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巴丢“非美学”文艺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阿兰·巴丢创立的“单一性真理”的哲学、“新的主体”哲学、“关于当代理性”的哲学、“事件”哲学,在当代世界学术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欧美学术界正在掀起一场阿兰·巴丢的研究热潮。目前为止,巴丢本人已经出版著作50余部,论文160余篇,小说戏剧作品7部,而且最近几年巴丢不断有新著问世。巴丢的近40部法文原著被译为英语,有些著作还翻译成了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出版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巴丢的专著或论文集。截至目前,研究巴丢的英语专著(包括论文集)20余部,法语研究专著10余部,研究论文260余篇,[10]仅英语研究论文就达170多篇。例如彼德·霍尔沃德(Peter Hallward)、詹森·巴克(Jason Barker)等人都撰写了巴丢研究专著或论文集。[11]此外,Paul Ashton,A.J.Bartlett,Justin Clemes,Gabriel Riera等人都有介绍研究巴丢思想的专著或论文。国外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开始关注、研究巴丢思想。许多学校还专门开设了研究巴丢的课程。一些国际学术杂志刊登了巴丢的文章以及大量对巴丢的访谈、研究、评介性文章。综合国外研究成果,从涉及内容来看,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研究

巴丢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被译为英文。[12]同时,巴丢哲学思想极端复杂而独特——他提出了数学本体论;他试图要建立“一种单一真理哲学,一种当代理性哲学,一种事件哲学”;[13]他的集合论原则、系统化倾向;他对当代三大哲学思潮(分析哲学、解释学哲学、后结构主义哲学)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等等,这一切都使他与当代哲学似乎格格不入。

巴丢著作在近些年陆续进入英语世界,由于其激进而独特的哲学思想,近年来欧美学术界对巴丢哲学思想的研究持续升温,尤其是最近几年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对巴丢哲学思想的研究论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巴丢哲学的数学本体论思想研究;二是新的主体学说研究;三是巴丢的真理观;四是巴丢关于事件的哲学思想;五是巴丢提出的哲学及其条件以及哲学的四个真理程序的相关问题;六是巴丢哲学关键词研究,如事件(event)、真理(truth)、主体(subject)、一与多(one and multiple)、真理程序(truth procedure)、类属(generic)、减除(substruction)等;七是巴丢与拉康、海德格尔、德勒兹等人的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等等。

在这些研究者中值得一提的是彼德·霍尔沃德(Peter Hallward)和詹森·巴克(Jason Barker)。

彼德·霍尔沃德出版了巴丢哲学思想研究专著《巴丢:忠诚于真理》(Badiou:A Subject to Truth.University of Mimmesota Press,2003)。该书由齐泽克作序,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原则问题”(Matters of Principle),第二部分“存在与真理”(Being and Truth),第三部分“类属程序”(The Generic Procedures),第四部分“复杂性”(complications)。第一部分原则问题,分析了巴丢哲学的定位,阐明了巴丢批判诡辩论和“反哲学”的主要哲学思想意图,追溯了巴丢哲学的政治动机及其数学转向。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巴丢的数学本体论思想、主体理论及巴丢的真理观。第三部分探讨了真理在其四个维度(爱、艺术、科学和政治)中的具体运行,巴丢认为这四个维度是哲学的“类属程序”(generic procedures)或“条件”(conditions)。第四部分还阐述了巴丢关于“什么是哲学”的总结性看法,分析了巴丢如何处理与真理相关的伦理问题及巴丢哲学的现在与未来等。在全书结语部分,霍尔沃德对巴丢哲学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不仅指出了巴丢的巨大成就,而且指出了局部的冲突,有待解决的僵局,需要进一步阐述的任务。”[14]

霍尔沃德还主编了一本巴丢研究论文集《再思考:阿兰·巴丢与哲学的未来》。[15]全书收录了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埃蒂安·巴利巴尔(Etienne Balibar)、恩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等人对巴丢的研究文章,共计17篇。内容涉及巴丢的哲学本体论、真理问题、伦理学、政治学和文艺几个方面。其中有近一半的文章围绕巴丢的哲学思想展开研究。齐泽克的文章分析了巴丢的纯化(purification)与减除(subtraction)的思想。巴利巴尔的文章分析了巴丢的真理观,并与德里达、福柯等人的真理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南希的文章则围绕巴丢提出的哲学的条件——四个真理程序展开讨论。史密斯(Daniel W.Smith)的文章和多德·梅(Todd May)的文章均是关于巴丢与德勒兹的思想比较研究,前者分析了二人的数学本体论思想,后者比较分析了二人关于一和多的问题的看法。[16]

詹森·巴克撰写了《阿兰·巴丢:批评性导论》[17]一书。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毛主义者的开端”,追溯了巴丢的思想渊源(尤其是与阿尔都塞的关系),并重点围绕巴丢20世纪60、70年代的著作(《模式的概念》、《矛盾论》、《论意识形态》、《黑格尔辩证法的理性内核》等)对其早期思想进行分析研究,第二章“存在的科学”,重点围绕其《存在与事件》分析巴丢哲学的数学本体论思想,第三章“非存在的事件”,对巴丢的数学本体论进一步分析,并概括为四个阶段,第四章“真理的政治”,分析了巴丢的政治观,即巴丢把政治作为真理的四个哲学条件之一的观点,第五章分析了巴丢与德勒兹的关系,第六章阐述巴丢的哲学伦理学。本书基本按照阿兰·巴丢的思想发展线索展开论述,是阿兰·巴丢思想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除了霍尔沃德和巴克以外,还有一些重要成果值得一提。盖布瑞尔·里耶拉(Gabriel Riera)主编了巴丢的研究论文集《阿兰·巴丢:哲学及其条件》[18]一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学=本体论”,收录了诺曼·毛德拉斯(Norman Madarasz)和米格尔·德·贝斯特古(Miguel de Beistegui)两人的文章,前者论述了巴丢本体论中的类属理论问题,后者则对比分析了巴丢与海德格尔、德勒兹的本体论分歧;第二部分“诗歌”,收录了盖布瑞尔·里耶拉(Gabriel Riera)、让—米歇尔·拉巴特(Jean-Michel Rabate)、皮埃尔·马舍雷(Pierre Macherey)三人的文章;第三部分“爱(哲学与精神分析)”,收录了琼·考詹克(Joan Copjec)、朱丽叶·弗拉沃(Juliet Flower)、马克·康奈尔(Mac Cannellt)和特雷西·麦克纳尔蒂(Tracy McNluty)的文章;第四部分“政治与伦理”,收录了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和布鲁诺·博斯提尔斯(Bruno Bosteels)的文章。

由保罗·安什顿(Paul Ashton),A.J.巴利特(A.J.Bartlett)与朱斯汀·克莱门斯(Justin Clemens)三人共同主编的巴丢研究论文集《阿兰·巴丢的实践》(The Praxis of Alain Badiou)与盖布瑞尔·里耶拉(Gabriel Riera)主编的《阿兰·巴丢:哲学及其条件》在结构上极为相似,除了导论部分外,全书也分为四大部分:“科学”、“爱”、“艺术”、“政治”,共收录论文14篇,在导论部分还包括巴丢专著《条件》(Conditons)一书中的一篇文章《什么是哲学惯例》。其他四部分中收录的全部文章都曾发表在著名开放杂志Cosmos and History:The Journal of Natural and Social Philosophy上。

山姆·吉莱斯皮(Sam Gillespie)的巴丢研究专著,[19]专门围绕巴丢的哲学本体论—数学本体论展开了研究。克里斯托弗·诺瑞(Christopher Norri)的专著《巴丢的存在与事件:读者指南》[20]一书2009年出版。全书分为巴丢思想的知识背景、主题概述、文本细读及延伸阅读四部分,是普通读者了解巴丢哲学思想(主要是《存在与事件》的哲学思想)的一本及时的、通俗易懂的入门读物。

除以上英文的研究专著外,法国本土对巴丢的研究也开始起步。法比安·塔比(Fabien Tarby)出版了巴丢哲学研究专著《阿兰·巴丢的哲学》[21]一书。该书是法国国内研究巴丢哲学思想的极有影响的著作。

此外,数百篇巴丢的研究论文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涉及巴丢哲学思想的研究论文不在少数,这些论文作者既有巴丢研究专家如彼德·霍尔沃德等人,也有巴丢著作的译者如阿尔伯特·托斯卡诺(Alberto Toscano)、奥里弗·费尔萨姆(Oliver Feltham)、布鲁诺·博斯提尔斯(Bruno Bosteels)等人,还有当代一些著名哲学家,如齐泽克、南希、拉克劳、朗西埃等人。这些论文涉及巴丢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既有对其哲学思想的初步研究,也有对其哲学思想的数学本体论、真理观、主体论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围绕具体问题或其哲学关键词进行的研究,等等(限于篇幅不再展开评述)。

2.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巴丢是一位激进的左翼思想家,是一位狂热的毛主义分子。他早年开始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经参加法共分支组织——联合社会主义党(PSU),积极参与反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活动。在文森尼大学期间参加了一个激进的毛主义性质的革命小组——法国马列主义共产主义联合组织(UCFML)。其间深受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影响,使他开始与其“导师”阿尔都塞走向决裂。巴丢发表了一系列政治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如《矛盾论》(1970)、《论意识形态》(1976)、《黑格尔辩证法的理性内核》(1978)、《能思考政治吗?》(1985)、《元政治学纲要》(1998)、《论萨科齐的意义》(2008)、《共产主义设想》(2009)等。

由于巴丢激进而丰富的政治学思想,学术界对他的政治学思想十分关注,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仅次于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研究巴丢政治思想的专著、论文正在陆续出版。

安东尼奥·卡尔卡诺(Antonio Calcagno)出版了《巴丢与德里达:政治、事件及其时间》[22]一书,本书是对巴丢与德里达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作者指出,这两位重要的思想家都认为政治问题是我们这个世纪的问题,二人之间的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哲学是一种抵制行动,二人都认为政治是一种抵抗独裁的“一”而进行的战争。对于德里达而言,统治政治解构的核心是“一”产生的暴力及其自我保护的问题。而对于巴丢而言,在“一”作为对多的计算操作(“计数为一”counting-as-one)范围内,“一”拒绝了思考事件的任何可能性——事件就是瞬间到达存在的非个人化,事件超越了“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于是要求一个减除和忠诚于事件的真理的过程。与德里达符号的解构与书写的极端重新概念化不同,巴丢的本体论是一种机械战争对抗“一”的形而上学,对于巴丢而言,对待政治的唯一方式就是把政治作为哲学的四个条件之一。对巴丢与德里达而言,政治绝非简单的舆论制造或经济管理。卡尔卡诺这部专著首次将两个重要的法国哲学家放在一起,从他们的作品出发,对比分析二人关于政治与时间问题的思考,试图建立一种关于政治与时间的既能说明政治的决定性(巴丢),又能说明政治的非决定性(德里达)的理论。

卡尔卡诺还在著名杂志《哲学与社会批评》(Philosophy &Social Criticism)上发表了18页的长篇文章《德里达与巴丢:政治与时间之间有何关系?》,[23]进一步比较分析了德里达与巴丢关于政治与时间关系的观点,讨论了他们各自观点中决定性与非决定性之间的矛盾性。2008年,他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长文《阿兰·巴丢:成为政治主体的事件》,探讨了巴丢的关于政治主体的思想。

布鲁诺·博斯提尔斯(Bruno Bosteels)撰写的《巴丢与政治》[24]一书,已于2009年在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外目前出现的研究巴丢政治思想的专著。他撰写的长篇论文《后毛主义:巴丢与政治》[25]发表在美国《立场》(Positions)杂志上,文章探讨了巴丢理论与法国毛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以及当代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同时梳理了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法国毛主义的历史及理论问题。

此外,Nina Power,Alberto Toscano,J.D.Dewsbury,Jason Read,Nick Hewlett等人都撰文专门研究了巴丢的政治哲学思想。

除此之外,在《激进哲学》(Radical Philosophy)、《文化、理论与批评》(Cultrre,Theory,and Critique)等许多国际知名杂志上,陆续刊登了研究巴丢伦理思想的论文。

3.文艺思想研究

艺术在巴丢的哲学思想中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他的文艺思想、诗学思想在其文艺专著和专门性论文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同时,在他的一些其他著作中,也有专门的章节讨论艺术问题。其重要的文艺、诗学思想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非美学手册》、《电影论集》、《论贝克特》、《理论书写》、《电影》等,论文包括《论艺术主体》、《语言、思想、诗歌》、《身体、语言、真理?》、《作为真理程序的艺术》、《当代艺术的十五个主题》、《艺术与哲学》、《政治与诗中的当代士兵形象》、《艺术的维度——评乌迪·阿隆尼的电影〈宽恕〉》、《艺术中的真理程序》、《绘画》、《真理艺术作为一个政治点》等,此外,在《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条件》、《世纪》等著作中也有专论文艺问题的章节。

对于巴丢文艺思想的研究也出现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例如,安德温·吉布森(Andrew Gibson)的《贝克特与巴丢》[26]2006年出版。作者撰写该书的开篇序言长达40页,介绍了本书的写作思路及巴丢的思想。本书围绕作为哲学家的巴丢与作为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的贝克特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论述,既有对二人的理论性评论,也有对二人的解读,是一种对二人的“超批评”(transcritique)。该书还分析了巴丢对贝克特的解读,[27]同时分析了巴丢在评论贝克特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及由此产生的哲学思想中的问题。全书前两章是对巴丢主要哲学主题及伦理、美学思想的说明,尤其对其美学思想展开了精彩论述。第三章分析了巴丢对贝克特的哲学解读及其对当下贝克特批评产生的影响。以上三章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第4—7章),在摆脱巴丢对贝克特解读的影响的前提下,作者本人对贝克特的文本进行了细读,同时也比较分析了巴丢及贝克特对当代美学、伦理学及政治的影响。

对巴丢文艺思想进行研究的论文虽然为数不多,但涉及许多重要方面:有的从宏观上分析了巴丢的文艺思想;[28]有的分析了哲学与诗歌的关系问题;[29]有的专门分析了巴丢对贝克特、马拉美、佩索亚、策兰等人的解读;[30]有的对巴丢的电影、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理论思想进行了研究;[31]还有的从“美学、非美学、反美学”三个概念的区别入手分析巴丢的哲学思想;[32]等等。

4.其他方面研究

许多研究者把巴丢归入“后马克思主义者”并展开研究。[33]有的专门对巴丢的著作进行评论,巴丢的重要著作,如《存在与事件》、《主体理论》、《哲学宣言》、《世界的逻辑》、《元政治学纲要》、《圣保罗:普世主义的奠基》等都有专门的介绍或研究评论文章。此外,对巴丢与柏拉图、拉康、弗洛伊德、齐泽克、海德格尔、德勒兹等人之间的关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在少数。

此外,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开始关注、研究巴丢思想。有的学校还专门开设了研究巴丢的课程,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开设了巴丢研究课程;[34]台湾交通大学由刘纪蕙教授主持开设了“拉冈(康)与巴丢:真理、他者、对象”课程,[35]等等。一些国际学术杂志如Lacanian In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Zizek Studies,The Symptom,Radical Philosophy,New Left Review,Warwick Journal of Philosophy,Acontecimiento等都刊登了巴丢的文章以及大量对巴丢的访谈、研究、评介性文章。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国内刚刚出版了一本巴丢的读本,法语译著两部。巴丢译文共计10余篇,访谈3篇,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章20余篇,国内期刊登载的国外学者研究巴丢的文章7篇。

与国外如火如荼的研究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学术界对于巴丢的研究似乎很是“冷漠”。其中的原因也是耐人寻味的。笔者看来,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其一,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界的主流思潮是以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垄断”,而巴丢的立场是对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三大哲学主流思潮持批判的态度,致使其哲学思想被自然而然地“边缘化”;其二,从法国哲学界来看,20世纪末至世纪之交,福柯、德里达等人占据了法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中心”,他们的思想光芒耀目,而巴丢自然显得“黯然失色”;其三,从国内情况来看,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心是哲学的“文化的转向”,而巴丢哲学思想中的“数学本体论”、事件哲学、新理性哲学等理论主张,似乎是一种向现代性的“回归”,因此,其思想自然不被学界关注。综合以上原因,国内学术界似乎对巴丢异常“冷漠”。然而,世纪之交以来,巴丢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与其思想的独特魅力有关,更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内在召唤。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巴丢,对巴丢思想的介绍研究开始起步。综合国内学界对巴丢的翻译介绍和研究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产》辑刊首开国内翻译介绍巴丢思想的先河

国内最早翻译的一组巴丢的译文出现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产》辑刊中。这组译文均由陈永国教授翻译,皆由英文转译而来。这组文章无疑为国人了解巴丢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

最早介绍巴丢思想的这组文章刊登在2006年1月《生产》第三辑[36]上。这组文章包括齐泽克为彼德·霍尔沃德所著的《巴丢:忠诚于真理》(Badiou:A Subject to Truth)[37]一书写的序言《霍尔沃德:忠实于巴丢事件》,还有一篇是霍尔沃德为本书所写的导言《一种新的主体哲学》(Introduction:A new philosophy of the subject)。齐泽克的序言在介绍巴丢思想要义的基础上对霍尔沃德的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霍尔沃德的导言更是详尽阐述了巴丢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概念,如真理、主体、事件等,并介绍了本书每章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同时刊登了五篇巴丢的文章和一篇访谈录,分别是《哲学与欲望》、《哲学与数学:无限性与浪漫主义的终结》、《作为真理程序的政治》、《存在与表象》、《保罗:我们的同代人》和《本体论与政治:阿兰·巴丢访谈》。

2.巴丢著作的介绍翻译刚刚起步

目前国内仅仅出现了一本从英文转译的阿兰·巴丢读本,两部巴丢法文原著的中译本。

巴丢的重要代表作:《存在与事件》(L’être et l’evenment,1988)、《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Ⅱ》(Logique des Mondes(L’être et l’evenment t.2),2006)、《主体理论》(Théorie du Sujet,1982)、《哲学宣言》(Manifeste pour la Philosophie,1989)、《模式的概念》(Le Concept de Modèle,1969)、《元政治学纲要》(Abrégéde Métapolitique,1998)、《非美学手册》(Petit Manuel d’Inesthétique,1998)、《圣保罗:普世主义的奠基》(Saint Paul,La Fondation de l’Universalisme,1997),等等。这些著作目前已经全部被译为英文,有的还被译为多国文字,但尚没有一本完整的中文译本。

现有的一本巴丢读本是由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翻译的《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38]该书选译了巴丢重要著作中的部分章节。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存在与事件”。这部分选译了巴丢最著名的哲学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的作者前言和十篇“沉思录”。《存在与事件》共分为三部分:纯粹概念沉思录、文本沉思录、元本体论沉思录。陈教授选译了“文本沉思录”部分,是就单一一点来阐释哲学史上的文本,包括十一位哲学家的思想。第二部分“哲学的再思考(1992年以后)”,这部分主要涉及巴丢《哲学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无限性思想》和《理论书写》中的数篇文章。第三部分“德勒兹批判(1997)”译自巴丢《德勒兹:存在的喧嚣》一书及《理论书写》中的一篇文章。第四部分“圣保罗:普世主义的奠基(1997)”译自《圣保罗:普世主义的奠基》一书。第五部分“恶的伦理学(1998)”选译了巴丢《伦理学:论恶的理解》一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关于巴丢的编译著作,《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无疑是国人了解巴丢思想的首选入门读物。

国内巴丢的第一本中文译著,是蓝江博士翻译的《世纪》,译自巴丢的法文原著Le Siècle,并于2011年5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13篇演讲稿构成,主题是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反思。巴丢试图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评判20世纪的“内在性”方式,而这种“内在性”方式就是一种“非美学”的文艺方式。

邓刚翻译的巴丢2009年新著《爱的多重奏》(éloge de L’amour),于2012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巴丢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特吕翁以“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丢批判了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从其哲学观出发,以一个新的理想主义视角重新诠释了什么是爱,从中还表达了巴丢对于美好理想社会的设想。

3.《国外理论动态》是翻译介绍巴丢思想的又一重镇

将巴丢看作一位“后马克思主义者”并侧重对其政治思想方面的文章进行翻译介绍,《国外理论动态》是翻译介绍巴丢思想的又一重镇。

2006年6月《马克思主义研究》第6期刊登了由白新欢和丘晓丹编译的齐泽克的一篇文章,题为《后马克思主义中的精神分析——以阿兰·巴丢[39]为例》。文章中,齐泽克分析了巴丢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认为巴丢理论大厦的核心是“存在与事件之间的裂隙”。还分析了巴丢对圣保罗的独特“解读”、巴丢与拉康关于主体身份的观点分歧等。

2006年12月《国外理论动态》第12期发表了由杜小真翻译的巴丢的演讲稿《哲学与政治》一文。文章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巴丢认为,传统哲学对政治的关注集中在“公正”一词,而巴丢认为,应该对公正这一范畴进行改造。因为在他看来哲学是思想的,而政治是非思想的,真理只能取决于你自己。公正只是用来指示一个政治主体的同时状态。

《国外理论动态》于2008年、2009年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巴丢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围绕巴丢的政治思想展开。这些文章中有三篇是对巴丢政治思想的研究性文章。2008年第8期刊登了两篇研究巴丢政治思想的文章,分别是詹姆斯·D.英格拉姆的《普遍主义仍然是激进思想吗?——阿兰·巴丢的真理政治》及尼克·胡列特的《政治作为思想——阿兰·巴丢政治理论的矛盾性》。前者分析了巴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的看法。巴丢认为人道主义与人权话语作为国际政治中普遍主义的话语和行动,背后掩盖了不平等的世界格局和大国利益,普遍主义已经成了权力工具,不再是一种激进思想。后者分析了巴丢政治主体思想中存在的矛盾性。认为巴丢虽然极重视政治变革主体,但又认为变革主体由于出现在事件之后,因此带有被动性。可见巴丢政治思想受到来自柏拉图的影响,从而其历史唯物主义中掺杂了唯心主义的痕迹。2009年第6、7期刊登了布鲁诺·博斯提尔斯的长文《后毛主义:巴丢与政治》(上、下)。这篇研究性文章,分析了巴丢的政治思想与法国毛主义、中国毛泽东思想及当代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认为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对巴丢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同时梳理了20世纪60、70年代法国毛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问题。

除了以上三篇对巴丢政治思想的研究性文章外,《国外理论动态》还刊登了一系列巴丢政治思想的译文、巴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看法及两篇关于当下问题的访谈录,还有一篇巴丢著作的导言。2008年第10期刊登了巴丢的文章《共产主义的构想》,第11期刊登巴丢的《一分为二》和《当代法国哲学思潮》两篇翻译文章及巴丢的一篇访谈录《革命与马克思主义》。2009年第8期和第10期分别刊登了巴丢论当前金融危机的文章《巴丢论当前金融危机》和一篇访谈《巴丢论当前经济危机与法国当前形势》。巴丢著作的导言《〈萨科齐的意义〉英文版导言》发表在2010年第6期。

此外,巴丢其他方面的译文还有:李洋译: 《电影作为哲学实验》(《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谭笑晗、肖熹译:《电影的虚假运动》(《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艾士薇译:《身体·语言·真理?》(《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第5期)、艾士薇译:《〈瓦格纳五讲〉前言》(《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第4期),等等。

4.国内巴丢思想研究刚刚起步

国内学人对巴丢哲学思想的研究刚刚起步,现在已经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仅有20余篇。

蓝江博士致力于巴丢思想的研究,是国内最早发表巴丢思想研究文章的学者。截至目前,他发表了9篇研究论文:《回归柏拉图:事件、主体和真理——阿兰·巴丢哲学简论》(《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谁是阿兰·巴丢》(《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巴丢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类性溢出”的社会变革:论巴丢对阿尔都塞的社会变革理论的批判性继承》(《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从元结构走向类性真理:浅析巴丢的〈元政治学〉纲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政治性与政治:后原教旨主义的政治视野——以穆芙和巴丢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巴黎公社与共产主义观念:析巴丢的解放政治学逻辑》(《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德勒兹的本体论与永恒轮回:浅析巴丢对德勒兹的批判》(《现代哲学》2011年第5期)、《在世之中的真理的身体:阿兰·巴丢的现象学转向》(《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此外,他的博客里发表了大量的对巴丢的介绍、翻译和研究文章,并且他还做了大量的有关巴丢的文献资料工作。蓝江博士的研究和资料工作,在国内具有开创之功。

此外,吕清平、蔡大平共同撰文《西方学界关于巴丢思想研究综述》一文发表在《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6期。该文认为“巴丢事件哲学是当代西方左翼理论建设性转向的标志,又是当代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终结、‘(科学)思想’转向开始的标志”。论文分别从巴丢事件哲学的思想史定位、巴丢事件哲学的起源、巴丢事件哲学的内涵三个方面引述了西方学者的不同观点。王金林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上发表了《论巴丢的“共产主义假设”》一文,论文从齐泽克的一些观点出发,分析了巴丢“共产主义假设”的意涵并分析了巴丢理论的局限性。美国学者王璞在《书城》2010年第8期上发表了《七十年代:政治消逝的时刻——谈巴丢的〈主体理论〉》一文,文章分析了巴丢早期著作《主体理论》出现的四重语境,从该书中不但了解了巴丢早期政治主体理论,更能唤起人们70年代消逝的体验。

此外,张莉莉发表了《“创造真理”:从存在到逻辑——评阿兰·巴丢〈世界的逻辑〉》(《哲学分析》2010年第3期)以及《从历史到主体性——资本主义是阿兰·巴丢意义上的空无吗?》(《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年刊〉2012年),艾士薇两篇专门论述巴丢“非美学”思想的论文:《从“非美学”看巴丢的当代艺术观》(《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和《巴丢论传统美学的三种方案与“重述美学史”》(《东岳论丛》2013年第2期),阎小青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的挽歌——试论巴丢的〈小万神殿〉》(《名作欣赏》2012年第3期),朵渔发表了《诗如何思——巴丢诗学札记(节选)》(《名作欣赏》2013年第10期),查鸣发表了《艺术内化与哲学之中的非美学思想——论巴丢的美学思想》(《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综合国内对巴丢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翻译工作刚刚起步,目前仅出版一本巴丢读本,因此,对巴丢原著的翻译是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二是现有翻译成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存在人名翻译混乱、术语翻译不规范不统一、甚至有翻译错误等问题,期待一批译自法文原文的巴丢代表著作出现;三是已有的翻译和研究文章主要侧重政治思想方面,远不能全面体现巴丢丰富、复杂而独特的思想全貌,因此,对巴丢哲学思想、诗学思想、艺术思想等其他方面思想的翻译、介绍和研究迫在眉睫;四是从国内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巴丢的研究性成果总量极少,更为全面深入或专门性的研究工作急需展开。

(三)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巴丢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有待深入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出版发表的时间来看,均为近年成果,对巴丢的研究似乎才刚刚起步,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尚未真正解决。仅仅从巴丢本人著作的出版和翻译情况来看,对巴丢思想的介绍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刚刚出现的热点。近年来,巴丢新著不断面世,仅2010—2013年四年间,就出版新著12部。如2014年即将出版的英文版《超验数学:元本体论与实存》,2013年出版了英文版《反犹太主义反思》,2012年出版了法文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英文版著作《法国哲学的冒险》,2011年出版《历史的重生:造反和起义的时代》、《政治与哲学的隐秘关系》两部法文著作,2010年的《哲学与事件》、《有限与无限》等8部法文著作。2009年出版了法文版《第二哲学宣言》、《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爱的多重奏》,2008年的《小万神殿》,2007年《萨科齐的意义》,2006年的《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等等。

近年来巴丢著作纷纷被译为英文,这些译著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今的最近十余年中。近几年,巴丢法文著作的英译本翻译速度惊人,几乎是在法语版本出版后的一两年内甚至是当年,就有英译本出版。如2011年的法语著作《政治与哲学的隐秘关系》,英译本《激进分子哲学》于2012年出版;2011年的《历史的重生》英译本也于2012年由Gregory Elliott翻译出版。而2010年法语版《瓦格纳事件五讲》于同年被译为英文《瓦格纳五讲》,《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法语版本与英文译本也在2012年年内先后出版。2010—2013年四年间出版的12部法语新著,截至目前均已经全部译为英文。2011年到2013年6月两年半时间里就有11部巴丢著作的英译本出版。

由此可见,巴丢思想是最近十年世界学术界的新兴热点。巴丢思想是“正在进行时”,尤其是最近数年内新著纷纷出版,因此,对其思想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诸如巴丢哲学基本思想的研究,巴丢及其思想在当代学术界的定位问题,巴丢独特思想和术语的阐释理解问题,巴丢文艺思想与其哲学思想的内在关系问题,巴丢“非美学”的文艺思想的阐释理解问题,巴丢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进行专门地、系统地研究。

2.巴丢思想在“后学之后”的历史性出场问题缺乏关注

从世界学术界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巴丢为何在“后理论”时代(或“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历史性出场这个问题还没有人进行研究。

他早期比较重要的著作《主体理论》(Théorie du sujet.Paris:Seuil.)早在1982年就已出版,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存在与事件》(L’Etre et l’vénement.Paris:Seuil)也早在1988年就已经出版,然而,英语世界对巴丢著作的翻译、研究似乎才刚刚开始。1999—2002年只有3部著作被翻译为英文,而自2003年至今,已有32部著作被译成英文。[40]

那么,为何巴丢的哲学思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成熟,而世界学术界对其关注研究却是最近的事?巴丢的思想有怎样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轨迹?巴丢研究热潮的出现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诉求?

3.巴丢文艺思想研究薄弱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巴丢哲学思想、政治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占大多数,而对其诗学思想、文艺思想的研究数量不多,更没有系统地对其“非美学”文艺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

例如,让—雅克·勒塞尔克(Jean-Jacques Lecercle)虽然宏观上分析了巴丢的诗学思想,[41]但文章旨在发掘出巴丢诗学思想的几大悖论,目的并非是就其诗学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加布里埃尔·里耶拉(Gabriel Riera)分析了哲学与诗歌的关系问题,[42]文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巴丢提出的哲学与诗的关系的“非美学”思想,分析了《哲学宣言》及《非美学手册》中的一些观点,只是文章缺乏对其“非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皮埃尔·马舍雷(Pierre Macherey)专门分析了巴丢对马拉美的解读,[43]指出了马拉美的诗学对于巴丢哲学思想,尤其是其艺术真理思想的重要性;亚里克斯·灵(Alex Ling)对巴丢关于电影与哲学关系进行的独特理解进行了分析研究;[44]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则从“美学、非美学、反美学”三个概念入手,分析了巴丢的“非美学”思想;[45]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巴丢的文艺思想、诗学思想,而缺乏从宏观上对其“非美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及专门性研究。

4.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缺乏巴丢研究的问题意识

巴丢研究最近形成热潮,有其深刻的根源。目前的研究只是就巴丢而研究巴丢,缺乏当代问题意识。更为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带着当下哲学研究和文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地研究,突出巴丢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