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第一,加大政府改革力度,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规范化。想要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财政的自主性,只有长期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缩小与非少数民族地区间的差距。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国有企业总资产占比仍然相对偏高,应该继续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点产业中来,将竞争性领域放还给市场。

第二,进一步引导和促进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以此成绩为基础,进一步提供必要条件,促进非国有经济成分的更快增长。少数民族地区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占比相对较低,如何引导非国有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是摆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减少政府在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性参与;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营造更为健全的市场环境,在公平竞争秩序维护,金融市场资金支持等各方面,为非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条件。

第三,加大商品市场培育力度,尤其在市场规模扩大方面下工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商品市场的发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市场规模方面。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缺乏却是问题根源之所在。想要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商品市场建设水平,政府需要在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利益引导方式,创建基础设施条件好、规模大、服务质量高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挥大型商品市场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通过商业经济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整体进步。

第四,稳步推进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技术信息市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展迟缓,在五年中其上升趋势并不显著。其中,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市场发展还表现出显著的年度波动特征,在个别年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针对这种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宜减少对生产要素市场的控制与干预,进一步放活要素市场并为之制定一个合理、稳定的市场化进度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要素市场发展。

在生产要素市场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信息市场发展最为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吸引创新型人才,首先将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引导工作;健全技术信息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促进技术信息产品市场交易额的扩大,从而进一步带动该要素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五,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银行业市场化步伐,引领地方经济沿着市场化道路快速成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银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显著滞后于全国先进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非公经济成分实际获得的银行贷款比例过低,这大大降低了银行业本身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市场化评价。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以及银监会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进度的重要举措,尽量消除国有银行贷款审批的所有制歧视,同时将银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提高作为推进地方经济市场化前进的核心动力。

第六,健全市场经济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市场环境质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环境正处于不断改善过程中,尽管如此,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环境质量的相对低下还是无法掩饰的,这其中,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足使市场环境质量改善水平大打折扣。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立法,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大力推进信用制度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更基础的层面上,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二、对民族地区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建议

第一,融入整个国家经济,避免重蹈“大而全”、“小而全”的覆辙。民族地区不能盲目追求工业化,更不能通过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形成独立的“特区”。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必须真正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中央政府和中东部地区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予以支持,民族地区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自觉把本地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经济联系起来。

第二,以实现新型工业化为指导思想,加快思想转变,加强“综合治理”。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必须是新型工业化,是用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建立和谐社会,单靠工业发展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管齐下,各业并举。“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在转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第三,以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快产品更新,推动产业链形成。从反映科技水平的几项指标看,民族地区都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这也是造成民族地区经济效益差、自然环境不能改善的直接原因。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以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企业也要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力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第四,以理论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地区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理论创新,更需要民族地区的自我突破,要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加大理论创新的投入。通过理论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制度创新支持劳动力转移,促进劳动力新陈代谢,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

第五,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后发优势,据此,民族地区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科技开发的基础上对丰富的矿产及农林资源做好深加工,在做好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实行规模经营。在做好规划和整理、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民族地区近些年建设完成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水平,改善产业结构,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以此进一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三、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建议

(一)确立民族地区工业化目标,以工业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加快工业化的进程。第二,提升民族地区工业化档次,以高科技推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改变科技含量、层次过低的工业发展的现状。第三,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工业,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第四,走清洁工业化道路,实现民族地区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第五,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趋势,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化和工业化的互动。

(二)利用产业政策直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充分利用国内外发达产业资源,实现“产业双向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质的飞跃。第二,促进民族地区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培养完整的民族地区自身核心技术产业。政府的产业政策必须更加倾向于支持民族地区核心产业技术链的形成,增强民族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品升级,从产业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实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要积极促进产品工艺研发升级,发挥民族地区产业品牌效应。第四,继续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动力。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要注意控制风险,同时还应加快完善体制环境,促进有效使用国内资金,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建立合理开放的投资体制。

(三)制定投资政策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保证

第一,增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投资力度,突出民族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第二,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投资,发展新兴产业,振兴传统产业。第三,加强农业投资,将解决“三农”问题纳入产业结构优化体系。第四,增强人力资源投资,促进教育与科技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智力支持。第五,完善投融资管理体制,使之切实体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要求。

(四)以税收政策作为主要的政府调节手段

第一,利用税收扶持第一产业的发展,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第二,以税收自身体系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税收政策的最大作用。适当调整财政管理体制,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第三,实施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与实际相结合,制定适合民族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首先要适当降低主要税种的税率,使重点发展产业可以有良好的税收环境。另外清费立税,杜绝收费越位现象也是降低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的关键步骤。

(五)运用新兴金融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金融政策)

第一,发挥信贷政策调整和引导的积极作用。第二,从政府方面来说,在宏观上要继续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充分发挥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四,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政策性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应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有效信贷投入;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试点,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提供保障。

(六)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贸易政策

第一,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出口附加值,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第二,优先保护民族地区支柱产业的稳定发展,防止外资垄断和国内市场过度竞争,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实现规模经济。但是在利用国外技术发展民族地区产业的同时,确保民族地区国有大型企业的性质。第三,进一步扩大民族地区服务贸易领域,同时保护相对幼稚产业。

四、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建议

(一)坚持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在民族地区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理念,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入手,把城镇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作为修编城镇规划的依据,节约土地、集约发展,以协调城镇化与支撑城镇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人口容量适当、城镇功能协调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在城镇规划时,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加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和统筹。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第一,制止盲目发展。第二,避免违背城镇化的规律和宗旨。第三,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第四,防止高成本化带来的风险。第五,注意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城镇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促联动。

(二)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科学发展

第一,科学谋划,准确定位。按照“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定位准确、功能完善,立足长远、科学前瞻”的原则,科学、高水平地编制民族地区及各级地方城镇体系规划,科学谋划城镇发展的功能布局、市政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

第二,科学设计,体现特色。在进行城镇设计工作中,要结合民族地区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根据区域内各地的自然特征、历史特点、文化特质,坚持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使城镇既特色突出,又能发挥其应有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第三,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增强城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在城镇化建设和推进中,建立和实行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认真听取专家、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公众利益。

第四,推动跨行政区的协调合作。根据不同行政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特点,按照客观规律,依据资金、物资、人员、信息等交流和联系紧密程度,在统一部署和指导之下,由相关行政区自愿参加和组合,创建跨行政区协调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努力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城镇可持续发展。新发展城镇要力求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首先,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资源可利用的限度和环境可承受的程度来确定城镇发展速度,确保城镇化质量。其次,创造舒适生活环境。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级政府要下决心解决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加强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污染排放,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然后,搞好基础建设。力求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和功能服务的主动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以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最后,加大惩罚力度。强化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加大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四)注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

首先,坚持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的核心作用。其次,小城镇可以实现农民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农民进入小城镇,可以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交通通信更加便捷,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服务。这样,农民生活的质量会大大提高。最后,发挥小城镇的引导辐射功能,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还为有计划地向城市转移乡村人口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发展小城镇,把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文明观念引入乡村,促使农民观念发生改变,开阔发展思路,提升文明追求,进而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

第一,优先支持教育发展。(1)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降低初中阶段辍学率,加大扫盲工作力度。(3)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5)继续支持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办好一批重点专业和学科,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6)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加强对应届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2)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落实经费保障,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以及贫困县、民族自治县、边境县的县医院、县中医(民族)院和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3)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4)加大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第三,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依托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和重大关键技术需求,有重点地支持建设一批民族地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技术试验设施。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国家财政性投入比重,吸引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西部科普专项工程。

第四,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维权体系,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善社会救助和福利机构条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