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诗经》及其他

《诗经》里的宗教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当时概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这本诗集被封建王朝钦定为儒家经典之一,改名《诗经》,沿用至今。

《诗经》里的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风”诗,即反映天子所封诸侯国的风土人情的歌谣。第二部分为“雅”诗,是西周天子直辖地区的正声雅歌。“雅”有大、小之分。“大雅”诗是诸侯朝会所用,“小雅”诗是贵族宴乐所用。第三部分为“颂”诗,是统治阶级祭祀宗庙时所用。“颂”诗由“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组成,合称“三颂”。

除“风”诗以外,“雅”诗里的一部分和“颂”诗的全部,是商、周贵族们的祖灵崇拜意识的强烈表现。作者们在这些诗里对其祖先歌功颂德,不遗余力。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篇,都是歌颂周王朝自始祖后稷到周武王的丰功伟绩,并将这些祖灵加以神化。“周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乐歌辞,“鲁颂”是鲁国贵族祭祀宗庙的乐章,“商颂”是宋国贵族(殷商后裔)祭祀祖灵商王的颂歌。商周两朝的贵族们在盛赞祖先功德的歌辞中,还大肆渲染祖先们的各种神话传说,并祈求祖先们降福子孙,从而流露出祭祀者对祖灵们的虔诚的崇拜之情。试看《小雅·楚茨》(六章录三)描写周人祭祀祖灵的场景: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我黍我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饗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絮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跄跄。为俎孔硕,成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默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诗中描述获得丰收之后的人们,备办酒食,祭祀祖灵,以求得祖灵的更大保佑。在这场盛大的祭礼中,主妇献祭,宾主酬酢,笑语满堂,氛围何其恭谨而又喜气洋洋!

作为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对象——天,到了奴隶制时代,随着人类社会中部落酋长权威的日益巩固,天也逐步从自然形态的天转化而为人格化的昊天上帝了。它具有与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和生命。天帝其实就是地上奴隶主在天国的反映。这个天帝在《尚书》中已经出现,在《诗经》中也屡见不鲜。“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商颂·玄鸟》)这是殷商后裔赞美汤武王的颂歌,意谓商汤是天帝命令他降生人间来平定四方的。这段歌词是天帝至上神崇拜与祖灵崇拜的结合表现。《大雅·云汉》描述大旱之年周天子祭祀天地以祈降雨,其中写到对昊天上帝的祈祷。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馀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推。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龟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诗中的昊天上帝具有主宰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是一位至上神形象。祭祀者在诗中表达了对昊天上帝的敬畏之情。

在周人的宗教观念中,天子是昊天上帝的儿子。儿子以德治天下,天帝就降福于他的国家;儿子不才,天帝就降祸于他的国家。《诗经》中的不少篇章对这一宗教观念有鲜明的描述。例如:“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大雅·大明》)这是歌颂周文王小心谨慎地侍奉上帝,才获得上帝赐福而臣服四方各国。再如:“瞻印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以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遗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大雅·瞻印》)这是讽刺周幽王沉溺于声色犬马,以致国家动乱,民不聊生;而这一切灾祸都被认为是昊天上帝对周幽王所施的惩罚。

在周人心目中,昊天上帝还是公正无私和至高无上的神明。因此,一切遭遇不幸的人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仰望昊天而鸣冤叫屈。例如《小雅·巧言》描述一个被谗言诋毁而遭到主子怀疑的人,有口难辩,忧愤已极,只得向天帝投诉和表白:“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怃。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怃,予慎无辜。”

《诗经》不但反映了周人的祖灵崇拜和天帝崇拜观念,而且对周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占卜活动有所表现。试看《小雅·杕杜》: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监,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监,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监,忧我父母。檀车惮惮,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尔止。

这是一首描述思妇殷切盼望丈夫归家的诗。丈夫为了王室的劳役而奔波在外,早已超过了预定的归期,但仍不见征夫的归来。妻子忧心如焚,于是求问于骨卜与草筮。卜筮的结果都说:快啦,出门人离家不远了。

此外,“小雅”中的《斯干》、《无羊》等诗,对梦占作了详细的描述。

其他

先秦时期传下来的北方诗歌,除《诗经》外,还有一些散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资料中。这些诗歌,有的是对古代宗教活动的直接记录,有的则是古代宗教意识的反映。

甲骨卜辞,这是殷人进行骨卜后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卜辞本身就是占卜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宗教文字。其形式以散文为主,间或也有歌谣体,不妨名之曰占卜诗。例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

这篇卜辞中的四个“其自”句,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组合成排比结构,对后世民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汉代民歌《江南》唱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连叶北。”现代儿歌《萤火虫》唱道:“萤火虫,打灯笼,飞到西,飞到东。”等等,都闪动着前述古老占卜诗的艺术光影。

《周易》,简称《易》。根据此书所反映的史实和语言特点来看,多数学者认为是西周末年的卜筮官员编辑、整理旧筮辞而成书的。这是一部供周人问卜时寻找答案的占卜书。书中以八卦两两相叠得64卦,每卦包含6爻,爻又分阴阳。卦与爻都有文字说明,称卦辞与爻辞。《周易》里的卦爻辞,大多是对占卜结果的记录,与殷商之甲骨卜辞性质完全相同。周人亦如殷人,热衷于以占卜决疑,因此,举凡祭祀、战争、婚嫁、生产、出行、气象等,都在卦爻辞中得到具体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不仅是宗教工具书,而且是西周社会生活的实录。其中有不少卦爻辞都是合辙押韵、结构整齐、短小精练的歌谣。例如:

(一)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第一例是采用“赋”的手法,铺叙战士们在部落战争之后的种种情态。第二例采用“比”的手法,以“明夷于飞”之疲倦来比喻“君子于行”的忍饥挨饿之狼狈。第三例采用“兴”的手法。其大意是:你看,老鹤与小鹤在树荫之下和鸣,我有好酒一大杯,你我二人共同来干了它吧!鹤鸣的欢乐景象,引起了“我与你同干一杯酒”的愿望,但鹤鸣对干杯不具备比喻关系,而是起兴手法。

以上是见于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里的占卜诗。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宗教性质的歌谣。

在《大戴礼》中,记载了周天子祭祀天、地、日的祝辞各一篇。其辞如下:

(一)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佑。

(二)薄薄之土,承天之神。兴甘风雨,庶卉百物。莫不茂者,既安且宁。维予一人某敬拜下土之灵。

(三)维某年某月上日,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惟予一人某敬拜迎于郊,以正月朔日迎日于东郊。

第一篇是祭天辞,第二篇是祭地辞,第三篇是祭日辞。以上三祭都是在京城之外的东郊进行的。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郊祀歌了。汉乐府中的郊庙歌是对《诗经》中“颂”诗的继承与发展;汉乐府中的郊祀歌,则是对《大戴礼》中的周朝郊祀歌的继承与发展。

在《礼记·郊特牲》里,记载了周天子举行蜡祭时的祝辞一篇。其辞如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据《礼记·郊特牲》称,这篇祭祀蜡八神的祝辞乃是原始时代的伊耆氏所作。此辞通篇由命令语气的祈使句组成,实系远古巫师施行巫术时口诵的咒语诗。诗中强烈地表现了巫师企图控制土、水、昆虫、草木的超自然力。

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谶语诗,即前兆迷信诗。《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叙晋侯出兵灭虢故事。晋侯派兵包围虢国都邑上阳之后,向卜偃请教:何时可以攻城。卜偃便向晋侯转述了当时流传的一支童谣作答。诗如下:

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诗中的“龙尾”、“鹑(鸟)”、“天策”、“火(星)”均星象之名。卜偃根据诗中星象位置进行分析:“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从而断定攻城时间应在“九月十月之交”。晋侯根据童谣暗示的时间,果然灭亡了虢国。谶语,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前兆迷信,其特点是将事件未来的结果,用扑溯迷离的隐语暗示出来。《左传》里的这首谶语诗,似乎也是汉代出现大量谶语诗的一个前兆和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