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引言
上编 人类思考:永恒的文学主题
第一章 苏联“现代”文学的“人性”
一 时代精神的感性显现
二 高扬理想激情的人性
三 强化“大我”的人性
四 永久审美价值的人性
第二章 苏联作家的“宗教情结”
一 文学创作与“东正教”
二 现世困境的心灵归宿
三 拯救人类的自觉意识
四 直面现世的“宗教观”
第三章 苏联文学的“历史记忆”
一 “历史记忆”种种
二 “历史记忆”的现实审美性
三 “历史记忆”的历史
第四章 苏联文学“人类思维”现象的因缘
一 民族性格共聚性的影响
二 近代民主精神的渗透
三 苏维埃时期社会主义精神的灌注
四 世界全球化背景的驱使
第五章 建构新型艺术世界的《母亲》
一 个人与历史的必在联系
二 大众群体形象的凸显
三 人与历史互动的发展态势
四 新型艺术世界创建的缘起
第六章 流淌和谐思想的《静静的顿河》
一 眷恋故土中的诗意栖居追寻
二 厌战悲情中的和平憧憬
三 痛苦挣扎后的平和归宿
第七章 展现战争废墟上人性美的《和平,惊叹号》
一 凸显人性“爱”的元素
二 在悲怆中营建喜乐的氛围
三 深表和平的意蕴
第八章 承载现代意义的传统乡土小说
一 故土是人类本真精神的载体
二 良心为人类精神的源泉
三 传统乡土题材蕴涵的现代性
中编 艺术多元化:人类文学的发展趋向
第一章 苏联文学艺术的流变路径
一 理想高扬的艺术岁月
二 纪实批评的文学年代
三 哲理思考的创作时期
四 文学艺术流变的思考
第二章 苏联文学的多元生态环境
一 思想开放下的文学新生
二 审美观念的多元趋向
三 不拘一格的艺术创作笔法
第三章 苏联文学的抒情艺术
一 深刻哲思的抒情内蕴
二 缤纷异彩的抒情方法
三 抒情抵达的艺术高度
第四章 苏联文学的幻化虚构艺术
一 幻化虚构性的文学功能
二 幻化虚构性的现实性魅力
三 幻化虚构性的现代意义
第五章 苏联小说恢宏的艺术结构
一 立体多维的叙述艺术空间
二 现实叙事与心理叙述空间的融合
三 显著优越的叙述艺术效果
第六章 以巧妙构思绘制“美”的作品
一 美的理念的形象阐释
二 精神道德美的形象思考
三 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第七章 融诗歌抒情与散文哲思为一体的小说
一 诗歌抒情艺术的运用
二 散文写意形式的融入
三 叙事传情达意艺术的妙用
第八章 凝重缓慢叙事的艺术文本
一 凝重缓慢的双重叙事
二 凝重叙事框架下的深沉忧思
三 慢叙之下的多角度人物心理展示
下编 殊途同归:苏联和中国20世纪文学比较
第一章 俄苏文学在20世纪的中国
一 自觉主动的汲取
二 为我所用的移植
三 违反常理的批判
四 再度认可的发掘
五 淡出视野的观望
第二章 苏联文学的解冻与中国文学的新时期
一 文坛的变革与探索
二 作家的释放与创新
三 文学创作遵循的发展规律
第三章 “第三次浪潮”与“新时期”的战场文学
一 塑造平凡而崇高的军人形象
二 拓展战场时空与表现内涵
三 渲染战争的残酷性与悲剧性
第四章 社会使命的承载与文学主体的构建
一 承载沉重社会使命的苏联文学
二 构建文学主体境界的中国文学
三 文学使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第五章 守望乡土文化内蕴的隐忧与思考
一 村民生存姿态的真实展现
二 乡土传统美德的苦心守护
三 乡土守护的文化内涵
主要参考与引用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