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创新之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建构,至今还没有一个取得广泛支持的“典型意义”的体系。而对于马克思本人的学说体系的建构,在学术界一直没有作为单独的科学体系加以梳理,学界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取代了“马克思学说”体系本身的建构——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内核的科学体系的建构。本书在建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定位于“现实的人”,进而指出“现实的人”的内在矛盾是马克思学说展开的内在动力,这在马克思学说生成理论上是一个突破;对马克思学说的建构使用辩证法,把辩证法上升为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并且进一步把马克思学说体系视为主体的辩证运动,马克思学说体系本身就是辩证法体系,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把马克思学说的本体设定于“主体本体论”,按照本体即实体,实体即主体的逆向逻辑——通过马克思的“主体”上升至实体,而马克思的“辩证主体”的实体即本体,关于“辩证主体”的本体弥合了自然和历史、主体和客体的鸿沟,打通了人和世界的界限,是马克思“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的实现基础;作为马克思学说的生成根据与存在方式的辩证法决定了马克思学说的“永恒在场性”,是对俞吾金教授“马克思是我们的同代人”的回应。笔者深信,马克思的文本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至今还没有完全发掘,马克思的思想光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将闪耀,是照亮这个时代的光芒。只要我们能做到全面、深刻、系统、科学地对马克思思想负责任的研究,就一定能够纠正一些在马克思学说理论上的误读,这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我现身马克思学说研究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