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自古以来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代始又多一教,为小说教,士农工商以至目不识丁之妇女儿童,无不喜闻乐见,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三教。他说,儒释道不忍言及的奸邪淫盗之类的事情,都被小说尽相穷形,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饱食无事的世家子弟都被此等书诱教,行为近乎禽兽(《正俗篇》)。鲁迅先生有类似的说法:“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马上之日记》)这说明,明代以后的小说,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民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就此提出了“游民文化”的观点,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中的游民意识和江湖情结,因之,学界有人将其与余英时的“士文化”和吴思的“潜规则”学说,誉为“中国当代人文学科的三大发现”。虽然说“游民文化”研究的对象是宋代以后的社会,赖以立论的依据是明清时期的小说,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明清的游民,与我们研究的唐代笔记小说了无干涉,但我们却可以据此明确地提出,大多数唐五代的笔记小说,是真正的由“士”所创作的小说,反映的是这个时期的“士”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征。了解了这一点,对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创作目的和思想,就易于理解了。

唐五代的小说,深具特色的是传奇和变文,前者是文言短篇小说,被鲁迅先生赞为“有意为小说”的优秀作品,具备有意虚构的特征,最为符合现代小说观念,是唐五代小说走上成熟的标志。这类小说全出自文人之手,但数量不多。唐代变文是受到佛教俗讲和佛教绘画变相的双重影响而出现的新面孔,被公认为唐代的白话小说。这类小说大多出自僧人、信徒和民间艺人之手,传世作品数量也有限。从宗教文化角度研究和阐释唐五代小说,无论选取变文和传奇,均不足以展开,因为这二者涉及的宗教现象比较单一。相较之下,唐五代的笔记小说真可谓异彩纷呈,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一个宗教宝库,这个时期出现的所有宗教现象都能在笔记小说里发现踪影,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会有各种令人惊喜的收获。笔记小说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采用随事而记的形式叙述人事或变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是唐五代小说的基本类型之一,包括以鬼神精怪为题材的志怪小说和以人事活动为中心的轶事小说两大类。相对于唐传奇和以敦煌变文为主体的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丰富研究成果,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笔记小说的独立研究是薄弱的,也是必要的。

本书以笔记小说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笔记小说是贯穿中国小说史的小说体裁。唐五代时期的笔记小说,数量庞大,作者众多,众体兼备,而且与唐五代时期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以及巫术文化及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可以说,唐五代时期是一个宗教大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笔记小说也被浸染上了鲜明的宗教色彩。这正是本论著要着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什么是笔记小说,哪些是笔记小说,笔记小说到底有什么内在特征,笔记小说跟笔记、传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笔记小说会涉及如此之多的宗教现象,这些宗教现象对我们了解唐五代社会有什么帮助,这一系列问题,都会令每一个研究者困惑,也会促使每个研究者绞尽脑汁提出各种见解来。本论著旨在就此一系列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探索。

全书共分七章,前为绪论,后为全书总结。绪论部分回顾了笔记小说的研究状况以及唐五代小说与宗教的研究成果,并对笔记小说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阐明本论著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为唐五代笔记小说创作的宗教情怀,对唐五代社会修仙崇佛的文化心理的形成进行梳理,揭示出笔记小说作者“亦庄亦怪”的人格特征,以及“穷神变、测幽微”的宗教动机是唐五代志怪类笔记小说创作繁荣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为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本章首先回顾了20世纪以来关于“儒教”问题的广泛争鸣,认为“儒教”并非宗教。第二节在吸收学界关于宗法性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观点的基础上,按照“宗教四要素”说对这一宗教的观念、情感、行为和组织制度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指出其在国家政治、宗教、文化生活中的根本性决定地位。第三节是对宗法性传统宗教影响唐五代笔记小说以及小说中表现出的相关宗教思想的阐述。

第三章为巫术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首先阐述巫术的原理与法则,第二节主要论述巫术文化在唐五代的流存状况,区别法术与巫术。第三节根据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精怪故事的巫术文化背景,以《广异记》和《会昌解颐录》中的虎故事为例,进行巫术文化解读,并指出此类故事的民间文学特征。

第四章为道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第一节就道教教义、组织制度的多源共生性和道教的发展演变进行简明阐述。第二节主要论述唐五代道教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第三节则选取在唐代影响较大而在当前的小说研究中相对关注较少的道教法术,论述其与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关系。

第五章为佛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首先论述佛教的弘传与中国传统宗教心理对佛教的接受。第二节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围绕佛教的论争问题,以及这个时期佛教发展的基本状况。第三节为佛教影响唐五代笔记小说创作的情况,主要从因果报应观念、唐代地狱观的演变、佛教法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节为寺院变相与笔记小说的对比研究,指出笔记小说和寺院变相的辅教特征。第五节主要通过对《太平广记》“妖妄部”所收录的唐五代笔记小说进行分析,揭示此时期佛教的异变情况,探讨佛教从正统宗教向民间宗教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征。

第六章为民间宗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主要论述唐五代时期在北方胡人聚居地民间传播的弥勒教、摩尼教、祆教等的基本状况,以及它们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反映。第一节是关于弥勒信仰和弥勒教的论述。第二节就摩尼教依托弥勒信仰传播的特点以及摩尼教的教义、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并结合《广异记》数则狐妖假托弥勒佛、菩萨的故事和《北梦琐言》“妖人”假托佛教的故事,解析此类小说的民间宗教背景和狐妖形象的本质。第三节简要论述祆教、景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关系。

第七章为宗教叙事与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审美观照。主要综合考察唐五代笔记小说在时空观念的建构、叙事风格等方面的美学特征,兼及小说批评中的宗教传统,以此完成全书的总结性论述。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