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历史及理论述评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历史演进

本书将从哲学角度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演进。历史上的哲学家在对批判性思维问题的分析中并未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批判性思维也不是一种固定的理论。本书之所以将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有关思想论述与现在的批判性思维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批判性思维的早期形式。各个时期的哲学家对批判性思维的早期形式看法不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如果以批判性思维为线索将其串联起来,不难发现这些哲学思考有着某种相似的内在共性。

一 古希腊哲学家的批判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和苏格拉底。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辩论、谈话,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通过解决矛盾来寻求真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已经有了批判性思维的端倪。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将“真理之道”和“意见之道”区别开来。他认为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可感觉事物都斥为单纯的幻觉。“要使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别让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不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1]巴门尼德认为凭感官获得的知识是不可靠的,那不是真理而是意见,真理必须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尽管意见不包含真理,但是,只有将意见和真理进行比较,才能够得出真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虽然将理性真理看成是不变的、永恒的,但是他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思维与感性之间存在对立,消除这种对立需要与对立的观点进行对比、争论、否定才能够得到,感性具体需要通过批判、否定才能够上升到抽象。巴门尼德所提出的强调思维的否定性作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苏格拉底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反诘法是一种典型的揭露矛盾的辩论方法。他认为知识也不是绝对永恒不变的,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形成的。但是,一般人的知识并不是真理。人们的真理应该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认为需要通过“助产术”来完成。他在与人交谈时,一般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无知,最后逐渐修正意见,从而逐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主要有这样几个步骤:第一,从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始,与人谈话,向人请教。第二,通过“讥讽”,使人们对自己原有认识产生困惑,认识到原来认知的矛盾。第三,引导人们提出新的事例,最终形成新的观点。苏格拉底通过问答法,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与巴门尼德的论辩法相比更进一步,体现在他看到了否定、困惑在产生新思维中的积极作用。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法,通过归纳寻求概念的含义,形成普遍的概念。使人们的思维从不清晰到清晰,从非理性到理性。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揭露矛盾,最后发现真理是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基本思想。因此,本书认为,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开展批判性思维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

笛卡尔哲学思想的魅力所在是其普遍怀疑方法,它不仅为理性独断论的生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且为怀疑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与理性独断论以及怀疑论的关系问题是长期以来笛卡尔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

笛卡尔普遍怀疑理论的根基是“现有的观点许多是极其可疑和不确定的”。人们在未能分辨真理的情况下,将错误的东西作为演绎的前提,由此产生的知识体系只能是可疑和不确定的。由此,对待这些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怀疑。“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来一次怀疑”。[2]因此,笛卡尔将所有所谓的“权威”都要放到理性的尺度上校正,包括对感觉、自己的身体以及数学的原则。笛卡尔的怀疑与怀疑派和不可知派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怀疑的最终目的是寻找真理。他说“我这并不是模仿怀疑论者,学他们为怀疑而怀疑,摆出永远犹疑不决的架势。因为事实正好相反,我的整个打算只是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为的是找出磐石和硬土。”[3]他断言,不可怀疑的真理、真知的不可怀疑的标准以及关于实在的整个真理系统是可以获得的,他坚信有办法克服一切怀疑并且能够为知识寻找到一个绝对确定的基础。在对一切事物进行怀疑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不可怀疑的并可作为知识基础的真理——“我思故我在”。正是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怀疑的行为本身,使得怀疑者意识到他自己存在的真理。通过检验是什么特征使该真理变得不可怀疑,笛卡尔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知的标准:被清楚明白地直觉到的观念就是真的。笛卡尔就是这样把怀疑论作为他摆脱怀疑论的起点,运用它去揭示确定性的基础,然后进一步运用它,通过大家清楚明白的观念去获得不可怀疑的形而上学的知识。

本书认为,“普遍怀疑”倡导了一种批判性精神,怀疑是思维的新起点,没有怀疑就不会有问题,有了怀疑,人们才会去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人们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它们,从而促进知识的发展。同时,“普遍怀疑”也揭示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从审视、批判前提的正确性开始,通过否定一切可以怀疑的因素,然后产生正确的科学体系。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确立了批判性思维的怀疑形态。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对前提与知识体系间关系的看法,以及对理性演绎方法的重视对当今的批判性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举起批判的旗帜,提出:“现代尤为批判时代,一切事物皆需受批判”。[4]但是,康德批判与之前的哲学家的看法有显著不同。“我之所谓批判非指批判书籍及体系而言,以批判普泛所谓理性之能力而言。”[5]由此可见,康德的批判是对认识本身的批判。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的认识起源与认识的范围或可能性。批判哲学认为只有搞清楚认识能力的起源与认识界限,只有弄清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起源与界限,才能开始正确认识世界。他的批判哲学的中心任务是要解决知识的问题与认识论的问题;解决知识本身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的问题;解决能不能认识世界以及在认识世界时能够达到什么界限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先确定认识事物的能力,才能确定能否确切地认识事物。

批判理性认识能力的范围引发了一场批判运动。康德以批判性精神来看待以前的哲学,认为只有批判才能使理性探讨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要把批判作为一种消除偏见与错误的武器。“只有通过批判,才能铲除那些能够变得普遍有害的唯物论、宿命论、无神论以及带有自由色彩的不信、狂信、迷信以及那些难于涉及公众而主要危及学院哲学的唯心论和怀疑论。”[6]

康德哲学第一个提出要对认识能力、认识的可能性进行批判,对主体本身进行批判,拓宽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围。康德提出要批判人的认识能力,批判认识的可能性和界限。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批判是批判性思维早期哲学形态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要全面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脱离主体认识能力。对主体认识能力的批判,保证了主体对事物认识在它的范围内进行。康德所倡导的批判精神,对知识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 黑格尔的反思论

在黑格尔之前,费希特和谢林都对批判性思维早期哲学形态的反思功能进行过分析。如在费希特的知识学中,就把反省作为认识自我的一种能动性活动,提出了思维的能动性问题,强调思维过程的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理性思维发展中对立面和矛盾的存在与辩证发展。他认为,正就是自我肯定,反就是自我被否定,自我与非我产生矛盾,合就是自我与非我产生互相限制,并由此得到综合解决。谢林企图从精神出发论证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过程,并对反思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作了初步阐释。他在论述自我意识的具体发展过程中,认为理论发展经过三个阶段:(1)从原始的感觉到直观的创造;(2)从创造直观到反思;(3)从反思到绝对意识活动。但是费希特与谢林对批判性思维反思作用的认识都是初步的,直到黑格尔才将批判性思维早期哲学形态当中的反思形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黑格尔在康德、费希特、谢林辩证法等哲学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思维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他第一次把辩证法上升为思维的普遍规律。

黑格尔的全部哲学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与统一这个中心问题,围绕着认识真理是否可能而展开的。他相信思维能揭示出对象的真理,通过事物的现象能深入它们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矛盾同一过程,它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由于二者的内在差别和矛盾长期发展出来的结果。“思维在纯粹概念中的运动”,思维包含着自己的否定,因而也就包含着内在矛盾,从而使思维不断向前发展。人类认识事物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从内容最抽象、最简单、最片面的方面开始的,只有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才能逐步深入,认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最后达到对具体事物的完整认识,它必须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思维辩证运动的固有格式是: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认为,在把握“绝对精神”过程中,人的认识总是从最低级、最抽象的方面开始,认识其内容的直接性、片面性,然后经过一系列发展过程,使认识不断提高,最后逐步揭示概念的内在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借助反思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在黑格尔哲学中,反思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表述。在思维辩证运动的格式中,反思就是其中的否定:在感性认识经“知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反思相当于知性认识,它按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推论活动;在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中,反思相当于本质论,是感性的、个别性的、变幻性的到永久性的中间环节。“感性的东西是个别性的,是变幻的,而对于其中的永久性的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7]“要想获得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反思。”[8]从他对反思的种种表述看,反思是认识过程的一个中介环节。“后思,亦即反思”[9],“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思思考”。[10]

黑格尔在他的本质论中,对反思的规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黑格尔那里,反思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反思是作为一种能力存在的。

第二,反思的对象是思想,反思是以思想为对象的,是对思想进行的再认识。“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对象,力求思想自觉为思想。”[11]

第三,反思是认识活动的积极的中介环节。“如果中介或反思不被理解为绝对的积极环节而被排除于绝对真理之外,那就是对理性的一种误解。正是这种反思,使真理成为发展出来的结果,而同时又将结果与其形成过程之间的对立予以扬弃。”[12]

第四,反思是从存在向本质,由直接性向间接性发展时才出现的。

第五,反思是创造的一个新的起点。黑格尔认为最初的概念是尚未展开或显露的东西,是一种潜在的形式存在,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否定,后面的概念吸收了前概念的积极因素,充实了自己的内容,因而后一个概念都包含了前概念的某些特征,比前概念更为丰富,是它和它的对立面的统一。由此可见,反思是创造的起点。

由以上几位哲学家对批判性思维早期哲学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到,自康德和黑格尔以来,德国的哲学家都希望通过创造过程获得实在的知识。他们基本上都认为反思是创造的起点。这样一种思想深深影响当今人们对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社会成员批判性思维能力意义的认识。今天,人们在论述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等人思想的影响。

黑格尔哲学对反思的分析,揭示了反思是以思想为对象的,反思是思维过程积极的中间环节,是辩证否定在思维中的具体作用。他的反思论将批判性思维研究引向了对理论的批判。

五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学说的灵魂。马克思终生以改变现状,追求人类幸福和解放为己任,革命思想和批判意识构成他学说的灵魂,他的目标就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马克思理论是一种批判性和否定性的理论,它揭示了批判的运动规律:批判来自实践,是实践发展的结果;从原有的范畴不能推出更高级的范畴,相反,要通过建立更高级的范畴去对低级范畴进行批判才能推出新的更高级的范畴。马克思揭示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形态规律,将批判导向了现实社会。

马克思对批判性思维实践形态的分析有以下特点:

(一)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一种实践的批判

马克思完全立足于实践本身,立足于主体自主性过程来考察批判性的。他把批判扎根于实践和主体活动,认为实践的发展是批判能够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批判之所以必要,其活力和根源都源于实践。从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看来,每一个时代都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方式,当这种逻辑的观念方式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改造原有的逻辑结构,形成新的逻辑结构。批判是根据来自实践的新信息而对原来思维进行否定的一种形式。

(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强调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批判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理论和实践的批判,两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批判是一种理论的行为,但是,如果理论的批判不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就只会停留在口头上。马克思将理论批判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认为理论的批判不仅应包括对象性批判,而且还应该包含自我批判,此外,理论对于自身的实现和自身的实践也应予以批判。理论对于自己付诸实践的过程、环节也应保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批判必须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

(三)批判是一种把一定的社会作为认识、评价对象的反思性的历史认识

社会批判理论将人们的现实生活作为认识、评价活动的对象,它不是一般的、单纯的价值判断活动,而是一种反思性的历史认识活动。这种反思本身就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活动。在这一反思过程中,社会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认识主体对社会的反思,是认识自我的一种形式。它不单涉及社会当时状态下的一切人、事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还要追溯这一社会的历史,要将一定的社会及其历史作为认识、反思的对象,从而正确地认识现实社会,并对其本质特征、社会内部事物的种种优劣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本质上是对一定社会的本性、需要、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阶段状况等的反思。

(四)社会批判是社会进行自我认识的重要形式

人的意识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象意识,其二为自我意识。前者是人将外部世界的一定事物作为自己思维的对象而形成的关于外部对象的意识;后者指主体把自己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需要、本性、本质力量以及(物质的和意识的)活动本身作为对象对待,形成关于自我的意识,即主体关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力量和主体活动的意识。马克思将社会批判叫作社会自我批判,就是从这一点提出的。

(五)自我认识是从后面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批判是社会实践和主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社会、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13]“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14]马克思并不是直线看待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批判,高级的认识又回过头来看低级的认识,从而建立更高级的认识。更高一级的认识不能从低级的认识推出,它只能通过更高级的认识对低级认识的批判才能建立。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明确了批判对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或许有人会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形态的分析,与作为认知过程的批判性思维并无太大关系。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为出发点、最终目的和理论核心。但是,如果人们把马克思的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论述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对西方批判性思维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与当今西方流行的批判性教育、反省性教学、批判诊释学和批判性思维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较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笔者无法做到的。但是,从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发展看,本书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对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它有力地启发了批判性思维研究者们,使人们更深入地看到,在认识批判性思维的性质时需要进一步去考虑利益、需要、人际关系、社会因素对个体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在批判性思维研究领域中,马克思的理论影响了包括维果斯基等人在内的一批批判性思维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倡导者的思想,这种影响有的是直接性的,有的则是间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