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本书的研究意义

本书将对学界关于李杨故事研究中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对浅尝的领域进行深化,对矛盾的问题进行辨析。其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长恨歌》主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揭示《长恨歌》以情为主的走向,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长恨歌》主题的误判。

第二,将《长恨歌》与传统文化、时代趣尚、审美心理加以统筹考察,探究《长恨歌》的艺术魅力,揭开《长恨歌》历久弥新的因由。针对对《长恨歌》艺术魅力重视不够、研究不深的问题,本书将打破学界惯用的静态分析的手法,而运用纵向和动态观照的方法,从文学、文化、审美三方面对《长恨歌》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探索和归纳。

第三,通过对唐诗中李杨题材书写的整体研究,追索中晚唐诗人对待李杨故事的态度及之所以如此的缘由。通过对《长恨歌》及李杨题材的梳理,系统地对李杨故事文学书写的流变历程加以观照,结合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特点及作家的个体差异性,探究李杨故事文学书写的演进规律及其魅力。此项研究可以有效提高诗歌在李杨题材文学研究中的分量,使学界更好地认识唐宋时期关于李杨题材诗歌的嬗变轨迹及所以乃尔之成因。

第四,通过对唐诗中李杨故事书写的研究,有效证明与皇权相关的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主题的丰富性、多面性、不确定性,揭示不同时代的作家根据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趣尚、价值观多视角挖掘题材审美价值的创作规律。

第五,后世李杨故事文学创作是在唐诗书写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包括唱词、小说、戏曲等,出现了诸多文学经典,研究李杨题材唐诗书写能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李杨故事的来龙去脉和表现角度,深入了解唐代盛衰转折的关键人物和迁变历程,更好地探究和欣赏这些经典。

第六,此项研究对现当代李杨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纠正创作的误区,提高大众的审美。近年来,李杨故事的演绎成为影视作品的新宠,网络文学也不断涉及,其中出现不少诗歌引用和理解不当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将发挥纠偏校弊的作用。


[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页。

[2] (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9页。

[3]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3页。

[4] (清)赵翼:《瓯北诗话》,霍松林、胡主佑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7页。

[5] 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6] 周相录:《〈长恨歌〉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

[7] 周天:《〈长恨歌〉笺说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杨文:《白居易〈长恨歌〉的小说化研究》,《语文学刊》2011年第19期。

[9] 徐海荣:《白居易〈长恨歌〉创作中的盩厔因素》,《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4期。

[10] 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 吴晶:《论唐诗对李杨爱情及杨贵妃形象的评价》,《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12] 钟东:《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3] 孟繁森:《李白对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的讽谏》,《求是学刊》1992年第5期。

[14] 任访秋:《论杜甫与白居易对李隆基、杨贵妃爱情认识的异同》,《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

[15] 吴河清:《唐人马嵬诗与唐代社会群体意识》,《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