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中资企业员工安全问题日显突出
姜恒昆 孔伟光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非关系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安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的非洲大陆。然而,在获得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部分在非中国企业却未对所在国的安全形势做出科学评估,未制定出全面的安全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也未采取切实可行的人员和财产安保措施,这导致针对中资企业员工的安全事件频发,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以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非洲各国使馆网站对在非中国公民安全事件的报道为依据,统计在非中企所遭遇的员工安全事件,归纳造成这些安全事件的各类原因,分析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应对这些安全事件时的措施,并尝试对今后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在非中资企业 员工安全 原因
随着中国与非洲政治互信的日益加强,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加深。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50亿美元规模,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2 500家。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五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 102亿元。非洲则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新兴的投资目的地。[1]然而,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迅速提升,很多非洲国家屡屡发生威胁在非中资企业员工的安全事件。[2]这不仅对在非中资企业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影响到中国“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及中非关系大局的正常发展。
一 在非中资企业员工安全情况堪忧
通过对中国驻非洲各国大使馆的安全提醒信息(2004年3月17日至2013年4月15日,共1 985条)及外交部关于非洲国家的国别提醒信息(2002年8月14日至2013年4月19日,共373条)的遴选、统计和比对可知,2002年9月19日至2013年4月13日共发生针对在非中国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事件268起,共造成97名中国公民死亡,152名受伤,162名遭到绑架。而在这268起安全事件中,153起涉及在非中资企业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占安全事件总数的57%,共造成53名员工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55%),105名员工受伤(占总受伤人数的69%),97名员工遭到绑架(占总绑架人数的60%)。由此可见,在非中资企业员工的安全情况不容乐观。[3]
从类型来看,来自外部的、人为造成的安全事件(治安事件、绑架事件、政局动荡、恐怖袭击)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数的75%。同时,这四类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也最大,共造成33名中国员工死亡(占死亡员工总数的62.2%),41名员工受伤(占受伤员工总人数的39%),97名员工被绑架。可以看出,这四类安全事件是中国员工人身安全的主要威胁。
针对在非中企员工的安全事件不仅数量多、危害大,而且事发国家较多。从2002年至今,共有29个非洲国家发生过针对在非中企员工的治安事件、绑架、政局动荡和恐怖袭击,占非洲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另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从2008年开始,这四类安全事件在总量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二 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按照安全事件肇事者的目的将上述四类安全事件分为两大类:以获取被害者钱财或剥夺其生命、自由为目的的治安类事件和以谋取政治目的政治类事件,前者包括抢劫、枪击和部分绑架事件,后者包括政局动荡、恐怖袭击和部分绑架事件。
(一)治安类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治安类安全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洲国家自身。首先是贫富差距大和失业率高导致的贫困者和失业者对政府和外国投资者的怨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遭遇挫折,而政府通过资源开采所获得的财政收入又很少用来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使原本贫困的非洲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不法之徒和部分生活难以为继者就将抢劫和绑架作为其经济来源。例如尼日利亚,其大部分石油收入都归国家财政所有,只有不足15%的收入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这导致当地居民贫穷的生活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使他们对中央政府和外国投资者产生报复心理。[4]2012年11月29日,在拉各斯中国商城,4名开车回家的中国人在拉各斯奥乔塔附近遭遇劫匪抢劫,司机与劫匪发生争执,两名男子被拖下车后枪杀,车上的两名女性也被子弹擦伤。[5]
其次是战乱和冲突导致的国家治安能力严重不足。警察力量薄弱是治安类安全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惩治治安犯罪的有效力量就是当地的警察力量,如果所在国警察力量薄弱,那么就不能有效地威慑、遏制和惩治犯罪行为。例如在南非,2004年南非有警察12万多人,但是由于工资低,很多警察为了生计干起了第二职业,根本没有形成较强的战斗力。[6]在此背景下,各类抢劫事件频繁发生。武器泛滥或枪支管制不严是武装抢劫和杀人案件频发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南非,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有350万人合法拥有420万枪支。另据估计,私下非法拥有的枪支数目几乎与合法拥有的枪支数目相同。[7]2004年10月17日,4名劫匪突然持枪冲进在布隆方丹的某中资塑胶袋工厂的餐厅,抢走了约1万美元和两部汽车,并在逃走时枪杀了两名中国人。[8]虽然在2005年出台了《枪支管理法案》,但是从内容与效果来看,南非政府对非法枪支的管控仍带有不少的敷衍成分。[9]因长期内战而成为武器泛滥重灾区的苏丹南部地区(今南苏丹)是另一个典型例子。2004年3月26日,两名中国工人在前往黑格里格油田工地维修设备的途中被一伙暴徒开枪杀害,其所驾皮卡汽车被抢走。[10]
当然,中资企业自身也存在疏于防范和管理不严等问题。首先是中资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缺陷。出于控制生产成本的需要,很多当地人会被中国企业所雇用。但是,中资企业对当地员工的身份检查并不严格,甚至没有对当地雇员进行身份登记,这就给一些心怀鬼胎的当地雇员以可乘之机。例如,2011年8月2日,在南苏丹首都朱巴,一家中国玩具店被抢,存放在保险柜的20多万元人民币被抢走。根据事后对抢劫时机和过程的分析和推断,此案很可能是“内贼”和“外盗”勾结所为,但是由于没有进行身份登记,当地警察便借机推脱了事。[11]此外,中方管理者对某些涉及当地员工利益的问题的处理不当也导致双方产生冲突,并造成对中方员工的伤害。2008年5月6日在尼日利亚十字河流州卡拉巴尔附近,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尼日利亚分公司的当地雇员因对工资和福利不满,劫持了3名中国员工。经调解后问题得以和平解决,中国员工获释。[12]
其次,部分中资企业的安保措施存在漏洞,其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一些在非中资企业没有可靠的安保措施,导致歹徒利用安全漏洞作案。以2004年10月17日发生在南非布隆方丹某中资塑胶袋工厂的抢劫事件为例,4名劫匪从冲进餐厅实施抢劫到得手后逃走,没有遇到任何阻挡。根据对几起抢劫案件的分析,受害的中国人要么身上带有大量现金,要么将现金放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例如前述发生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案件,中国老板竟然将20多万元现金放在店里,给劫匪以可乘之机。
(二)政治类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如果说中资企业对自身遭遇治安类安全事件的危害负有一定的管理和防范责任的话,那么政治类安全事件对中资企业员工的伤害几乎可以完全归咎于所在国的政治环境。具体而言,非洲国家发生危害中资企业员工的政治类安全事件,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一些非洲国家政府未给某些部族或反对力量以公平待遇。通常而言,若一国存在对政府不满的部族或反政府力量,且政府无法或不愿满足其要求,则这些部族或反对派武装很可能寻求通过绑架外国人质来逼迫政府做出让步,甚至威胁政府下台。例如在尼日利亚,约鲁巴族富豪控制着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出口收入,并得到同样由约鲁巴人控制的联邦政府的支持,而石油产区的伊博族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却越来越差,加之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致使原本存在的族际矛盾愈益加深。为使三角洲问题扩大化,让外界了解当地人的处境、要求和呼声,要挟联邦政府和跨国公司与他们谈判石油收益分配问题,伊博族人选择了绑架外国人的办法。2007年1月5日,在尼日利亚南部巴耶尔萨,2名中国石油工人不幸“卷入”伊博族人的政治诉求——他们被“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绑架。[13]
第二,外国利益集团利用当地反叛武装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虽然大多数非洲国家早已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但在经济上却长期依赖其原来的殖民宗主国。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影响,一些非洲国家开始寻求外资引进的多元化,这使原宗主国的利益受到了巨大挑战。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这些原宗主国常常利用当地反政府武装搅乱投资热点地区,从而变相驱赶其他外国投资公司。例如在尼日尔北部地区,1995年签署和平协议后,图阿雷格人与尼日尔政府总体上实现了和平。然而,2007年2月阿加德兹大区北部的阿伊尔高原地区,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尼日尔人争取正义运动”的叛乱组织。当年7月6日,该组织在阿加德兹大区因加勒地区绑架了中核集团尼日尔铀矿勘探公司的一名中国员工。最近有尼日尔媒体称,尼日尔是一个国际大阴谋的受害者,这个阴谋的唯一目的是破坏尼日尔的稳定,阻挠尼日尔在和平和安全的环境中勘探和开采其矿产资源。[14]
第三,中资企业所在国与邻国存在冲突。南苏丹与苏丹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2011年7月9日南苏丹脱离苏丹,成为拥有原苏丹3/4石油资源的独立国家。然而,由于其石油出口要过境苏丹,南苏丹自独立之日起便因石油过境费用问题而与苏丹关系不和,甚至诉诸武力。2012年1月28日,即双方将“石油谈判”搬上非盟首脑会议的第二天,活动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和青尼罗州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的武装人员袭击了南科尔多凡州的一家中资公司项目部,劫持了29名中国员工,1名不幸中弹身亡。由于袭击发生在两国谈判的第二天,袭击者是企图颠覆苏丹政府的南苏丹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在北方的残留部分,且中国在两个苏丹有着重大石油利益,不少人认为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对中国员工的绑架,很可能是为了引起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注意并获取谈判筹码。
第四,“恐怖主义”势力活动猖獗。例如在阿尔及利亚,一些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利用“萨赫勒”地区的有利地形发展壮大,并发动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在2006年9月29日至2007年9月10日发布的6条安全提醒信息,均在提醒在阿中国公民提防恐怖袭击。尽管如此,2007年12月11日、2008年4月28日和2012年6月11日的3起恐怖袭击事件还是波及在阿中资企业员工,造成8人受伤,2人死亡。[15]虽然这3起恐怖袭击事件均非针对在阿中资企业员工,但这也提醒中国企业在进驻恐怖主义活动较频繁的国家或地区时,应提高警惕并做好必要的防恐措施和应急预案,以保证企业的员工安全和正常有序生产。
第五,政权变更频仍,政治危机频现。政局不稳造成的安全威胁既有中资企业所在国家的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影响。国内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大规模罢工、游行示威等群体事件往往使当地社会陷于混乱甚至瘫痪。例如,2011年8月4日,为了抗议外国人挤占当地小商小贩的生存空间,刚果(金)小商业者协会在刚首都金沙萨市连续组织示威游行,人数达数千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并波及在刚中资企业和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6]其二,反政府武装或武装割据导致的政局不稳。以利比里亚为例,朱鲁领导的武装组织“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合”自1998年以来一直试图推翻泰勒政府,并在2003年6月引发内战。中国政府通过海路和空路协助20名中国公民撤离至周边国家。[17]来自外部的影响也大致有二:其一,周边国家政局变动的影响。“阿拉伯之春”的波及效应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2011年上半年,随着突尼斯政局的变动,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国家相继出现政局恶化,中国政府紧急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相继从埃及和利比亚安全撤出近四万名中国公民。其二,边界争端造成的局势紧张。2012年4月,由于南苏丹和苏丹在边界地区哈季利季发生军事冲突,中国公司和中国公民不得不撤离该地区。
三 结语
尽管在非中资企业员工遭遇人身和财产损害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洲国家复杂甚至凶险的政治和安全环境,中资企业自身也有疏于防范和管理不周的责任。当然,对作为非洲的“后来者”的中资企业来说,要适应非洲各国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并非易事,它们在预防和应对海外安全风险方面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地方。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引导者,在海外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方面,中国政府除不断健全领事保护机制外,还应该协助和指导在非中资企业做好安全方面的工作,使各方能协调一致、各尽其责、有条不紊。此外,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参与的海外安全风险信息共享和沟通平台,及时上传并分享来自各方的安全信息和安全分析报告,是提高我国海外安全事件预防和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各种资源,才能不断提高中国政府、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应对海外安全风险的能力。
作者简介
姜恒昆,男,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南北苏丹和中非关系研究。
[1] 陈君:《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中国新闻周刊网,2014年5月15日,http://politics.inewsweek.cn/20140521/detail-81533-1.html。
[2] 本文涉及的“在非中资企业员工”是指参与在非中资企业生产、经营和工作的拥有中国国籍的人员,不包括已经取得所在国国籍的华人;文中的“安全事件”也仅指来自外部的,人为的,故意或者非故意的,对在非中资企业员工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的事件。
[3] 外交部和中国驻非洲各国大使馆的安全提醒信息均存在一条信息中包含数量不明的多起安全事件的情况,为保证数据的精确性,数量不明的多起安全事件均按一起统计。同样,在统计人员伤亡时,对于数量不明的多名死亡或受伤人员均按一人统计。
[4] 《我使馆营救被绑同胞内幕》,新华网,2007年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7-01/08/content_5579339.htm。
[5] 《尼日利亚发生抢劫中国商人事件致1人死亡》,新华网,2012年11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1/29/c_113852837.htm。
[6] 《综述:南非治安恶化威胁中国公民安全》,新华网,2004年7月29日,http://news.sina.com.cn/c/2004-07-29/10533858721.shtml。
[7] Martin Schonteieh & Antoinette Louw,Crime in South Africa:A country and cities profile,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South Africa,Mar 2001,p.8.
[8] 《2名在南非工作的中国人遭抢匪枪击不幸遇难》,新华网,2004年10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0/18/content_2102889.htm。
[9] 沈喜鹏:《新南非的治安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6期,第67—68页。
[10] 《近年中国公民在苏丹遇袭事件回顾》,内蒙古日报数字报刊,2012年2月3日,http://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12-02/03/content_899283.htm。
[11] 陶韵西:《中国女店员南苏丹被打成脑震荡》,法制晚报网,2011年8月4日,http://www.fawan.com/Article/gj/trj/2011/08/04/134456125182.html。
[12] 陶短房:《中国工人非洲蒙难记》,南风窗网,2009年1月1日,http://www. nfcmag. com/article/1309.html。
[13] 《5名中国工人在尼遭绑架》,中国日报网,2007年1月6日,http://www. chinadaily. com.cn/hqzx/2007-01/06/content_776068.htm。
[14] 黄舍骄:《是谁绑架了张国华》,《世界知识》2007年第16期,第36—37页。
[15] 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大使馆网站《领事通知》专栏(http://dz.china-embassy.org/chn/lsyw/lshtong/)。
[16] 《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馆提醒我在刚从商人员依法合规经营》,2011年8月4日,http://cd.china-embassy.org/chn/xwdt/t845991.htm。
[17] 马宁:《领事保护为海外国人撑腰》,人民网,2004年4月18日,http://www. people. com.cn/GB/shizheng/1026/245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