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第一,整体与个体方法在分析中结合起来。从分工的角度研究物流组织变迁,需要从物流和物流组织发展的整体演化来分析;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本书也注重对个体分析方法的运用,个体分析是经济主体决策研究的基础。由微观主体决策推展到整体行为是本书的一个思路。这样,将个体与整体分析结合起来能够更深刻地阐释物流组织变迁问题。
第二,历史分析方法。任何经济范畴本质上都是历史范畴。物流组织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分工演进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物流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实质是在一定分工、技术和制度条件下的组织创新,其作用机制是企业内的分工与协调和企业间的分工与协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而所谓企业的边界无非也就是企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的结果。因此,结合物流组织变迁对物流技术和制度的分工演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揭示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之间关系的本质。
第三,超边际均衡分析。本书从分工的角度对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之间的总体关系建立了一个修正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模型,通过数学化模型的构建可以更有条理、更清楚地阐释社会技术、社会制度、物流组织技术、物流组织制度和物流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考察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变迁的经济过程,研究从一种物流组织过渡到另一种物流组织的条件、动力、轨迹和机制,这是一个动态分析的过程。而在一定社会技术和社会制度条件下来研究物流组织决策问题又是一个静态研究。在分析物流组织从一种形态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时,研究和对比其变迁的特征与发生条件,又要使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本书综合使用了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五,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虽然物流组织变迁纷繁复杂,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通过分析发现技术、制度与物流组织之间演进的规律,从而找到发挥物流组织效率的结构和形式。同时,物流组织变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极为密切的实践问题。本书在具体研究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现实问题为指向来展开理论分析,通过对中国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变迁的考察验证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并为中国物流组织决策和发展提供指导。
(二)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在物流研究的既有文献中,总体上说有关物流组织的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相当稀少。基于这一认识,本书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分工的角度对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可算作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一,将物流研究纳入经济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本书分别从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三个角度把物流研究纳入经济组织理论分析,并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建构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实现了在经济组织理论层面上分析物流组织之目的。
第二,基于分工视角对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关系进行研究。本书从分工这一视角将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的关系串起来。而且研究并不停留于抽象地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和辩证地分析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各发展阶段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三者关系的实质内容。
第三,拓展新兴古典经济学进行超边际均衡分析,把社会技术和社会制度纳入物流组织分析框架。在利用新兴古典经济学进行超边际均衡分析时,在原有模型考虑组织内部的变量外,加入了社会技术和社会制度两个新变量。如此,可以兼顾到社会总体环境对组织决策的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固有缺陷。也许这也是一种分析方法上的改进。
第四,首次提出分工不平衡自增强与自减弱机制,并分析了物流在这种机制中的作用。在分析技术与物流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分工不平衡导致效率差异,效率差异产生资源流动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资源流动效应是直接通过物流实现的,物流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这一效应的效果。企业之间自发的资源流动效应加剧了分工不平衡,技术进步则缩减了分工不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分工不平衡具有自增强性。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流动效应是反向的,企业内部资源流动效应由于管理层的指导而缩减了分工不平衡,技术进步效应作用机制也缩减了分工不平衡,因此企业内部分工不平衡具有自减弱性。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书主要从分工理论角度研究了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之间的关系,目前看来尚存两点不足:一是缺乏定量分析。笔者充分认识到,若将本书理论所涉及之变量细化为各种可度量指标进行具体层面的定量研究,并辅以历史数据加以佐证,那将会更好地为本书理论提供论据。然而遗憾的是,物流组织和物流发展方面的数据来源及其可得性存在诸多难处。二是缺少国外历史实践的成系统的检验。鉴于研究视野及篇幅所限,本书未能根据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物流实践对本书提出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这些不足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9页。
[2] 详见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
[3] 物流设备包括包装设备、运输设备、集装化设备、装卸搬运设备、仓储设备、流通加工设备、物流信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航道、管道、航线等线路,道路设施以及仓库、港口、机场、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等节点设施。
[4] 物流系统规划技术包括物流设施布局规划技术、物流系统仿真技术、物流系统优化技术和物流系统集成技术等。物流管理技术包括物流预测技术、物流技术选择和应用、库存管理技术、物流作业组织管理技术、物流成本管理技术、物流标准化管理技术和物流质量管理技术等。物流系统评价技术包括物流运营指标分析评价技术和物流过程跟踪技术等。
[5] 这里可以引用林金忠教授上课时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果说组织是人的肉体,而制度就是人的灵魂。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组织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6] 这里或许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当下正初露端倪的所谓“云计算”发展,也许可以视为这一特征的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进展。由于“云计算”目前仍处于起始阶段,其具体特性以及对物流组织的具体影响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因此本书没有将它列入专门考察和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