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部分社会学家记事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雷洁琼学术思想

(一)应用社会学的理论认识

雷洁琼在燕大执教的时候侧重于社会学实际应用,专门教授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课程,即所谓应用社会学。她认为:“理论社会学研究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规律,社会结构和变迁的因素,这就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原则、原理来了解社会,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这是应用社会学的内容。”[88]

雷洁琼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很是倾向于实证主义研究。所谓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在当时的美国盛极一时,可以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孔德作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雷洁琼在她的社会学思想里坚持了思想来源于实践的方法论。她多次指出应用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她主要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可以将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灵活运用。

多年教育工作中,她教授的课程都是以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例如:她曾参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设在昌平清河的试验区的建设,每年带学生去实习;她的《平绥沿线天主教会概况》一文就是应谢婉莹之约,在参加了1934年的平绥沿线社会调查之后完成的。雷洁琼的社会调查文章都是言之有据的科学著作,她的理论、观点和文字是基于真实的数据和社会现象而产生的。

20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学科的相对独立,得到了诸多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实际上,在社会工作上位专业化之前,人们比较倾向于把它理解成应用社会学。雷洁琼也认为,社会工作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社会福利事业,解决社会的具体问题。实际上,雷洁琼也是这么做的,她一直在应用社会学的框架下从事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

可以说雷洁琼是实干型的第一代社会工作者,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她主张:“注意培训社会工作者,具有创建、组织和管理社会福利事业、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89]

她认为理论来源于实际,也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成为理论。她也非常注重社会调查,认为:“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更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了解中国现状,只有通过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应有理论指导,也应有科学方法,调查方法是否科学,就看它是不是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实际情况。”[90]

(二)婚姻家庭的研究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

这些原则被后来我国历次宪法肯定下来,成为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0年就颁布《婚姻法》。这个法律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等。”

随着我国30多年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婚姻家庭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81年,新婚姻法在原来婚姻法的基础上作了修改,以符合现阶段社会的需要,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婚姻法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调查,她发现从婚姻法的规定可以看到,我国婚姻家庭变革的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彻底铲除封建式的买卖婚姻、强制婚姻、彻底清除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二是着手建立新的、民主化的婚姻制度;三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化的家庭,在这个民主化的家庭中,所有成员都能够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共同参加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

在研究婚姻家庭问题上,雷洁琼研究了多年。1985年,雷洁琼发表了《新中国建立后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一文,详细阐述了她对婚姻家庭制度的理解,她提出了四个变革,即婚姻制度的变革、家庭制度的变革、家庭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变革及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她认为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还很不完善。封建主义影响还很深而广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婚姻家庭领域里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例如[91]

第一,在城市,现阶段完全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婚姻还是少数,包办婚姻也是少数,半自由婚经人介绍的自主婚占绝大多数。但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还大量存在。雷洁琼指出违法婚姻是指违反婚姻法的规定而结婚,例如重婚、未婚先孕等的出现,往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少问题。她注意到一般说来,农村的违法婚姻比城市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比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更多。违法婚姻有强迫干涉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换婚、近亲结婚、不登记结婚、早婚、重婚、未婚先孕等。而除了违法婚姻带来的社会问题,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上关注的问题。

第二,传统的婚姻家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新要求发生矛盾,往往会造成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和睦。在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起了质的变化,新的男女关系观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的男尊女卑、夫权思想,仍然在社会上有很深的影响。此外,两代人之间因为社会环境、思想教育、价值观念、个性、爱好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导致的“代沟”,是导致两代人的关系破裂、家庭问题频繁暴露的主要原因。由此衍生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问题,以及青少年犯罪的诸多问题,也是值得深究和关注的。

第三,离婚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解体。在传统家庭里是没有离婚的,只有丈夫休妻,妻子忍受压迫无论如何严重,也没有提出离婚的权利。而新的婚姻法确定了每个人的婚姻自由,保障了每个人的婚姻自由。雷洁琼认为:“家庭是社会组成的细胞,婚姻是建立家庭的基础,夫妻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夫妻感情确实已完全破裂,离婚应得到保障,既减轻夫妻双方的痛苦,又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可是随着离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离婚便成了现代家庭中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离婚率有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遭到解体。由离婚造成的衍生家庭问题,例如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等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总的来说,雷洁琼对于婚姻家庭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婚姻与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革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属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婚姻家庭的伦理道德有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婚姻与家庭起了质的变化。

(三)妇女运动和妇女社会工作的研究

雷洁琼很早就投入了妇女运动,她是中国当代妇女运动的权威之一,她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是相当饱满和丰富的。她通过对各个时代社会的妇女生活进行对比研究,提出所谓妇女问题,是如何使妇女获得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和男子完全平等地位的问题,包含妇女参政问题、法律问题、教育问题、职业问题、劳动问题及母性保护问题,等等。妇女问题的实质是妇女对男子的从属关系的解放问题,与妇女对社会制度的解放问题。

她觉得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中重要的一环,她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妇女问题:“妇女问题既是妇女对社会制度的解放问题,故与其他社会问题如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等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问题要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妇女问题是不能够彻底的解决的,换句话说,妇女若要获得和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则须先具备妇女能够参加生产劳动的社会条件,妇女的不平等和隶属性,只有在生产移向新的组织的时候,在平等自由共有共享的新社会中才能根本的解决。”[92]

在研究了现代妇女解放思想,即自由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法西斯的妇女解放思想和社会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之后,结合了她自己多年来的妇女运动经验和理论。她对20世纪40年代以前30年的中国妇女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是检讨:

三十年来我国妇女运动,由争求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进而趋向于争取国家民族解放,这个动向是合理的、正确的。但是它所表现的成绩,还离我们的理想很远。少数的妇女似乎已经从封建势力中解放出来,然而还有大多数的妇女仍然受这种的束缚和压迫。如无数的童养媳、妾、婢、妓女、农村妇女与劳动妇女,差不多没有过人的生活,辗转呻吟于封建桎梏之下,无从发挥其能力以服务国家社会。以后我们应当认定,妇女运动在现阶段终是要发动广大妇女民众参加抗战建国工作;但动员妇女必须注意改善妇女大众的生活,妇女解放虽要在民族解放中去争取,但是妇女本身的利益断不容漠视,因为妇女生活不改善谈不到解放,妇女得不到解放,整个民族也绝不能达到解放的境地。故从改善妇女生活的基础上去进行妇女运动是必要的。同时,要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进行。而妇女解放运动是与整个民族解放及社会运动不可分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又必须严密地与整个政治社会运动联系起来,配合着社会的各方面进行。妇女运动不光是妇女的事业,是男女应该共同努力的事业,男女能共同的努力,配合着民族解放运动进行,我们相信我国今后的妇女运动是有着辽阔光明的前途的。[93]

除了对理论知识的研究,抗战时期,雷洁琼在江西省开展了不少妇女运动,在实践的积累中,她总结了不少经验,在《江西怎样组训农村妇女》一文中,她就提到了组训工作的步骤和方法。[94]

首先借助当时的行政系统选拔干部,并通过小组讨论、座谈会等方式灌输抗战常识,讨论工作方法。接着将这些妇女干部编组,建立组织,最后通过推行活动来加强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雷洁琼教授格外强调了实施组训者需要注意工作方法:

由上而下的编组方式是在短时间内将妇女联合起来的必要形式,要使妇女组织真正活动起来就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鼓励和领导她们参加战时服务的各种团体活动,通过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娱乐,逐渐养成一致的意志与行动,形成组织。

在动员妇女群众的过程中注重为她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以使她们发生好感,再进一步开展工作,并通过活动教育妇女。

在活动中采取民主的工作方法,给参加者以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民主讨论学习工作经验,增强她们的主体意识。

不难发现,这种组训方法与社会工作中通行的小组工作方法比较相似,它不仅考虑到了工作的渐进性也考虑到参加者的需要和实际困难。在组训活动中也有一定的社区组织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又是与当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为条件的。这些经验对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组织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四)儿童福利的研究

1931年在燕大执教,雷洁琼就开始讲授“儿童福利问题”这门课。儿童福利虽然不是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是心系社会的雷洁琼一直很关注中国儿童福利问题。在执教期间一直带同学们去育婴堂等地进行社会调查。

雷洁琼早在1935年就对儿童福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国家要大力发展儿童福利。她指出,儿童福利问题从儿童个人观点来说,就是儿童的需要因缺乏正常家庭生活或其他原因而不能满足,缺乏机会发展他们个性的问题;从社会观点来说,就是国家对于一般儿童应该怎样辅导保护,使大多数儿童有机会发展,而成为健全公民的问题。她建议把儿童福利问题分为正常儿童问题和特殊儿童问题。[95]

正常儿童问题包括:①现代儿童的需要及怎样教养训练才能使他们满足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②怎样改良阻碍儿童发展的社会风俗制度,特别是家庭,而使儿童的个性充分发展的问题;③社会对于儿童权利保障应有何种设施的问题。

特殊儿童问题包括:①怎样能使缺乏正常家庭生活的儿童有正常家庭生活的问题。家庭为培养儿童的重要机关,儿童的身心人格发展,多赖乎父母兄弟姐妹间的态度和家庭的环境,要使儿童没有家庭或生于不正常的家庭,人格发展必受恶的影响。②怎样救济与辅导体格心理或行为不健全儿童的问题。

结合欧美国家对于儿童福利问题的政策研究和中国国情的现状,雷洁琼认为国家对于儿童福利设施大概可分为三种:规定法律,保障儿童权利。包括儿童生存权、儿童健康权、儿童教育权、儿童娱乐权以及家庭权。设立机关研究儿童需要及儿童问题,辅导一般父母。设立机关救济孤苦或身心人格不健全的儿童。

雷洁琼特别强调,关于体格或心智不全的儿童,社会应该设立医院为他们治疗,设立特别机关收养残废而无希望恢复正常的儿童,视其所能,致以技能,使他们将来能自立于社会。至于行为不健全的儿童,多半因缺乏正常家庭生活,生长于恶环境而致堕落,或因儿童有心智缺憾,不能适应于社会,欧美先进国有儿童法庭之设立,聘请专门社会服务人员,调查其家庭历史、现在环境、个人性格品格,决定其犯罪原因,直到其改过自新,使其恢复社会上的地位。

儿童在社会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儿童的教养关系与社会前途甚大,欧美先进国家早已注意于儿童福利设施,负起保障儿童权利的责任。1935年,雷洁琼在对儿童福利问题研究的时候表示:“我国近年对儿童地位的重要,已渐认识,关于儿童福利的问题,渐为社会认识注意,各地有促进儿童福利机关的组织,中华慈幼协会与上海市儿童常福会的成立可为例证。中央规定每年四月四日为‘儿童节’[96],又规定今年为‘儿童年’,不过是儿童福利运动的开始,并不是儿童福利运动的成功。我们不独要社会一般人感觉儿童福利问题的重要,并且要继续努力研究儿童福利问题的解决和儿童福利的保障与设施,‘儿童年’始有意义。”

雷洁琼教授用106年的时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激情,一个国家从羸弱到强大。106年,她用深厚的社会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刻画出一个女性伟大而传奇的一生;106年,她用她的温良、睿智以及火一般的热情和钢铁一般的意志为中国走过的那些岁月增添了一抹亮色。

(吴恬 赵定东)


[1] 陈达(1892-1975),又名邦达,字通夫,浙江余杭人,社会学家。1918年6月,获美国波仑市立德学院学士学位,1919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暑期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做教授兼系主任。主编《清华学报》,同时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人口学会会员。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7年至1949年,先后任世界人口学会副会长,国际统计学会会员,太平洋学会会员兼东南亚部负责人。

[2] 杨崇瑞(1891-1983),妇产科医师,医学教育家,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中国助产教育的开拓者。

[3] 严景耀(1905-1976),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浙江余姚人;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建人之一,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先后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第四、五届常委会常务委员。

[4] 马叙伦(1885-1970),男,汉族,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学者、书法家。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1949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

[5] 翁独健(1906-1986),原名翁贤华,出生在福清三山镇坑边村。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

[6]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7] 许广平(1898-1968),祖籍福建,笔名景宋,鲁迅的伴侣,周海婴的母亲,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8]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1936年年底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1945年起历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1980-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2-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9] 张东荪(1886-1973),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10] 现中国政法大学。

[11] 王绍鏊(1888-1970),字却尘、恪尘,江苏吴江同里镇人。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杰出的社会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12]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3] 吴景超(1901-1968),字北海,著名社会学家,安徽歙县人。

[14] 林南,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社会学家,是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资本、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等领域和不同地区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

[15] 袁方(1918-2000),湖南汉寿人。1982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6] 何艾龄(1904-2007),生于日本长崎,本名崎姿,又作奇姿,教育家。

[17] 扶轮社是依循国际扶轮的规章所成立的地区性社会团体,以增进职业交流及提供社会服务为宗旨;其特色是每个扶轮社的成员需来自不同的职业,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及地点每周召开一次例行聚会。每个扶轮社都是独立运作的社团,但皆需向国际扶轮申请通过后才可成立,通常会以所在地的城市或地区名称作为社名。

[18] 韩素音(1917-2012),为英籍华裔女作家、医生伊丽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er)的笔名,原名周光瑚。

[19] 董必武(1886-1975),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0] 晏阳初(1890-1990)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者。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入美国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获学士学位,此后分别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美国锡拉丘兹攻读硕士和博士。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代表作品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

[21] 安德烈耶娃(Н.Андреева,1940- )苏联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工学院教师。1989年成为列宁格勒劳动人民联合阵线的领导人之一。1991年3月成为“为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团结协会”主席。

[22] 威廉·H.怀特(1917-1999),美国社会学家和记者。

[23] 蔡畅(1900-1990),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原复姓蔡林,名咸熙,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等职。全国人大第一至三届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24] 陶行知(1891-1946),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25]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省凤凰县镇竿镇(今沱江镇)人。因晚年学佛,又有佛号妙通。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北洋政府总理。

[26]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1923-2006)出资一亿港元,与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合作,于1986年成立的。基金会旨在鼓励中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和出国留学青年回国内高校任教,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在教学与科研中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和奖励。

[27] 张志公(1918-1997),河北省南皮县人。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

[28] 邵逸夫(1907-2014),原名邵仁楞,生于镇海,祖籍浙江宁波。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29]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吴县人。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30] 俞庆棠(1897-1949),字凤岐,祖籍江苏太仓城厢,后定居无锡,著名教育家。

[31] 谢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32] 乔石(1924- ),原名蒋志彤。浙江定海人,生于上海。

[33]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系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于1992年12月捐资1亿港币与教育部合作设立的,其宗旨是振兴中华,培育英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教育奖励项目。

[34] 潘承孝(1897-2003),从事教育60余年,培养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内燃机专家、学者。主张理工结合,强调基础理论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35] 吴文藻(1901-1985),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妻子为著名作家冰心。

[36] 杨石先(1897-1985),蒙古族。原籍安徽怀宁。1897年1月8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55)。

[37] 杨刚(1905-1957),笔名杨季徽(又作征),学名杨缤,湖北沔阳(今仙桃)人。生于江西萍乡。中国著名女作家、记者。

[38] 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1907-1997),美国新闻记者,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前妻,《续西行漫记》一书作者。

[39] 李嘉诚(1928- ),广东潮州人,祖籍福建莆田,出生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

[40] 赵安中(1918-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人,现任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苏浙同乡会赞助人。

[41]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4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43]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二章。

[44]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为客家人,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45]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6]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47]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48] 顾正红(1905-1925),江苏阜宁(今属滨海)人。中国党员。

[49]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50] 南加州大学,即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简称南加大,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市,1880年由监理会创立,是加州最古老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51] 许仕廉,生于1896年。湖南湘潭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的调查研究与教学工作。留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先后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教授、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26年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27年创办《社会学界》年刊。1928年主持创办了清河实验区。1930年参与筹建中国社会学社。1931年赴美讲学,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导师;1933年兼任伦敦社会学会及意大利人口问题研究委员会驻华通讯员。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赴美定居。代表作品有《文化与政治》、《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社会教育与社会理论》、《中国人口问题》、《人口论纲要》等。

[52] 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53] 吴雷川(1870-1944),本名吴震春,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中国基督教激进思想家,中国本色神学的开拓者之一。

[54] 马鉴(1883-1959),文史学者,字季明,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家中排行第五,兄弟马裕藻、马衡、马准、马廉,均为著名文史学者。

[55] 埃德加·斯诺(1905-1972),著名美国记者。

[56] 夏仁德(Randolph C.Sailer,1898-1981)美国心理学家,燕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一直支持和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57] 陶孟和(1887-1960),原名履恭,字以行。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社会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06-1910年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历史和地理,191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58] 李景汉(1895-1986),北京通县(今通州区)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主要从事社会实地的调查与研究;曾任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教授兼调查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顾问等职务。

[59] 胡绳(1918-2000),祖籍浙江钱塘县,出生于江苏苏州。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

[60]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61]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7页。

[62] 高君珊(1893-1964),女,福建长乐人,高梦旦女。

[63]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东莞莞城人。

[64] 熊式辉(1893-1974),字天翼,谱名西广,别署雪松主人。出生江西省安义县万埠镇鸭嘴垅村。国民政府政学系的要角。

[65] 许德珩(1890-1990),原名许础,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

[66] 蒋经国(1910-1988),出生于浙江奉化。蒋介石之长子。字建丰,谱名经国,又名尼古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67] 宋美龄(1897-2003),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

[68] 吴贻芳(1893-1985),生物学博士,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69] 陈望道(1891-1977),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浙江省义乌人。

[70] 张宗麟(1899-1976),绍兴袍谷人,生于江苏宿迁县,曾任集美乡村师范校长、桂林师专教师、重庆教育学院教务长、湖北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

[71] 沈体兰(1897-1976),金家坝乡人。先后担任上海市体委主任、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常委等职。1976年6月病逝于上海。

[72]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82页。

[73] 林汉达(1900-1972),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曾用名林涛、林迭肯,浙江镇海人。

[74] 周建人(1888-1984),生于绍兴都昌坊口。初名松寿,乳名阿松,后改名建人,字乔峰,浙江绍兴人。笔名克士、高山、李正、孙鲠等,鲁迅三弟。(即《风筝》中的小弟。)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75] 徐伯昕(1905-1984),生于江苏武进,原名徐亮,笔名徐吟秋、徐味冰、赵锡庆。中国出版家。

[76] 陈巳生(1893-1953),浙江海宁人,近代企业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

[77] 胡厥文(1895-1989),又名胡保祥,上海嘉定人,历任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主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代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78] 包达三(1884-1957),字楚,镇海县城石塘下村人。中国企业家。

[79] 阎宝航(1895-1968),字玉衡,生于辽宁省海城市望台乡小高丽房村。

[80] 盛丕华(1882-1961),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兼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员等。

[81] 蒉延芳(1883-1957),浙江镇海人。

[82]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谏,又名谏,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荔湾区)人。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83] 李德全(1896-1972),女,蒙古族,河北通县草房村人。中国第一位卫生部女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卫生部部长。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冯玉祥先生夫人。

[84]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85] 吴恩裕(1909-1979),辽宁西丰人,满族。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红楼梦》研究专家。

[86]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87] 苏平:《雷洁琼》,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88] 《雷洁琼文集》(上、下),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第428、249页。

[89] 韩明谟:《雷洁琼的学术思想及教育活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90] 韩明谟:《雷洁琼的学术思想及教育活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91] 雷洁琼:《新中国建立以来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92] 杨雅彬:《雷洁琼的学术思想及教育活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93] 杨雅彬:《雷洁琼的学术思想及教育活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0页。

[94] 雷洁琼:《雷洁琼文集》(上、下),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4页。

[95] 雷洁琼:《儿童福利问题》,1935年3月31日。

[96] 当时国民党政府规定4月4日为“儿童节”;解放后,按国际惯例改6月1日为“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