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那县的田野表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

(1)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这种重构已成为各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文化重构仅仅是一种行为乱象,还是蕴含着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本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在对那县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进行民族志描述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在当代语境下重构的参与力量及其关系网络、参与重构的主体间资本的转换与交换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与体现的权力等问题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对民族文化重构的实践有一个明晰的学理认识。

(2)本书尝试应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来分析民族文化的当代重构现象,又以民族文化当代重构的实践逻辑反思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人类学实践理论的理解。

(二)现实意义

(1)布洛陀文化是壮族重要的民族传统文化。布洛陀口传史诗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壮族人民心中,“布洛陀”是创造万物之神,同时也是排忧解难的救世主。因而,在“文化经济”浪潮席卷人类的时候,至高无上的“布洛陀神”成为人们操弄旅游经济的最具活力的资本。本书对布洛陀文化当代重构的实践理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部门进一步认清和把握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重构”策略、方针,避免行为上的乱象与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

(2)布洛陀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仅我国壮族同胞信仰布洛陀,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民族信仰布洛陀。近年来有众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的专家学者及民间人士到敢壮山参加祭祀仪式。本书对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的研究在促进中国—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东盟各国人民的友谊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其内涵之一就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保护民族文化。本书的研究可供有关部门制定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政策参考,促进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