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学研究国家文化建设特别重要,它涉及国家的文化权利、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团结、生态环境、地方社会传统和综合防灾减灾等种种问题,不容忽视。民俗学研究国家文化建设,并作出理论贡献,这是新时期民俗学研究的大方向,也是民俗学学科建设能力的标志。
应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工作纳入政府文化建设的决策,包括从文化角度开展的社会管理实践、文化安全管理、政府投资方向管理和预防风险管理。要从民俗学的角度,理解中低收入社会阶层的风险补偿和民俗习惯,鼓励民间组织等相关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等。
民族民俗研究是国家维稳文化的核心工作。我国是多区域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地方民族和民族民俗一向是民俗学研究对象的重点。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它们均已被前所未有地纳入地方社会建设,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支柱。正确利用地方民俗和民族民俗的资源,可以对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起到互补作用。从民俗研究民族史和地方史,已成为一种理论兼方法。
加强跨文化比较民俗研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期,民俗、影视和汉语推广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三大渠道。但我国民俗从封闭社会发展而来,在现代世界文化输出的高标准要求面前,民俗的优秀性还缺乏与开放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与对比,对国家文化建设有效能力的预测水平和激发内生机制的水平不足,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民俗学研究的功能就在于提升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我国还要通过高校民俗学教育和社会普及教育,使民俗获得新的社会适应性,而改善民俗文化的输出水平是民俗学者的共同责任。
[1]Vladimir Propp,Theory and History of Folklore,trans.by Ariadnay Matin and Richard P.Mati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pp.9-11.
[2]参见钟敬文于1948年末所发表的分析延安诗人李季创作《王贵与李香香》的论文,1949年初发表的讨论华南方言运动系列论文《关于方言文学运动的理论断片》和1950年发表的《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一文;详见收入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35、415—423页。重点看钟敬文《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收入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3]在拙作《“文化空间”的民俗地理学研究》中,对民俗学视角的文化空间研究作了详细讨论,详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8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0—93页。
[4]史培军、宫鹏、李晓兵、陈晋、齐晔、潘耀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5]张镜湖:《世界的资源与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6]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另见第97、98、113、117页。
[7][法]贝特朗·巴迪(Bertrand Badie)、[法]玛丽—弗朗索瓦·杜兰(Marie-Francose Durand)等编:《全球化地图》,许铁兵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8]同上书,第8页。
[9][日]八木康幸:《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原载[日]福田亚细男、小松和彦编《讲座日本の文化科学》,河合洋尚、陈浣娜译,收入王晓葵、何彬编《现代日本文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但八木康幸最早发表此观点在1997年,参见该著第190页注释1。
[10][法]玛丽—弗朗索瓦·杜兰(Marie-Francose Durand)等编:《全球化地图》,许铁兵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封底。
[11]R.David Arkush,1981.Fei Xiaotong and Soci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Cambridge:Mass.Harvard.,中译本,[美]戴维·阿古什:《费孝通传》,董天民译,时事出版社1986年版。详见此书对费孝通“社区”理论的讨论。费孝通:《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个长江流域乡村生活的田野研究》(Peasant Life in China: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London:Routledge and N.Y.:Dutton.1939.另见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348页。陆学艺等主编:《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14]马戎:《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6期。
[15]董晓萍、[法]蓝克利(Christian Lamouroux):《现代商业的社会史研究:北京成文厚(1942—195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另见《北京成文厚个案研究——撰写北京商业史的资料、方法与初步结果》,载[法]蓝克利主编《中国近现代行业文化研究:技艺和行业知识的传承与功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第319—347页。
[16]董晓萍:《跨文化的汉语文化交流:调研与对策》,《温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1—10页。
[17]关于对跨文化故事项目调研数据与理论讨论,参见拙文《跨文化的现代民俗传承》,载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编《前沿、创新、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216页。
[18]关于民俗学如何参与国家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另见董晓萍、王静爱《减灾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载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编《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