大部分苗族人不得不回到发展的原点,生产很难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

现今苗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贵州、云南,南部广西与东南亚北部的山区等。东南亚苗族(Hmong),大部分居住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地带或石山区,环境十分恶劣。国内苗族大多集中分布于我国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带,属于山地民族。不过,各地苗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贵州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以及广西北部地区,属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虽有苗岭横亘其间,但不论绝对高度还是相对高度都不大,海拔由千米逐渐降至400米左右,清水江、都柳江、盘江等流经其境。这里四季分明,降水丰足,物产丰富,景观秀美,是黔东方言区苗族的家园。与这个区域的地理条件接近的是湘西、湘西南、鄂西南、渝东南、黔西北等苗族地区。[9]

川黔滇三省交界的苗族地区,以及苗族所在的云南其他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的中部区域,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且多集中在高山或半山区,山高坡陡,土层瘠薄,植被以灌木为主,气候多属温带或寒温带,作物生长期长。海南岛的苗族虽然也主要居住在山区,但由于这里地处热带,气候条件比较优越,植被种类多,盛产橡胶等热带产品以及香蕉、椰子、菠萝、西瓜等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近现代以来,苗族比较集中地分布在长江以南山区,分布的布局则是大杂居小聚居。与苗族错杂居住的主要有瑶、壮、侗、布依、土家、汉、彝、哈尼、回、仡佬、黎、傣等民族。这种错杂居住的方式,既有小聚居区的插花式交错,也有小区域里村寨的比邻,还有同村寨的杂居。这种分布格局对苗族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认同多向性、民族发展差异性、民族关系复杂性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 转型中的苗族经济社会

社会转型对于苗族社会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尤其体现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以来,苗族聚居区开始大力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民族经济,主要体现在发展旅游服务业,民族服饰加工业等。

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对苗族社会的经济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农业方面,开始经营种植经济作物,形成以粮食作物为主,以经济作物为补充的生产经营模式。以文山苗族的三七产业为例。文山州高度重视三七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了“三七强州”战略目标。经过努力,文山州三七产业已进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的重点,以及打造“云药”产业的项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三七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了三七产业的发展步伐。2003年,文山州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7.51亿元,比上年增长62.20%;销售收入6.75亿元,比上年增长43.22%;税利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7.06%。[10]除此之外,其他苗族聚居区还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一大批具高产出的农业经济项目,也成为当前苗族农业经济发展的亮点。第二与第三产业苗族也有了一定发展,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企业,结合自身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产业。然而相较于其他民族,苗族的发展还是极为缓慢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的贫困县,苗族主要聚居各县几乎都列在其中。仅此一点,就可以大致看出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比较落后的。[11]因此根据苗族聚居区的资源优势,建立一个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当前苗族农业经济发展最为迫切的时代要求。确立适合民族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方式,苗族经济发展的“机会之窗”才会适时打开。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社会学界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对此作了学理性的探讨。如陆学艺的“十阶层理论”,孙立平的“社会断裂”理论,李强、沈原、孙立平提出的“四个利益集团”理论等相关的社会分层理论,都是基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资源在分配问题上出现的差异而提出的。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也使苗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产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原本的苗族社会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苗族聚居区的很多农民都进城打工,形成外出务工一族,而这个阶层很快就成了苗族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很多地方政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也大力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根据2008年文山州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05年3月,全州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1.13万人。其中,2004年新增转移、输出农民工11.7万人[输出到国外26人,输出到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7.38万人,转移到县外2.74万人,县内转移1.57万人],实现劳务输出转移收入3.85亿元。州政府还制定了《关于鼓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带薪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施意见》《劳务输出小额信用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一批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政策法规。其次是旧有阶层的衰微。苗族一直处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社会构成是以其在农业生产中实际作用和性别来进行划分的。外出务工风潮的兴起,使苗族社会大部分原本的主要劳动者,都转型成了外出务工人员,从而使旧式的社会阶层也随着衰微。现在苗族与我国一般农村有些相似,也是由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人员构成。随着外出务工现象的兴起,苗族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结构也从原来的单一农业社会转向了多元社会。社会结构的变迁,也必然对苗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宏观的发展阶段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并不断调整、规范与完善市场经济;第二,城市化或城镇化取得较大成效并快速发展;第三,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得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第四,大幅度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成效。在我国整个转型背景下,苗族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落后水平,苗族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苗族各个聚居区还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很多地区都徘徊在温饱线上,而且这种落后相较于周边的其他民族,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当前转型社会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城乡差距。具体到苗族社会,这个问题也非常突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调查,苗族总人口894.01万,乡村人口767.59万,城镇人口126.42万,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5.86%与14.14%。而苗族聚集区不仅是农村,而且是最落后的农村,它与发达地区、发达城市的差距更为突出明显。从文化水平的角度来看,627.59万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有124.43万文盲人口,文盲率19.83%。在797.32万6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受教育人口比例分别为79.42%、28.56%、7.03%和1.44%。[12]从上述苗族各个年龄段的文化水平情况可知,苗族的教育不容乐观,文盲人口所占比例还相当高,说明了苗族文化教育的总体水平还相当低。文化水平的落后,制约了苗族经济的发展。首先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苗族地区的生产率较低;其次劳动者的低素质也制约了地区生产率的提高。转型时期为苗族带来的不少机遇,有些也是以牺牲文化发展为代价的。文盲人口得到控制,其实并不能表明一个地区文化的大幅度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仍旧是苗族社会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21世纪以来,受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数量全面激增,可是在苗族聚居区却并不明显。以我的故乡为例,2005年以前全村大学学历的人有5名,七年后的今天不过增加了3人。大量的初中生都出外打工,而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很少有父母愿意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读大学,这也从一个方面造成了苗族这个群体文化素质难以提高的现状。

总之,改革深入使得苗族地区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但苗族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农业发展严重滞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严重匮乏的基础之上的。苗族的意识形态还沿袭着旧有的思维模式,生产生活还固守着旧式的观念,严重缺乏自身优势,且由于旧式路径依赖的制约,使得苗族经济发展仍旧无法达到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社会的转型为苗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是苗族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时机。当前,苗族农业经济急迫需要符合民族特色的宏观发展理念,为化解民族经济发展的旧式路径依赖做出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