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伊斯兰教社会组织形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以拱北为中心的门宦组织特点

对于“拱北”一词,金宜久先生主编的《伊斯兰教词典》给出的解释是:“阿拉伯文Qubbat的音译。原意‘圆房顶建筑’。盛行于阿拉伯的一种建筑形式。在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中,指门宦教主墓地或教主修道处。受教徒崇拜,甚至认为可代替朝谒麦加,从而成为门宦的活动中心。亦系各门宦支派的具体标志。有时亦用其指某些传教‘先贤’的坟墓,如哈密‘盖斯拱北’。或专指麻札、‘圣墓’上的圆顶亭状建筑。”拱北的出现与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性质的苏非思想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马通先生认为:“门宦一名的出现,说明中国伊斯兰教已与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主兼地主的门宦制度。而这种制度是适合于土地的集中与大地主需要的。门宦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是神话、崇拜教主,教主是引领教徒进入天堂的人,促使教下绝对服从;信仰拱北,即在教主坟地建立亭屋,号召教下上坟念经,加以崇拜,教主只能以始传者的子孙世袭相传,别人无权继承;一个门宦的教主管辖许多清真寺,各清真寺的教长,由教主委任并直接管辖,教主与教长之间关系,完全是隶属关系。”[20]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一般来说在穆斯林的丧葬习俗中,讲究速葬,地面上不留什么特别明显的标志物,不允许为逝者树碑建寺,更不用说建筑大规模的陵墓了。但是自11世纪苏非思想发展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非思想强调只有在导师的指引下才能通过功修达到与真主合一的神秘境界,并以导师为中心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苏非教团。客观上,苏非思想和苏非教团制度产生并促进了普通苏非教徒对苏非导师的崇拜,崇拜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为导师修建拱北。

15—16世纪,伊斯兰教苏非思想达到极盛阶段,它的影响也波及中国穆斯林。明末清初,朝觐的中国穆斯林或东来传教的穆斯林传教士,把苏非思想带入中国,一是在新疆地区出现了白山派和黑山派;二是通过苏非教团的组织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相结合,在西北甘青宁地区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林耶、库布忍耶。伊斯兰教门宦制度是伊斯兰教苏非教团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伊斯兰教组织形式和制度。白山派、黑山派、四大门宦都建有拱北,这些拱北大多分布在西北的甘、青、宁、新等省区。拱北不单在中国伊斯兰教中有,在伊斯兰世界只要有苏非的地方,都有或者曾经有过拱北。由于伊斯兰教中存在着强大的反苏非力量,二者的斗争有时很激烈,而拱北作为苏非思想的重要标志,反苏非思想力量也就把矛头指向了拱北,拆除拱北也就成了反苏非思想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阿拉伯半岛,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拱北,但是18世纪瓦哈比思想出现以后,它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利用政权的力量反对苏非思想,结果半岛地区几乎所有的拱北都被拆除了。直到现在,沙特境内也很少有拱北存在。但是在伊斯兰教的其他地区,因为苏非思想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就有很多拱北保留下来,同时新的拱北也在不断地涌现。苏非思想传播到伊斯兰世界各地,伊斯兰建筑受各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各地拱北的建筑样式、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也因时因地而异。金色拱顶是阿拉伯世界拱北建筑的代表样式,土墙草棚则是非洲黑人最常见的拱北建筑,而在中国,八卦亭则几乎是每个拱北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拱北建筑样式则更多地表现为中国的古典建筑风格,许多建筑雕梁画栋,砖刻木镂,斗拱飞檐,结构精妙,令观者心旷神怡,叹为观止。因拱北所纪念人物的影响大小不一,拱北周围该派信教群众多寡不同,以及拱北所在地的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影响到拱北的建筑规模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较大的拱北都是由门宦始传人的墓庐、礼拜堂、历代传教继承人墓群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其中“金顶”是主体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有三层八卦、二层六卦、一层四卦。

根据中国伊斯兰教门宦的现有情况分析,在某一个地方修建拱北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拱北是墓地,门宦教主或者与门宦教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人逝世于此并埋葬在这里,建立拱北用来纪念他们,如教主的亲人、老师等。大多数拱北都属这种情况。二是在门宦教主等人的修道处建立的拱北,被纪念者并没有逝世于此或葬于此,在这里建拱北只是为了纪念。如陕西省西乡县的滴水崖拱北,实为大拱北门宦第一代教主祁静一坐静修道之地。三是门宦教主虽逝世于此,但后来其尸骨被迁走,仍然在此地建立拱北,以示纪念。如西乡县的鹿龄寺拱北,祁静一殁后即葬于此,百日后迁至临夏,此地实际上是一个纪念冢。因此我们经常发现门宦中影响比较大的教主有多个拱北的现象。因为拱北有教主的牌位,后继教主和普通教徒多聚集于此,所以拱北既是门宦道祖的墓地,又是继任道主的静修之地,同时也是教徒的宗教活动场所,作用不可谓不多。

门宦中的老教主很多,教徒基本上都要为他们修建拱北,再加上一个教主有多个拱北的情况,所以中国有伊斯兰教门宦的穆斯林地区,拱北的数量是很多的。以甘肃省临夏州为例,根据州有关部门2006年的调查,全州四大门宦拱北数量为180处:嘎德林耶最多,有90余处,其次为虎夫耶、库布忍耶、哲赫忍耶。关于拱北、清真寺和道堂的关系,也有多种模式。一般的情况,不属于门宦的清真寺没有拱北,这类清真寺独立存在。门宦的拱北占地面积比较大,通常设有道堂和清真寺(礼拜堂)。就拱北而言,三者共同存在才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拱北建筑群。通常因为教主在某个清真寺静修,建立了供教主静修的道堂,去世以后再为教主修建拱北,所以是先有寺,后有道堂,最后才有拱北;但是也有教主先在没有清真寺的僻静处修道,在道堂的基础上再建清真寺,最后再建拱北。在整套拱北建筑里,一般是拱北的地位最重要,道堂次之,清真寺只是为了供拱北有关人员礼拜方便而建。但也有特殊情况,位于兰州城关区耿家庄的文泉堂拱北,将清真寺的地位置于拱北之上,或者至少两者平等。很明显,该拱北清真寺规模很大,而拱北规模相对比较小。据说这样修建拱北是为了体现文泉堂遵循教主的教导:伊斯兰教苏非思想讲究“道”“教”并重,文泉堂的教徒既要完成伊斯兰教的“五大天命”,又要进行“道乘”的修炼,两者都不可偏废。所以清真寺作为礼拜之处,拱北作为苏非导师的象征都很重要。因此,文泉堂拱北的正式名称为“文泉堂清真寺”,“堂”代表道堂和拱北,表现苏非思想特点,而“清真寺”表现“五大天命”不可缺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拱北已经不仅仅是宗教建筑了,它还承载着伊斯兰教苏非文化。首先,拱北本身反映着某一门宦宗教文化。一座拱北代表着伊斯兰教某一门宦发展历史、宗教主张及修持仪式。其次,拱北是建筑文化的体现。拱北建筑或精美幽雅,或气势恢弘,表现出建设者的高超技艺和建筑审美理念。最后,拱北是文化融合的标志。前已述及,世界各地拱北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体现。就中国而言,拱北建筑多为伊斯兰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的完美结合。伊斯兰的圆拱顶与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嫁接”,创造出拱北建筑特有的风韵。中国的木雕、砖刻和汉字对联与阿拉伯文的铭文、匾额相映成趣。所以,拱北虽小,它却有很多功能,众多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