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风情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本书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形势的一本好书。

在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日益取得重要进展。然而,这项工作的进展并不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在此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宣传和打造文化名片的做法普遍存在,而在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理论研究方面,就显得相对滞后。

本书的立足点就在于,选择中国农耕时代长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岁时节日习俗这一特定的民俗事象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的发展及其文化价值理论为突破口,从中研究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论认识,从而展望今后如何使这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并传承华夏文明,以及探索其如何走向世界的大问题。尽管本书只是这一宏大的民族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一部分,但是,其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是不能被低估的。

世界上可以有没有文学的民族,但是从不存在没有民俗的民族(钟敬文先生的话)。民俗,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与生俱来的。

中国长期农耕文化,其核心内容就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岁时节日的民俗文化事象,它具有从原始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性”特征。因此,我国古代乡村的岁时节日也是如此。本书作者选择的研究对象虽然只是乡村民俗文化的一个方面,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书在探讨岁时节日教化功能方面是很有特色的。书中所列举的岁时节日习俗的事象不论是节日信仰、年画,还是节日童谣等等,都集中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指导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和对下一代进行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等方面,反映了岁时节日民俗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所起到的增强认知和规范行为的良好导向作用。尽管长期的农耕时代并没有针对广大民众的学校教育,人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依靠家庭教育完成的,通过父子相传,面提耳授、言传身教一代一代地传授长期积累的宝贵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岁时节日民俗中的信仰、民谚和儿歌等,也都是这样进行世代传承的,因此,这个重大的民俗文化宝库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今天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种种冲击(农村经济逐渐转型不占重要地位;全球一体化和当前社会转型),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果不能弘扬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传统,在未来的世界上就很难生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印章和名片。很明显,没有鲜明个性的民族,就不可能有未来生存的可能。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文化,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所以,关注我们民族的生存和未来在世界上的发展和影响就是本书比较重视文化研究的根本原因。

本书资料丰富,并结合田野调查进行论证,还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这也是本书的明显特色,这样就可以有实际论证的科学基础。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便不能形成正确的学术观点。本书是在田野考察和查阅研究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逐渐确立岁时节日民俗的研究对象的,这项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做得很扎实,本书在这方面的努力,表现得很突出、很成功。由此可见作者具有踏实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最后,是学术著作的文风问题。文风不是小事,文风体现学术风气,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学术的作风,可以判断学术成果的价值。记得十几年前,文化界、学术界的前辈,曾经在媒体上公开呼吁“规范文风”的问题。那时候,学术界曾有一股浮躁、空泛的风气,似乎学术著作使人看不懂才是有学问,有的文章连作者自己都看不懂、说不清。可谓是“佶屈赘牙”。后来,这种文风虽然也有所改进但并不彻底。本书的明显特点就是比较重视在文字表达上的通俗易懂,语言清新流畅、生动形象,且图文并茂,逻辑脉络清晰,这是本书成功的又一重要方面。

总之,本书是当前民俗文化,特别是岁时节日文化的功能性研究的学术著作。

2012年12月12日于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