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讲了这样一段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部在直奔相反的方向。”这段形容法国大革命的文字,在今天依然有着力透纸背的力量。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随之带来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所有中国人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困惑。这是个最美好的时代,在于一切皆有可能,人们为了适应这种进步创新的步伐,在不断地尝试摸索,也不时涌出时代的“弄潮儿”。这个时代不仅有沈浩这样的人民公仆、“当代雷锋”郭明义、“航天英雄”杨立伟等道德楷模,还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同时,这也是个最糟糕的时代,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诚信”问题,就连老人过马路“扶不扶”都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中国人怎么了?中国正在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困惑和纠结,对世界的看法如此多样,却如此困惑迷茫,措手不及。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切的信仰都可能遭遇挑战,需要建立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亟待解决的就是如何用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话语体系提出价值规范,最终形成价值共识。提出的价值体系即使在内容上没有被时代所抛弃,但如果没有全新的形式,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缺乏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课题。时至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012年,中共中央制定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对全社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从而进一步兴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CNKI学术期刊网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术论文,在2006—2012年间就达12123篇。这其中跟风之作屡见不鲜,切中实际、具有针对性的论文只占少数。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纲要》,“三个倡导”24个字被正式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概括。2014 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相得益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至此,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一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成为舆论媒体的热词,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问题,这种风头似乎远远盖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则不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所区别,又有着重要联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并不冲突,而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发展脉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