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教学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批判性思维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技能之一。众多大学,甚至一些中小学也纷纷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来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许多学校把批判性思维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批判性思维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书首先分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与理论,以美国为例回顾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发展历史,并调查我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最后就如何在我国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提出建议。
本书首先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与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纷繁复杂,来自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概念各有不同。本书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本意是“评论”,而不是在中国语境中常被理解的“否定”。然而,评价一个理论也意味着某种“否定”,因为要肯定某种标准而舍弃其他标准,这种选择也是一种“否定”。批判性思维的本意是全面而深刻的评论,评论的内容可以是“是非”、“优劣”、“正误”、“得失”等。本书在梳理各种批判性思维理论基础上,总结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杜威的反思理论、批判性思维技能理论和批判性思维认知发展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批判性思维并非西方国家独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批判性思维时隐时现。中国古代批判性思维代表是墨家的思想,墨家批判性思维具有完善的理论。墨家通过“明故”、“通意后对”、“类比”等方法与手段,形成严密的批判性思维。除此之外,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也非常注重反思在学习中的作用。我国现阶段学生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关键是主流的传统文化对批判性思维不认同。我国传统文化对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促进,而是障碍。
本书对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现状调查部分,本书选取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调查对象,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量表”和“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作为调查工具。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偏弱,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常模差距较大。本书认为,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三是课堂教学对批判性思维的约束。针对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和形成原因,本书提出了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构想:一是以个性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调整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先强调“人”的培养,然后才是“才”的培养。二是实现批判性课堂教育:教师要树立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观念,提高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学校要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