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特色
一 用教育机会的“给予”与“获得”全面考察和评价农村的教育机会分配
在考察教育机会分配状况时,将政府界定为教育机会的“给予者”,政府教育制度的变化会影响教育机会分配的结果;与之相对,将青年学生作为教育机会的“获得者”,教育机会在不同群体中的比率分布,不仅能直接体现前期的教育质量,而且还能检验教育机会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本书从教育机会分配和获得结果两方面考察西部农村的教育机会分配变化及其趋势,并将其作为评价西部农村教育质量水平高低和教育机会分配制度公平性的现实依据。
二 用教育机会的“得”与“失”说明教育分流所导致的农村人力资本差异
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机会选择,其实都是一次教育分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最终拿到通向高层职业位置的入场券。本书将高考升学率作为主要考察方向,一方面考察西部农村青年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取情况,另一方面推算高考分流之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西部农村青年人数及比例。教育机会的“得”与“失”之间,差不多就规划出每个人不同的生命轨迹。
虽然高等教育机会直接决定着受教育者的就业层次和上升空间,但是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每一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和机会获得累积出来的结果。各级教育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直达就业前的教育阶段。在教育链条中,离就业越近的环节,对职业影响越大。
三 从农村教育资源变化的“历史”和“现实”思考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出路
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差异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为了均衡城乡基础教育资源,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城乡教育经费几乎没有差异,西部农村的教育经费甚至超过了城市。然而,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并没有呈现出缩小的迹象。为了寻找“投资加大,而教育差距依然在扩大”这一问题的症结,本书从城乡教育资源形成的“历史”与“现实”两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政府教育投资政策的重点应该有所转变,由注重投资数量转向注重投资质量。在西部城乡基础教育硬资源差距日益缩小的今天,应将对“人”即教师的投资作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教育领域的城乡差异,实现教育公平,也才能帮助农村青年获得职业流动的真正资本。
[1]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3期;《2014年农民工监测报告》,http://www.stats.gov.cn。
[2] 袁桂林、洪俊、李伯玲、秦玉友:《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