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学者注意到费希特哲学与马克思思想可能具有的关联,但是从数量上来讲,这类研究还很少,而且都不是对二者思想关系的专题性研究。尽管如此,这种研究还是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程志民在其博士论文《绝对主体的建构:费希特的哲学》中指出,费希特哲学与马克思思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这具体表现在:费希特哲学通过青年黑格尔派的切什考斯基、赫斯以及费尔巴哈影响到马克思;马克思也曾经使用了费希特哲学中的概念。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使用了“设定”、“苦恼”、“情欲”等费希特哲学所特有的概念;他还指出:“仔细研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主体性观念的批判,以及他本人关于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观点中无论如何都有着费希特的影响。”[5]
崔文奎在其博士论文《政治哲学的第一哲学论证——费希特政治哲学思想评析》中,专门用一章来讨论费希特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关联。他认为,费希特哲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费希特哲学在方法论上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费希特构建体系的整体方法对青年马克思构建法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影响,也表现在费希特哲学中的辩证法通过黑格尔哲学而对马克思产生影响,还表现在马克思对费希特哲学中应有与实有对立方法的批判和突破。第二,费希特哲学中的实践概念对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三,费希特的政治哲学尤其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有学者在论文中,对马克思与费希特思想关系进行了探讨。例如,沈真和梁志学所著《费希特与马克思》[6]一文,从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对费希特的有关引用和评价、费希特哲学的方法经黑格尔这一中介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构建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费希特实践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相似性三个方面研究了费希特与马克思的思想可能具有的关联。汪行福也注意到费希特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社会主义之路》一文中,他指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从未来的解放视角出发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从费希特开始的,社会主义理想也是第一次在费希特著作中得到比较明确的阐发的。”[7]崔文奎的《费希特的实践概念对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影响》[8]和张荣、李喜英的《费希特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9],都对费希特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构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费希特哲学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早为诸多思想家所注意。例如,法国哲学家加罗蒂(Roger Garaudy)就曾经指出:“独断地和无批判地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而低估了马克思从康德和费希特那里所得到的并且融合进了他自己的概念世界之中的思想的重要性,是错误的看法”[10],并指出“青年马克思是费希特和黑格尔的继承人,他唤醒了所有反对异化的创造力量”[11]。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也曾指出,马克思的思想“在第一阶段是,占主导地位的是离康德和费希特较近而离黑格尔较远的、理性加自由的人道主义”[12]。可惜的是这些思想家虽然注意到了费希特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却并未对此予以详细阐明。
此外,M.埃斯庞热在介绍法国的费希特哲学研究时曾经指出,J.饶勒斯(Jaurés)在《德国社会主义的来源》(巴黎,1927年)中,将费希特视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将费希特的财产权思想视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先驱。按照饶勒斯的观点,“费希特制订了从劳动力的支出推演出来的价值理论,劳动量在他那里已经成为普遍的价值尺度。他虽然承认第二个价值尺度,即有用性,因而犯了理论错误,但他在李嘉图以前表述劳动量理论却几乎已经给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13]。
汤姆•洛克莫尔(Tom Rockmore)对费希特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著有专著《费希特、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传统》(Fichte,Marx and the Germ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还撰写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例如,《费希特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影响》[14]、《马克思是一个费希特主义者吗?》[15]、《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16](Fichte's Idealism and Marx's Materialism)。在《费希特、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传统》一书中,洛克莫尔将马克思视为一个费希特主义者。在他看来,马克思和费希特的思想在人的概念、活动概念和元理论三个层次具有相似性。通过对这种相似性的揭示,他指出马克思思想是以人的能动性为基础的,探讨在现代的工业社会中人的自由实现的现实条件,而这种人的活动性的理论,最早是在费希特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形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借用并改造了这一方法。他指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费希特的活动性思想都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活动性概念,二者在思想根源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和费希特的活动性概念,都是对源于笛卡尔的反思性哲学传统的转变,即把传统哲学的反思性的思考方式,转变为活动性、创造性,这在哲学的发展史上引起了新的革命。洛克莫尔对费希特与马克思思想的关联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思想来源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是,由于洛克莫尔拘泥于思想的局部相似性的比较,没有深入近代德国时代精神的转变和整个欧洲的思想转型的思想和历史背景中,也没有深入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这就使得这种论证缺乏直接的历史依据和文本依据,而且也忽视了青年马克思的成长过程中对费希特哲学的反省和批判,这样就无法正视马克思的活动性概念与费希特的活动性概念的区别以及马克思哲学与费希特哲学的根本差异。
尽管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已经有诸多学者注意到马克思与费希特哲学的关联,但是在整个德国近代思想史的背景下,对青年马克思与费希特哲学的思想关联作专题性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书对此予以研究,期望有所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