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山坡上的中国:中国趋势中国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近代中国“梦想曲”:振兴中华民族

差不多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时代梦想。当代中国的梦想,就是现时代中华儿女的时代追求、时代呐喊、时代航标。

1.“中国梦”与中国近代历史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简洁明了地揭示了中国趋势、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总体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他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一宏大梦想,既真实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刻反映了我们先人们几千年来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如何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去一步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呢?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习总书记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激情勾画了当代中华儿女们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奋斗之路,满怀信心地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理想。

近代中国呼唤“中国梦”。

为着更美好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这是任何历史时期的中华儿女都期望、去追求并为此而不懈奋斗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梦”是历史上炎黄子孙“梦”的延续和传承,具有深厚久远的历史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这个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就是振兴中华、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顽强基因,它几乎囊括了中国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尤其是近现代民族奋斗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奋发图强的精神积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从秦汉一统天下到明清盛世,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为世界所瞩目。

但到了明朝中叶后,同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西方世界相比,中国开始走向衰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实际上只是“落日的辉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这可以称之为“中国梦”的历史起点。

人们似乎早已有了共识:那就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整个近代中国历史,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就坚韧不拔地追求着两大历史性“梦想”,即争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救亡图存和振兴富强,成了近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两大“梦想”。

今天的“中国梦”,就是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主题的展示和延续。历史学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阶段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

第一个百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从无路可走到找到复兴之路、解决国家独立统一和民族解放的历史阶段。随着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梦”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悲壮的第一乐章。

第二个百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1949年起,中国历史又掀开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为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的新篇章。

“两个百年”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从1840年到1921年救亡图存的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各个党派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付出了艰辛的尝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维新变法相继宣告失败。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没有找到民族复兴的出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承担起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二是1921年到1949年完成独立解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任务。

三是1949年到1978年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造时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开始了民族复兴的路径探索,找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四是1978年到2050年建设完成现代化任务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向着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前进。

可以说,“中国梦”首先是历史的梦,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呼唤。“中国梦”的形成,饱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是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上对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浓缩与肯定。

“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拓展着。在一百年前这个概念刚提出来时,能不被列强欺负吞食,民族能独立生存,能有简单的工农业、初级的科技,大概就是那时中国人对民族复兴的“梦想”了。新中国的成立,历史性地标志着民族“救亡图存”这个伟大使命的基本实现。接着而来的是,我们的“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使命有了更高更长远的目标,即实现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后来,我们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这样,中国人的视野越来越宽了,民族复兴的“梦”也越做越大。

时轮转到今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再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旗,并以“中国梦”概括之的时期,此时此刻的中国,无论是发展实力水准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无论是国内的现代化建设还是国际上的地位、作用,无论是历史发展轨迹还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基点上。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再花100年左右的时间,中华民族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中国梦”。

我们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中国梦”与“世界梦”、“美国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失去了理想,也就等于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志向,进而也就没有了前行的动力,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落后和衰亡。

梦想所托,希望所在。人类世界大家庭,浩浩荡荡千万年,不可能没有梦想,没有追求。

事实上也是这样,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有梦想和追求的。这就是都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从这种意义上,人类是有共同理想的,世界是有共同追求的,世界各国是有共同之“梦”的。

当然,这是从总体上、目标上讲的“共同之梦”、“大同之想”。如果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社会制度来分析,这个“梦”、这个“想”又是千差万别的,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甚至有时为了“我的梦想”而侵害“他人的梦想”,这就叫“同床异梦”:大家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却做着不同的、有时是你死我活的“梦”。

可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否定人类共同梦想、共同希望、共同追求的存在。因为,作为一般的共同梦想,即繁荣富强、生活更幸福,的确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人群中都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这叫普遍的一般意义上的“共同梦想”,而具体目标内容、手段、途径、载体等的不同,则可以叫有差异的具体意义上的“共同梦想”。如同桃子、苹果、枇杷等等一样,它们单独时都不称“水果”,但确确实实是“水果”之一。马不是“白马”(不是所有马都是白色的马),但能说“白马”不是“马”吗?“白马非马”、“苹果非水果”的谬辨,这在古今中外的古人思辨逻辑中都已解决了的常识,却在不少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起来、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现代人”的头脑中,又被颠倒回去,他们常犯常识性错误,而且还显得挺有能耐、挺会雄辩似的。

正因为人类客观上存在着“共同梦想”、有共同的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所以,这成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人人都应该有的基本权利,是不能无辜(非法)被剥夺的。

正因为人类客观上存在着“共同梦想”、有共同的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人类社会才会有许多共同利益、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行为准则。

正因为人类客观上存在着“共同梦想”、有共同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所以,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些共同的伦理规范,共同的公平正义,才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说“中国梦”与“美国梦”是可以相通的。他指出: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是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梦”。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的美好梦想都是具体的,有差异的。“美国梦”与“中国梦”是两个不同国家的“梦”,它们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但却无法否认它们之间相通的“共同点”。

如何看待“中国梦”与“美国梦”关系是不少人都颇为关注的一个颇为敏感话题。

历史常常会发生许多让人意外的巧合。2012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胜选后,发表的感言是《为了永远的美国梦》。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也发表了振奋国人的宣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显然,这两个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国家梦,不但在本国国民中产生共鸣,而且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都发生巨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尤其在这两个国家实力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微妙阶段,就具有特殊的世界意义。

“中国梦”与“美国梦”有共同点、相通处,就是都应该并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在国际上都应该并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当然,从哲学、历史的高度,那就是都共同坚信:只要通过努力奋斗,未来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美国梦”正式提出要比中国稍早些。据考证,1931年5月的一天,一位名叫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的作者,完成了对自己最新著作序言的最后润色。当时的美国正处在一个奇怪的历史时期:尽管1929年的股市暴跌已预示着经济大萧条将要到来,但在广大社会公众中仍然涌动着一股汹涌的进取情绪。

这种精神情绪也恰好符合亚当斯在他所著《美国的史诗》一书的主旨。正是这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使“美国梦”这个词组变得家喻户晓。亚当斯书中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1]

尽管这种认为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的信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观念,纯属老调重弹。但是,亚当斯用“美国梦”简洁明了地来概括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人类信念,尤其用这种信念把美国和当时的历史联系起来,就成了一个重大的“发明创造”,很快内化为美国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从宗教徒们苦苦寻找的新世界的“山巅之城”,到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的“通向财富的道路”,这些“梦想”一直都深深扎根在美国人的灵魂世界。

也许可以说,追求上帝和黄金的梦想成就了美国,造就了“美国精神”。16世纪和17世纪的冒险家、探索者们,他们寻求的是财富;而虔诚的清教徒们,纷纷迁徙美国,则是前来寻求他们的宗教自由。从这种历史意义上讲,“美国梦”是追求自由和发财的梦想。

当年美国西部的神话,也是美国的神话: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投奔来到西部自由州,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的新生活,并由此倡导个人主义的奋斗。

后来,美国梦在美国人心目中有所变化。比如,对美国当政者和学者来说,美国梦又常常被过度“政治化”:他们认为,美国梦就是实现美国的建国理想,或者说就是美国人的价值理想:自由、民主、平等。但对美国普通老百姓来说,美国梦依然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能获得公平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是,今天的美国梦也遭到了不少美国人的质疑,或者说令美国人失望。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卡罗尔·格雷厄姆在《破碎的美国梦》一文中就说:过去,美国被视为“梦想与机遇之地”,只要勤劳肯干的人都能过上有房、有车、有假期的美好生活,这一度成为二战后令世界艳羡的“美国梦”。

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在收入和财富分配方面的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特别是近30年来,美国的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社会不平等问题呈加剧态势,“美国梦”与绝大多数人的距离正变得越来越远。有不少经济学家在对1913年以来美国国税局公布的居民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2012年美国1%最富有人群的收入占全民年收入的19%以上,创下192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收入“金字塔”中位居前10%的美国人占有全社会总收入的48.2%。美国国内出现的财富两极分化加剧问题,实在令“美国梦”黯然失色。[2]

显然,这与美国制度的“痼疾”有着必然的联系。不少美国人发出“美国梦正在崩塌”的感叹,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2011年,美国爆发了著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社会的“99%”抗议坐拥巨额财富的“1%”的活动。这一抗议运动表明贫富两极分化加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

格雷厄姆指出,如果收入不平等被视为是对个人不同努力程度的奖赏,那这是良性的,但是如果不平等的发生是源于社会体系偏袒少数精英和特权阶层,那么这种不平等就会削弱个人奋斗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当前的贫富分化加剧趋势具有破坏性。[3]

难怪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获胜时要以《为了永远的美国梦》为题发表就职演说,以提振美国人民的信心。不错,今天的美国梦有些“疲软”,让人有些失望,影响力也有所削弱,但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它仍是多数美国人心中的主导理想,而且在世界范围仍是影响力最大的“梦想”。

“中国梦”作为一个概念提出,要比“美国梦”问世晚了20年左右。中国知识精英在20世纪40年代也明确提出过“中国梦”概念,有关报刊曾专门请当时一些社会知识界精英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梦”,但在那个战火纷飞、剧烈动荡的年代,现实的救国救亡重担无疑压垮了虚弱的“未来梦想”。所以,那次讨论影响有限,并很快烟消云散[4]

中国历史进展到今天,中国政治、知识、文化精英们与各族人民一道,终于有条件、有实力自觉自信地喊出了感天动地、震撼世界的“中国梦”。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梦”,但“中国梦”和“美国梦”毕竟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数一数二的大国的“梦”,而且是两个既有相通之处又处于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阶段、走着不同发展道路的“梦”。当今世界的政治生态、意识形态的纷争、大国战略的博弈状态,都为对比这两个梦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中国经济总量快速跃居世界第二的发展状况和国民心态则又明显强化了这种意义和价值。

毫无疑问,这两个“梦想”的优劣特点、时代展示和历史结局是有着巨大的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意义的。尽管它们还有待历史实践检验,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的中华儿女却可以自豪地宣告:我们已经实现了“梦想”的小康目标,正在满怀信心地向着更高的“梦想”——全面小康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基本现代化目标阔步向前。

显然,我们不可否定,“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相通之处,都在于追求国家富强、社会繁荣、人民幸福,都坚信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但是,这种一般的、抽象的总体目标的相通性,并不能忽视这是两个“梦”:中国的“梦”和美国的“梦”。这两个“梦”的差异点同样也是显而易见,而且还是很多的。比如:

第一,目标内涵和起点不同。

中国梦“明天会更美好”所指向的是“民族复兴之梦”,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是自己“民族复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2020年和2050年的“阶段性”、“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梦的时空指向和内涵目标。

而美国梦的目标则要比中国梦更高了。美国不但要保持国家繁荣富强、人民高水平的生活,而且要继续领跑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还要继续充当世界领袖,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

两个梦想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早期的美国人以来自于清教徒等欧洲移民为主,美国人的文化是欧洲文化在美国的移植和传播,而欧洲文化本质上来自于古希腊文明或者说是古希腊文明的复兴。美国文化则是希腊文明、欧洲文化的现代版。古希腊的文明、欧洲传统文化,再加上美国本土上孕育的文化,使得美国文化更多地保护自己个人的利益,更多地张扬个性,更加重视维护私权。美国梦的通俗版可以表述为,一个人无论什么背景,只要来到新大陆(美国),通过努力工作创业,就可以达到发财梦想、成就一切。美国文化、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努力、权利和自由。

中国梦则推崇“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明显是继承了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传统。中国文化自古就重视天人合一、神人一体,重视家庭社会和合,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一种较其他民族更强调人与人的相互依存的文化得以形成。我们的中国梦,强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强调这个梦想实现后会惠及其中的每一个人。这实际上是先由国到家,由集体到个体。这种哲学理念源于农耕文明的家国关系,是一种“没有国便无所谓家”的价值观念。比如,中国“文革”时期,社会动荡,个人、家庭也遭殃,谈不上幸福富裕。从这种意义上,的确“大河无水小河干”。因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出现了“大河有水小河满”的主流理念。再后来,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发展,更强调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生产经营主体的自主性,出现了大量个体私营经济,又出现了“小河有水大河满”的思潮。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河”与“小河”应该很好地统一起来,一旦有难以统一的矛盾出现时,则应以国家集体利益为先。

当然,中国文化通常代表了世界的“东方文化”,美国文化则代表了当今的“西方文化”。东、西方两种文化,文化价值重心的确差异很大。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其实国家、社会与个人、家庭之间,并不完全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通常是统一的,否则,这个国家就不能有效运行,就无法生存。换句话说,我们千万不要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绝对对立起来。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都应该防止极端化和异化。从哲学上讲,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有异同的。中国梦可以合乎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更侧重于国家价值的“集体主义”,强调国家的富强是人民福祉的保障,让每一个人都从国家的发展中收获自己应得的成果;而美国梦同样可以按自己的历史文化逻辑,更侧重于个体价值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创业致富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这两种文化谁优谁劣?这是不能抽象笼统回答的。因为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或对或错”、“或好或坏”的关系。关于“小河水”与“大河水”的关系,我们过去曾论争纷纷,今天总不该再退回到“幼稚病”的状况吧。大家想想,问题的关键,就在“大河”与“小河”的“交汇点”上,看你如何“调度好”、“结合好”、“配置好”、“拿捏好”,看你用什么制度安排统筹得当。也就是说,是用什么制度体制、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尤其是政策举措、社会保障等方式方法,来保持“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平衡协调,来扬长避短。社会运行和发展是各种资源、各种力量、各种因素组合配置的结果,是综合因素起根本作用,而不只是文化思想一个或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第三,政治体制、发展道路不同。

中国与美国实行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政治制度。美国梦、美国的发展,是在美国宪法法律、政体国体、资本主义制度和历史文化框架中推进并逐步实现的。它有着自己的历史逻辑和现实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和难题。美国制度本身也是在不断改变、调整的。

中国的“圆梦”、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则与美国有着很不相同的政治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基本制度的发展“轨道”,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证。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中国“圆梦”之路。

美国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政治道路不同,说明即使有着相同美好梦想、美好目标,却也难免会走着很不相同的道路。这也可以说是两个“异质人参果”。这种异质,使两种梦想分别具有各自的价值坐标、文化根基和制度基础。虽然我们还不能断定会不会“殊途同归”,但多少可以“条条道路通罗马”,毕竟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是可以多元的。

正因为是“异体之梦”,因而分歧、摩擦、斗争是难免的。何况“同体”内部、同一阵营里面,也同样会矛盾斗争。但毕竟有着梦想的相同处,有着长远的、全球的共同利益,也有着互惠互利的共赢之所在,所以,也是完全可以求同存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