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服务化、融合化、生态化和高科技化几个方面。

(一)服务化趋势日渐增强

世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演进体现了发展重心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的转变。目前,世界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经济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看,目前全世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三年超过了70%,其中2009年达到70.7%。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就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图1—1是1991年以来服务业在世界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情况。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91年至今,世界服务业比重逐年升高,由1991年的62.7%增长到2010年的70.7%,其中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点71.8%。从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看(见表1—1),2007年与2000年相比,除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外,服务业的比重在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其中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的变化幅度最大,从2000—2007年增长了4.0%,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变化幅度也较大,达到3.0%,高收入国家增加了2.7%,中等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增长较少,均为0.7%。

img

图1—1 1991—2011年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表1—1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 单位:%

img

续表

img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同时,服务业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1980—2010年,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从3673亿美元扩大到36639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9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2000—2008年间,印度、俄罗斯、中国、巴西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7%、23%、22%、16%,高于北美洲地区8%、欧洲地区13%的年均增速。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比重已接近2/3,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1]

世界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的产生原因来自于需求和技术的推动。从需求方面看,世界经济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是导致服务业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需求的层次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生产环节对服务业的需求,服务业在农业、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业成为提高农业、制造业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制造业企业逐渐将制造业环节剥离出来,开始专门从事服务业领域的经济活动,推动企业生产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这都从需求的角度刺激了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推动世界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导致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纺织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促进了钢铁、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的崛起;而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促进了IT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进步。

(二)融合化趋势愈加明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业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这一堪称“革命性”的产业创新,首先发轫于服务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并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这一现象也使得建立在明确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公共政策面临新的挑战。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Negreouponte通过对最新技术发展的观察,对电子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他用三个重叠的圆圈对这三者的融合做出了形象的描述,并指出这三个产业的交叉处将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随后,产业融合作为当今产业发展中最为突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新趋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Raghuram(2000)指出,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是指,数字技术允许传统的和新的通信服务(无论是声音、数据或图片)通过许多不同的网络共同传送的现象。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并将产业融合区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

不过,产业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电信、媒体等行业。澳大利亚政府信息办公室在其《融合报告》中将融合直接定义为“由数字化激活的服务部门的重构”,这一定义将产业融合拓展到了服务业的各个部门,将产业融合视为在数字化基础上形成的服务部门的重新组合和分工。随着产业融合的进一步拓展,这一现象逐渐在制造业和农业中出现,如观光农业、制药业和营养保健食品业等的融合,面对新的发展态势,一些学者从较为广泛的意义上以及产业融合发生的机理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如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前分属不同产业的两个产业,因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技术进步,能够供给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与服务;或者是因规制缓和,可以比较容易地相互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从前的两个产业融合为一个产业,从前分属于两个产业的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关系”[2]。我国学者周振华也认为,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并使与买卖双方密切相关的市场区域的概念已转变为市场空间的概念。[3]Lind则更进一步指出,“融合无处不在”(convergences are ubiquitous),并将他原来仅用于定义信息通信业产业融合的概念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认为“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4]

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产业融合使产业结构的演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于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线性部门替代的发展路径,出现了多元产业替代现象。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条件下,尽管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其程度将大大下降。因为信息化的产业融合,其基础是数字融合,是数字技术在各产业部门的广泛运用。而在数字融合这一点上,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周期基本上是同一的,并具有相同的技术进步速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各产业部门的运用,与其专用技术相结合,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其专用技术的生命周期及其阶段性,从而延缓和减轻技术进步速率下降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导致产业增长减慢的技术因素被削弱了。

第二,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现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下,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由此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如智能技术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智能产品的出现,电子报刊、网购、3G融合等的出现,都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

第三,模块化组织方式开始盛行。产业融合的发展使原有的产业边界逐渐消失,建立在传统工业化时期的产业链被逐渐打破,各产业部门开始相互介入,企业之间的垂直分工体系逐渐弱化,相互之间的水平分工成为产业分工的主流。在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企业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导致以“模块化”方式组合起来的产业合作方式开始盛行。

(三)生态化趋势更加突出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虽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也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能源短缺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对影响能源最多的经济行业的分析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总体能源需求每年增长1.6%,今后15年中每年将增长2.2%。如果按照世界金融危机前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世界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633.7QBTUs,每天需要石油1.127亿桶(见图1—2和图1—3)。世界能源理事会发表的能源政策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一倍。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巨大消耗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认识,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的认同。

img

图1—2 全球能源需求预测

资料来源:麦肯锡研究院。

img

图1—3 世界石油需求预测

资料来源:麦肯锡研究院。

产业生态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艾尔斯(R.U.Ayres)提出的,1989年,Frosch与Gallopoulos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提出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产业生态化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定义。郭守前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一个过程,即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的原理,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再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优化耦合,实现全过程生态化,从而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全新产业生态体系。[5]陈柳钦则认为,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6]厉无畏等学者则指出,产业生态化的目的,在于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并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7]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生态化虽然在概念上尚未统一,但是其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即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产业生态化的重点在于农业和工业的生态化发展。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按照我国《清洁生产法》的规定,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也就是说,清洁生产是通过从源头到最终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对污染物的消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不是将污染物留到最后阶段才加以处理。

第二,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有学者认为,生态产业是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理论及五律协同原理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等五律协同的产业。[8]生态产业不仅仅是指某几个产业,实际上,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9]因此,生态产业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门类,是不同于传统产业体系的一种新型产业体系。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实现产业的生态化。

第三,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仅在于生产技术和工艺上的先进,同时还需要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产业发展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虽然主要在于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但是管理理念、方法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管理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传统的管理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作为主要的关注点,而忽视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由此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对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以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思路,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也是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高科技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世界产业发展的演进历程看,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度逐渐降低,而知识、技术、教育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贡献度不断加大,高科技化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和爱德华·丹尼森对美国1949—1984年之间的经济增长要素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贡献只占44%,科技和教育的贡献占56%;日本对1953—1961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也进行了类似的核算,同样发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66.6%。随着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大,知识型产业占GDP的比重日益提高。据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统计,该组织成员国1985年知识型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5%,到1996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50%以上。[10]2003—2009年间,大多数OECD中国家的R&D投入占GDP的百分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以色列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以上。2008年OECD不包括智利在内的33个国家的R&D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为2.34%,比2003年高出0.13个百分点。

表1—2 OECD国家R&D投入占GDP的比重 单位:%

img

续表

img

注:1不包括智利数据;C估计数据或推测数据;P临时数据;
表中数据空缺为数据无法获得。
资料来源:OECD统计资料。

科技投入的增多,刺激了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新产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不断渗透,被广泛应用于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能源技术和先进防御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正脱颖而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加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化发展。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和辐射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2007年底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但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时期,往往也是重大科技创新涌现的时期,而重大科技成果也往往会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问世的科学发现,成为日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后,生存下来的企业一般都是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各个国家也都会在经济危机时期,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以新技术应用为载体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的发展,企业就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一般来讲,通过运用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附加价值,这就会激发企业发展新科技、运用新技术成果的积极性。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促进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新能源作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根据奥巴马公布的能源政策,美国将逐步实现能源供给的战略转型,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研究;促使政府和私营部门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以达到刺激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的目的。此外,美国还将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未来的重点产业加以发展,中国也提出了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微电子、新能源、通信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16个重大专项取得突破,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战略目标。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若干年中,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突破将促进一批与之相关的新产业的发展,也将促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