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与化变:延安《解放日报》的传播体系及其当代价值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传统新闻学研究状况

迄今为止,学界对延安《解放日报》的研究多停留在传统新闻学的范畴之内,且多集中在新闻史、新闻思想、新闻人物和新闻内容等方面。这些研究要么借延安《解放日报》的新闻历程,来印证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奠基石的历史价值;要么用延安《解放日报》的新闻实践来证实相关新闻学理论,其通用的路径往往是从新闻学理论逐步深入到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党报新闻理论、党报的党性等,由大到小,由宏观至微观,显示了研究的巨大阐释力,并已经取得了不凡的研究成果。

传统的延安《解放日报》新闻学相关研究架构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史论方面,论著较多。这些论著都将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乃至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的主要部分进行述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方汉奇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卷分别为1992年、1996年、1999年版)、《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它们都将延安《解放日报》界定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核心,把延安《解放日报》视为与国统区新闻事业和沦陷区新闻事业三足鼎立的抗日根据地新闻业的代表,对其历史概括、整风改版、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大发展以及历史价值等诸多重要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其史料的丰富性和党报史的性质归依,决定了其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权威地位。此外,丁淦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黄瑚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新闻史著作都基本承袭了这种研究规制,表现出历史研究的严肃性和党史研究的倾向性。这些中国新闻学研究专著将延安《解放日报》置身于宏大历史背景之下,强调延安《解放日报》的党性属性和历史功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除了这些宏大历史视角之下的新闻史学巨著之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还出现了关于延安《解放日报》的专业史著作,代表者是王敬主编的《延安〈解放日报〉史》(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延安〈解放日报〉史》以“《解放日报》的战斗历程”、“《解放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4]为架构,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延安《解放日报》诞生、发展(改版)到停刊的辉煌历史,并对延安《解放日报》的主要宣传议题(国内政治风云、人民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民主政权建设、苏德战争以及副刊)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研究。该书将延安《解放日报》定义为“中共中央的耳目喉舌,是伟大延安精神的体现者”,认为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为以后的党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延安〈解放日报〉史》史料完备翔实,研究深入全面,其系统性和经典性可以说代表了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史研究的历史高度。

2.新闻思想方面,展现出研究的高度专注与一以贯之的历史延展,并演化为一个持久的研究热点。其中,较为代表性的著作是郑保卫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它将延安《解放日报》时期所形成的诸如新闻的真实性、党报的品质(党性、群众性、组织性和战斗性)、全党办报观以及反对资产阶级新闻观等重要思想视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将其和毛泽东新闻思想建立了特殊的联系。该书分别从“办报是重要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报纸是战斗的武器”、“反对党八股,倡导生动活泼的新闻文风”、“重视典型报道和典型调查”、“宣传必须服从于党的当前政策”和“地方报应有地方特色”[6]等诸多方面总结了抗战时期的毛泽东新闻思想,而毛泽东的这些新闻思想大多又都是延安《解放日报》新闻实践的结晶,这就使得延安《解放日报》新闻思想和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了高度的契合性。于是,延安《解放日报》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之间形成了一个逐级凝练、升华的新闻思想景观。与之相反,童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陈力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的著作则以相反的路径表达了实质相近的研究向度。这些著作依照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到延安《解放日报》新闻思想的路径,展示了研究的聚焦,并且逐级细化,以倒推的方式探索了其中的深刻联系。

在具体的细化研究中,朱清河的《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从典型报道的理论溯源出发,研究了典型报道和延安《解放日报》新闻思想之间的渊源和演化,并强调了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的理论建树、实践经验和历史意义。

此外,程曼丽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探析》、单波和秦志希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回顾(1921—2001)》等论文也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历史梳理中,将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奠基进行了深入研究。

3.新闻人物方面,有不少研究者以延安《解放日报》的重要创办者和理论家为对象,研究他们的具体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以此拓展延安《解放日报》的研究空间。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较多,如黎辛的《毛泽东与延安〈解放日报〉》(一、二、三)、裴晓军、吴廷俊的《〈解放日报〉改版与毛泽东在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陈家鹦和舒庭毅的《毛泽东与延安〈解放日报〉》,万京华的《博古与延安〈解放日报〉》,黎辛和刘小飞的《秦邦宪与延安文艺》,王腊成的《第一任总编辑杨松》等等。其中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者和延安《解放日报》的缔造者,其政治领袖和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开创者的双重身份受到了研究者们的热忱关注。研究者们集中研究毛泽东对延安《解放日报》的具体指导和与延安《解放日报》所共生的毛泽东新闻思想,最后归依到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历史发展,这是最为核心的研究话题。此外,博古、杨松作为延安《解放日报》的实际领导者,其政治背景和新闻思想的复杂性映照着延安《解放日报》的曲折历史,故此研究他们新闻思想的复杂构成和历史演化,也成为研究的重心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与延安《解放日报》相关的著名人物的研究,如丁玲、艾青、王实味等。这些研究视角较为多元,往往将党史研究、延安文学研究、整风运动和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研究作为重点,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往往遮蔽了新闻传播学的检视,亦是研究范式之一。

4.新闻内容方面,较多的研究者聚焦于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及其意义。其中,有论文如黄旦的《从“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再审视》,南长森和郭小良的《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前后媒介生态位变化浅析》,许冲的《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新审视》,王敏芝的《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等。这些论文以新的历史节点为背景,对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以此作为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历史的现时思考;也有许多研究者注目于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研究,多从文化与媒介的角度研究。此中,著作如梁向阳和王俊虎主编的《延安文艺研究论丛(第一辑)》(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论文如韩晓琴的《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和《延安文人的精神演进——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袁盛勇的《延安文人视域中的“民间艺人”——从一个侧面理解延安时期的“民间”》,杨琳的《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延安时期秧歌剧的革新及传播》等。此外李文教授的《走向高度集中的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在研究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史的时候,也将延安《解放日报》作为重要部分,论述了它的政治特性。这些研究多属于交叉研究,往往将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作为延安文艺的摇篮,深入研究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和延安文艺之间如影随形的复杂关系。其中,探寻延安文艺中新闻、文学和政治糅杂其中的特殊文化链条,还原历史,反思历史,是其主旨所在。这一方面著述较多,研究路径多元,不复赘述。

另外,还有一些新的研究维度出现。比如,河北大学王玉蓉的硕士学位论文《延安〈解放日报〉广告研究》及其论文《延安〈解放日报〉广告作用初探》、《略论延安〈解放日报〉的广告特色》,西北大学的王晓玉的《延安〈解放日报〉广告文化生产及传播》,屈雅利的《略论延安〈解放日报〉的广告经营》,黄月琴的《延安〈解放日报〉广告经营理念和广告特色分析》等,从广告传播视角入手,集中探讨延安《解放日报》的广告及其传播特色。其他,如兰州大学李宇红的硕士学位论文《〈解放日报〉有关陕甘宁边区批评报道研究》着眼于批评报道的历史功过,兰州大学李文的硕士论文《延安〈解放日报〉的经济新闻研究》则注目于经济报道的内容与意义。还有,杨琳琳的《延安〈解放日报〉及其自然科学传播》独辟蹊径,研究延安《解放日报》自然科学的报道与传播,并发表到了《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这些论文反映了新的研究背景下,新生的研究者对延安《解放日报》研究区间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