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第五卷·亚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日本

一 概况

日本是位于东亚太平洋西部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岛屿和南部的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和北方四岛等4000多个岛屿组成。日本是个四面临海的国家,北临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隔海相望,南部隔黄海、东海与中国的最大城市上海及南京相望。海岸线长3万多公里。九州的长崎同中国上海相距460海里,南端的先岛群岛同中国台湾仅隔60海里。

日本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

二 居民来源与民族演变

(一)大和民族为日本的主体民族

日本考古证明,公元前2—3世纪,日本以农耕、铁器为特征的弥生时代(相当于中国的秦、汉时期)突然取代了在此之前延续了大约一万年之久的绳文时代,其原因就是中国移民大量进入日本列岛。这批被称为“渡来民”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使日本社会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并成为现代日本人的祖先。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渡来民”来自多种渠道,主要有朝鲜半岛和中国。

1999年中日联合研究首次尝试证明长江流域也是“渡来民”的故乡。专家对中国江苏省江淮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末期至前汉时代的人骨与日本九州地区出土的同一时期(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的头盖骨、四肢骨骼有许多共同点,据推算身高也相近。牙齿都属于中国齿型,并且都有拔牙的习俗。此外,两者基因也基本相同。研究成果表明,弥生时代渡来民的故乡不仅是朝鲜半岛和中国山东地区,还极有可能扩大到水稻的发祥地——中国江淮地区。尽管如此,至今关于大和民族的种族性质尚无明确的定论。

一般来说,大和民族具有典型的混合、混血特点。大陆周围的海岸地区许多种族和民族密集,在身材、语言、文化上,呈现各种情况复杂的特点。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濒临亚洲大陆东部地区的日本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种流动呈现由东向西扩展的态势,没有流出日本范围,从而使不同种族和民族滞留在日本,逐渐形成了今天大和民族在体格、语言、文化等方面复杂而多样的特征。

大和民族是由来到这个列岛的各个民族共同组合形成的。大和民族文化的来源大体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黎明期的采集、狩猎人文化;其次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采集、狩猎民文化;最后是芋栽培民文化,东南亚系列的陆地水稻种植民文化,东南亚系列的水稻种植文化,刀耕文化,阿尔泰系列的统治文化等。

对大和民族的来源问题,实际上早就存在有主张大和民族来自南方的“南方说”和主张来自北方的“北方说”的提法。“南方说”认为大和民族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而“北方说”则认为大和民族属于阿尔泰人种或通古斯人种。但不少学者指出,把整个大和民族归结于北方或南方的说法至少在理论上是不够全面的。

一般推测,日本天皇族登陆日本诸岛的时间是在公元三四世纪。当时日本各地分别处在母系或父系社会发展阶段,以种植水稻和捕鱼业为主。天皇族先后通过征服一些种族部落,扩大了控制区域,逐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例如,居住在今天日本九州南端,宫崎县、鹿儿岛县一带的“隼人”,在大和朝廷强迫他们接受佛教的教化时,于和铜七年(714)叛乱后,被大和朝廷分割成11郡来统治。而且每郡都设一个郡司以便监视。这些被分割的隼人族,渐渐失去抵抗力。

在日本的古代文献里,也可以看到被称为“土蜘蛛”或“国栖”的蛮族。住在奈吉野的祭拜国神的国栖,相对于祭拜天神的朝廷皇室与豪族,民族地位低了一等。他们起先和皇室作对,但后来归顺皇室,成为皇室忠实的仆从。奈良时代以后,土蜘蛛再也没有出现在日本历史的舞台。大和朝廷开始征服全国的时期,是三世纪后半期到四世纪。这时期,占领各地的小首长不断出现,但是,在深山等偏远地区,仍然有人过着狩猎或渔捞的生活,他们仍过着绳文时代的生活,维持绳文时代的信仰。然而,随着朝廷统治范围的扩大,这些人后来也都变成了农耕民族。

还可以看到日本飞鸟时代(7世纪初)古志国的一些记载。大化革新,古志国名称统一成越国,其位置在今日新县至福井县北部,以后,从山形县、秋田县至青森县的最北端,都称为越国。到了7世纪后半期的天武、持统天皇时期,越国三分为越前、越中、越后,此称呼沿用到现在。肃慎是移居越国的通古族的中心分子,他们本是中亚的游牧民族,后来势力从中国东北延伸至黑龙江流域及沿海州,再迁徙至北海道或日本东北的日本海岸。另外,727年到中国东北建立了渤海的靺鞨人,在与大和民族维持约200年的正式外交关系期间,多数拥到日本,归化为大和民族。

在政治上统治这些原住民的过程中,天皇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居民的文化。因此,在文化上天皇族相对地反而处于被统治、被控制的地位。加上天皇族人数较少,在常年流动过程中未能积累多少自己的文化。而且,他们来到日本后定居的地方多为母系社会部落,仍实行母子同居、夫妻分居(母处访婚)的习俗。天皇族也逐渐适应这种制度,与原住民实行通婚,结果使皇子一般与异族母亲同住,并在异族的家庭里成长,接受该部落的文化和习俗,使这些原住民的文化习俗迅速渗透到天皇族的生活和意识之中。随着通婚的广泛进行,各部落之间的融合也快速展开,使各个部落先后纳入到国家的组织结构之中。即使作为统治部落的天皇族也逐渐失去其独立性,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统治阶层或贵族阶层。那些被统治部落也先后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形成一国内部的农民、渔民等下层阶级。通过这种各部落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通婚,相互间的部落意识差异逐渐消失,经过时间的流逝逐渐形成为同一个文化共同体和意识共同体,进而形成大和民族。

(二)大和民族的特征

大和民族的基本特征是,在经济方面以多姿多彩的生产,即水稻种植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则是政治上较为成熟的天皇种族。其脸型没有统一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具有印度尼西亚人、泰国人、柬埔寨人、华南人、朝鲜人、通古斯人和蒙古人的一些特点。其语言在语法结构和母音语调等方面与阿尔泰语一致,但也有许多阿尔泰语无法解释的情况。特别是在母音结束和词汇方面,大和民族的语言更接近于东南亚语。这种文化上多姿多彩的现象,说明大和民族的来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但从民族形成的角度来看,对大和民族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水稻种植业和天皇种族。

神道教和佛教系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大和民族所信奉,较盛行,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据统计,日本现有神道教信徒9500多万人,佛教信徒8200多万人,基督教信徒110多万人。此外,战后日本还涌现出二三百种新的宗教和教派。大和民族普遍信仰宗教,而且多数人兼信两种以上宗教,这是大和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突出特点。据统计,日本全国各种宗教信徒总人数达22400万以上,接近全国总人口的2倍。

和服是大和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在依照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和服种类繁多,而且男女和服差别特别明显。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调,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

“料理”是大和民族对饭菜的统称。日本料理系称“和餐”,种类很多,除有名的生鱼片、河豚、天麸罗(油炸鱼虾蔬菜等)、寿司(饭团)、荞麦面条等之外,还有关东料理、京都料理、大阪料理等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

和式住宅 日本国土的大部分被山地覆盖,自然资源丰富,有用木材进行建筑的古老传统,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木质建筑,其中大部分是庙宇。日本独特的木底建筑风格,非常适合当地潮湿的气候,适于民居的建造。日式住宅,都是木结构,平房和二层小楼居多数。由于日本列岛的地理气候条件比较特殊,建造木结构住宅有利于抗震、防风、防潮。和式住宅多为左右拉门,屋内铺面只略高于房间地面,上面放有草席和坐垫,以供起居之用。人们进屋必须脱鞋赤脚,以保持室内清洁。和式住宅一般房间都比较小,室内设有壁龛,供祭祀之用。和式住宅在农村占绝大多数,而城市里多为西式住宅。

禁忌 大和民族一向注重礼仪。认为饮酒时将酒杯放在桌上,让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礼的,斟酒时要右手托瓶底,而客人则应右手拿酒杯,左手托杯底。大和民族还忌荷花图案;忌“9”、“4”等数字,因为“9”在日语中发音和“苦”相同,而“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平时有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的习惯。日本商人还忌“二月”、“八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还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忌讳八种用筷子的方法,即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公用,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中。

婚俗 大和民族的婚姻形态基本有两种,即“嫁入婚”和“赘入婚”。嫁入婚意指娶新娘,这是一种在男方家举行结婚仪式,新房自始至终设在男方家的婚姻。这种婚姻一般要经过媒人介绍、双方同意、举行订婚仪式、择订婚礼日期、举行婚礼等程序,媒人从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日本最主要的婚姻形态。赘入婚亦称“婿娶婚”,但不是娶新郎。这是一种在女方家举行成婚仪式,新房在一定期间内设在女方家的婚姻形态。这种婚姻一般是男方通过信使在取得女方的同意后夜到女处,提前开始事实上的结合,并在公开关系前对女方家长保密。待此种事实婚姻为双方家长认可后,男方才与女方家长见面认亲,并举行正式结婚仪式。自此男方便公开住到女方家,直到女方过门到男方家为止。过门一般以女方作为男方家主妇的条件成熟为原则。过门之前所生子女,一般由女方养育,而男方则须为女方家提供劳务。

花道 是一种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观的日本传统艺术,成为大和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花道讲究艺术造型,最完美的造型为三角形,表示圆满如意,体现了儒教和道教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插花造型一般分为三面,最高的一枝象征天,最低的一枝象征地,中间的一枝象征人。三个主枝的形态,有直、斜、横、垂等造型。插花分为立花、生花、投入花、自由花等不同形式,有“瓶插”和“盆插”,使用的器皿有陶瓷制品和塑料制品。花材包括木本花枝和草本花枝,在进行艺术加工时,须处理好花、枝、叶三者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自然美。

茶道 具有悠久历史,体现了古典雅致的文化修养,成为大和民族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它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包括对点茶、冲茶、献茶、接茶、品茶、奉还以及茶具的选择与欣赏、茶室的建筑与室内的装饰等,都有许多讲究。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正规茶室多起有“××庵”的雅号,以“四叠半”(约合9m2)大的茶室居多。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先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要求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然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茶道在日本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约达1000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1/10。

手工艺 大和民族对美的理解强烈地体现在他们的陶瓷、漆器及染织物中。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手工艺,分别反映出不同的地理和历史情况以及人们的需求。

(1)日本自1985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2)在贸易和国际收支方面,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从1965年转为黑字,到1987年对外贸易顺差和国际经常收支黑字,已分别增至964亿美元和87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有所下降。(3)日本对外投资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迅速增加,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日本工业高速发展,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80年代后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并向着低耗能、高附加价值化的方向发展。钢铁产量在1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汽车工业超过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输出国。在机械工业中,通信机械、电子计算机、产业用机器人等发展迅速。由微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产业用机器人的生产和使用,均居世界首位。日本在半导体和高密度集成电路及超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生产应用和市场销售方面,逐步取得世界领先地位。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连接全国各地,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有3条,总长1832公里。信息网(INS)和通信网(VAN)连成一体的综合数据通信服务网络高度发达。高速数据传送、传真通讯服务,发展尤为迅速。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

东京拥有世界闻名的股票市场,是世界三大金融都市之一。商业十分发达。全国2/3以上的出版社在东京,书籍发行量占90%。有日本空间计划和宇宙研究试验中心等世界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在东京有许多名胜,如皇宫、明治神宫、上野动物园、东京塔、阳光城、银座繁华街、浅草的寺庙等。大阪有华侨5000人,还有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东洋陶瓷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大阪古城、万国博览会公园、天王寺、通天阁、住吉大社、梅田繁华街、“虹街”地下城和新世界大街等名胜古馆。

阿伊努人是日本的少数民族。他们原居住在千岛、萨哈林和北海岛,历史上分别被称作千岛阿伊努人、萨哈林阿伊努人和北海岛阿伊努人。

北海岛,古代被叫作“虾夷国”或“虾夷岛”。在镰仓时代,阿伊努人与移居到渡岛半岛南部的日本人接触。随着移居此地的日本人逐年增加,开始引起阿伊努人与他们之间的摩擦和矛盾。1457年爆发的“格厦芒之乱”是对日益严重的日本人压力的一种反抗。结果,蛎崎(后来的松前)氏成为日本人一方的中心势力,逐步统治了阿伊努人。尽管阿伊努人仍在进行反抗,但以1669年在日高静内爆发的夏格虾英之乱为标志,松前氏最终确立了对虾夷岛即北海岛的统治地位,西南部地区的阿伊努人势力大减。残存于东北部地区(千岛)的阿伊努人,面对日本商人的欺诈和剥削曾进行过抗击,但在1789年的“宽政虾夷之乱”中败北,也先后落入日本人的控制之下。

松前藩禁止阿伊努人与日本人通婚,把日本人和阿伊努人居住的区域分别称做“和人地”和“虾夷地”以进行隔离,并将“虾夷地”进一步分割为十几个区域,分别赐给各个家臣,赋予这些家臣与阿伊努人进行交易的垄断权。后来面对俄罗斯南下的威胁,“虾夷地”一度成为幕府的直辖领地,但不久又受到松前藩的统治。当时,在松前藩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阿伊努人的状况十分糟糕。从1804年到明治初年的70年间,阿伊努人口减少了近三成,可见其命运的悲惨。

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将虾夷地改称北海道,使阿伊努人得以从封建割据势力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历经100多年阿伊努人的经济、精神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阿伊努人具有在现代民族分类中没有的特殊体质,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讨论,有欧洲人种说、蒙古人种说、南方人种说和北美印第安人种说等。也有人认为是古代亚洲人种,在当代世界属于一个独立的人种。这些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资料,尤其缺乏与邻近种族及其古代骨骼变化的比较研究,因此不少结论往往只是一种大胆的假设而已。

北海岛阿伊努人、萨哈林阿伊努人和千岛阿伊努人尽管在体质方面各有特点,无论是在各地区之间还是在各部落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各地阿伊努人也有共同的体质特征。大体来说主要有:阿伊努人的身材原来比日本人较矮,但现代阿伊努男人的平均身高已达到160.54厘米,与日本人比较已无大的差异;腿长而躯体较短,肩宽,腰粗,胸厚,显得十分强壮。他们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长头(198.36毫米),不仅有别于邻近的一些民族,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见。但他们的头围则较短,外形上属于长头型(头部的长短指数为75.95)。阿伊努人的面部呈颊骨弓幅状,下颚较宽,脸面低,额头朝后,双眉之间的部位凸出,眼位深陷,鼻宽朝天。身上毛发较密,尤以上下肢和胸部、背部更为明显。少有日本儿童中较普遍的“蒙古壁”。虹膜呈黑色,眼皮自幼呈现明显的二重脸性,一般没有所谓的“蒙古壁”。四肢骨骼的特点是长骨一般较平稳,肘部凸出并隆起。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古代人的特征。阿伊努人的血型,在ABO式方面以B型居多,在MN式上则以N型的比例为多。随着与日本人接触和交往的增多,阿伊努人在体质上的特点已大有淡化。

传统上,阿伊努人以狩猎和捕鱼为主,以大马哈鱼、鹿、海豹等为主要食品,以野外的草木搭建房屋,以兽类的皮毛制作衣服,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大约在1000年之前,在日本和北亚文化的影响下,阿伊努人逐渐进入石金并用的时代。从300多年以前开始,阿伊努人与外界的接触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其中包括俄罗斯人等。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当局的各种奖励政策推动下,当地的农业等多种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阿伊努人物质文明水平已基本达到了现代社会水平,与日本其他地方相比已无大的区别。

(三)日本的“外国人”

一般来说,日本的外国人指的是目前居住在日本的不具有日本国籍的人。自锁国至幕末,被称为“南蛮人”(即来自东南亚进行贸易往来的人),以后到明治时期被称为“异人”,昭和以后有“外人”的称呼,现在一般常用“外国人”。此外,还有“异邦人”“异国人”等称呼。目前对拥有永久居留权或日本国籍的人(在日中国大陆人、在日中国台湾人、在日朝鲜人、日裔巴西人、在日菲律宾人、在日秘鲁人等)被称为“在日外国人(resident aliens)”。短期停留者(驻日美军关系者,没有临时居住资格的人)被称为“来日外国人(visiting aliens)”。

(四)在日华人

一般指的是,在日台湾人和在日中国大陆人。在日华人是日本第一大的外侨,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族群。自2007年起,在日中国人人数跃居进行登记的在日外国人之首,2009年,在日中国人登录者人数更是突破了68万人,达到680518人,比2008年增长25141人,增长率为3.8%。截至2009年年底,取得日本国籍的华人总数已达115527人,非法滞在者为17822人,还有5208名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中国归国残留孤儿等,从2000年以来,在日中国人的增长率十分迅速:1999年增长8.1%;2000年14.1%;2001年13.6%;2002年11.3%;2003年9%;2004年5.4%;2005年6.6%;2006年7.9%;2007年8.2%;2008年8%,平均每年增长9.2%。而2009年呈增长钝化倾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来日中国研修生的减少。2009年,在日中国研修生为50437人,和2008年相比激减15279人,减少23%,由于研修生这个制度和日本劳动法的矛盾,加之使用研修生、实习生的企业非法行为多发,使这一制度变得“臭名昭著”,迫使政府和国会不得不改变这一制度。随着新的研修、实习制度的实行,日本对研修生的需求,开始大量减少。日本国会于2009年7月15日通过了《出入国管理法及难民认定法》的修改。伴随着《出入国管理法及难民认定法》的修改,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于2010年7月1日起更新。

“民族教育”缺席,成为在日华人的忧虑。在日华人下一代面临的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日本,“民族教育”的缺席可能是华侨华人感受到的最大的“忧虑”、最深的“痛”。目前,日本全国有五所中华学校,包括两所大陆系学校、三所台湾系学校。从招生情况来看,已经供不应求。五所中华学校在籍学生总数为2155人,其中日本人学生287人,占13.3%。横滨、神户这两所大陆系学校在籍学生1202名,超过全体的一半。

在日华人对日感情,复杂多变。由于近年来日本各地发生的多起骚扰事件,引发在日华人不安。

(五)在日朝鲜人

在日朝鲜人为日本的永久居民,但是,仍然持有朝鲜或韩国的公民资格。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以后,大批朝鲜人移居日本。“在日朝鲜人”主要包括1945年8月以前及以后居住在日本的朝鲜人。大部分为1910—1945年朝鲜日治时期,来日本的移民,多为当时被日本引进的劳工。也有从1939年9月到1945年8月,根据日本的《国家总动员法》“被迫移居或被强制征用”到日本的。1945年日本战败时,有约200万朝鲜人居住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是一些难民,包括“济州事件”产生的难民。1953年的官方一份调查显示,在这些人中有93%来自现在的韩国。此后,在日朝鲜人分裂为,在日韩国人和在日朝鲜人。据日本法务省的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日本的外来人口数量达到2152973人,自1959年开始统计外来人口以来,在日本登记的韩国人和朝鲜人数量,一直跃居榜首,有593489人,但是,这一数据,被在日中国人数量首次超过,达到606889名。近年来,在日本韩国人和朝鲜人数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此,法务省分析说,这是由于很多韩国人和朝鲜人取得了日本国籍的缘故,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和朝鲜人加入日本国籍。

历史上,日本学界对在日朝鲜人有过不同称呼,有“鲜人”、“朝鲜人劳动者”、“在内地朝鲜人”、“内鲜人”、“半岛人”、“半岛同胞”等。现今,日本国内称呼有“在日朝鲜人”、“在日朝鲜·韩国人”、“在日韩国人”等,韩国史学界则称“在日韩国人”。

在日韩国人和朝鲜人的国籍问题。1948年韩国和朝鲜相继成立,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又在法律上依然把他们定为日本国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韩建交,之前在日本登记国籍为“朝鲜”的朝鲜半岛籍人可以选择加入日本或大韩民国国籍,而忠于北朝鲜的朝鲜籍人士保留了他们之前登记的国籍,出现自认为是“朝鲜国籍”者。要注意到他们在日本注册的国籍“朝鲜”不等同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由于日本政府不承认朝鲜,也不承认其颁发的“国籍文件”,因而便保留了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在国籍栏中一直填写的“朝鲜”国籍。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在日本存在着“韩国”和“朝鲜”两种国籍。在日本,有一个韩国人的民间组织,即“民团”。目前,在总共居住在日本但未入籍的朝鲜人中,65%加入了民团。日本的北朝鲜人组织,即“总联或朝鲜总联”。此组织承担着维持日朝关系的外交机构的角色,25%加入了总联。总联开设了60所“朝鲜学校”以及1所“朝鲜大学”,还有银行等其他机构。

在日韩国人和朝鲜人受歧视问题。在日本社会一向“蔑视”朝鲜半岛人,存在排朝、排韩现象。在就业等生存空间问题上,常受到挤压。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问题上,完全排除了定居在日本的朝鲜人、韩国人的参政权。法律地位上,在日韩国人,不能受到与日本国民相同的待遇。韩日两国虽然早在1965年就签订了《居住在日本国的大韩民国国民的法律地位和待遇的有关协定》,但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991年,韩日两国的外交部部长签订了协议备忘录,有机会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对承认地方选举权等参政权问题进行协商,因此对于在日韩国人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两国的立场上,在日韩国人争取参政权的运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一些在日韩国知识分子为中心开展起来的,到了80年代中期再次受到了关注。韩国政府在1991年1月,就在日韩侨第3代以后的子孙的法律地位的协商过程中,向日本政府要求承认在日韩国人的“地方选举权”。之后在两国的外交部部长等高层会谈和首脑会谈上,也屡次要求赋予在日韩国人以“地方参政权”,提高其法律地位。对此,日本政府坚持,赋予外国人以“地方参政权”,是违背以日本国民为前提的日本宪法第15条的规定的。还有,诸如在受教育上,在日朝鲜人、韩国人也不能享受日本国民受教育的优惠,相反,还有大批朝鲜人学校被迫关闭。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在日朝鲜人受到日本社会不同程度的“歧视”,同时也受到朝鲜半岛方面的“蔑视”,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日朝鲜人的认同问题。在日朝鲜人二世总是在归属于民族还是同化于日本;是韩国籍还是北朝鲜籍;是使用本名,还是使用通名的二择一中,反复拷问自己。

1965年,《韩日基本条约》签署的同时,缔结了《在日韩国人法的地位协定》。日本实施了“差别与同化”政策,对取得韩国籍的,允许其得到协定永住许可,把具有同样历史的在日朝鲜人的法定地位作了“差别规定”。此外,通名的使用、日本学校就学、归化等,使得在日朝鲜人社会“同化现象”日益加剧,民族意识日渐淡薄。现在,在日朝鲜人社会呈现出自然多样的价值观,难以明确把握。在日朝鲜人中绝大多数人生长在日本,基本上已遵从于日本文化的价值体系,“不愿意做韩国人”数量在增加,出现所谓的“民族身份认同缺失的现象”,在日朝鲜人的“同化倾向”加速。在日朝鲜人认同意识呈现多样化。

其主要表现是:其一,归化。现在,对于二世来说,归化只是一种选择。很多人认为“国籍和民族是不同的”,把归化等同于同化的观点应该修正。很多人选择归化是为了逃避“在日”(指“在日朝鲜人”,有贬义)这一污名,也为了避免因在日朝鲜人身分引起就职、结婚、生活上的歧视,更是为了孩子将来的考虑。1995年以后,每年都有1万左右的在日朝鲜人归化为日本国籍。二世以后的在日朝鲜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认同困惑。在日朝鲜人内部有,“韩国人”和“朝鲜人”、“南”和“北”、“民团”和“朝总联”的区别,但对一般日本人来讲,这种区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不是日本人”这一点最重要。即使这些在日朝鲜人已经“被同化”,或者已经归化为日本人,但是日本人和在日朝鲜人一分为二的界限依然存在。其二,“国际结婚”。20世纪90年代后,在日朝鲜人与日本人的婚姻呈现上升态势。在日朝鲜人与日本人结婚的主要原因在于取得日本国籍,以此摆脱“民族歧视”。

(六)其他族裔

在日本,其他较大的外侨还包括,日裔巴西人和在日菲律宾人。西方人是指那些原籍为欧洲、北美、澳洲和新西兰的人。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起飞后,有不少西方人来到日本从事英语教学、金融和商业活动等。少数成为永久居民或归化为日本籍,但大多数为短期居留。20世纪80—90年代,日本出现劳工短缺,从南美洲和东南亚引进劳工。在日本只有极少数的犹太人,多数聚居于大城市。

另外,2010年,日本外国人入境人数达944万。日本法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入境日本的外国人比上年增加了24.6%,共计9443671人次。首次来日的外国人也增加了29.4%,达7919678人。从地区来看,韩国最多,约269万人次(增46.4%);中国大陆约166万(增34.4%),台湾约131万(增22.9%),美国约76万(增4.0%)。1990年入境日本的外国人为300万人次,2000年突破500万大关。2007年首次超过900万,为915万人次。2009年因全球经济不景气仅有758万,比2008年减少了150多万人次。

(七)日本的“外国人”问题

近来,日本的外国人政策正在走向缓和。诸如放宽留学生政策、修改研修实习政策、引进护理人员政策、柔性对应超期滞在人口、放宽入籍和长期居住条件等等,呈现出宽松化态势。日本的移民制度,在尝试实施“积分制”改革,目前外国人在日住满五年,可申请“永住”资格。2010年01月,日本“第5次出入国管理政策恳谈会”提交的报告书指出,为了给拥有高度专门技术的外国人专业人才提供在留的优惠政策,将对在日外国人采取“打分制度”,并将过去原则上获得在日永住权资格所需的10年在留期间,可缩短为5年等,以吸收具有“专业技能”的外国人。此外,对医疗、看护领域的外国人放宽限制。据法务省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在日外国人已达2217426人,占日本总人口比率达到1.74%,比2007年增加3.0个百分点。从外国登录者的国籍来看,中国人居第一位,为655377人,占外国人人口总数29.6%;第二位是韩国、朝鲜人,为589239人,占26.6%;第三位为巴西,为312582人,占14.1%,菲律宾193488人,占9.3%,秘鲁58721人,占2.8%,美国51321人,占2.5%,其他等,另外约有5万名驻日美军。从居住资格、人数的构成比来看,特别永住者451909人,占22.5%,永住者349804人,17.4%,定住者265639人,13.2%,日本人配偶等259656人,12.9%,留学129568人,6.4%,其他554979,27.6%,今后,随着日本“移民制度”方案的出台,在日外国人在日本安居乐业将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另外,日本的外国人政策有待完善。除在一些个别化有针对性的政策缓和以外,那些对外国人社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根本制度和基本保障,在日本依然不尽如人意。比如生活保障,只有政府裁量,而没有法律保证,外国人必须服从裁量,无须理由。这说明了日本的外国人政策,还没有形成系统配套,仍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各自为政状态;还处于战术对应阶段,没有进入国家性的战略统筹层面。日本厚生省在1954年发布了《关于对生活穷困外国人实施的生活保护措施》,在1986年又做出了修正。这一措施指出,如果:在日外国人生活陷入穷困时,在符合生活保护法所规定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生活保护。但是,给于外国人的生活保护,不是作为法律权利加以保障的,只是单方面采取的行政措施。这意味着,生活穷困的在日外国人,可以得到行政同情,却未必都能得到法律保护。最近,一位出生在日本、持有永住资格的78岁在日中国人女性因生活贫困而向大分市政府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遭拒绝;她向大分县地裁提出民事诉讼也被驳回,因为她不是日本国民,不是日本《生活保护法》的适用对象。这个判例,是日本行政与法律发生扭曲和抵触的明显例子,逐渐在在日外国人社会中引起关注。个人最低生活保障等个人应该拥有的社会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这一事实所引起的心理不安和思想波动是广泛的。“日本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一个能够长居久安的国家”等负面印象的扩散,将对日本建设国际化社会造成影响。

从目前来看,无论在生活保障,还是地方参政权等各方面,永住外国人都免不了在国籍条款面前碰壁。日本社会没有把在日外国人,哪怕是长年在日生活、已经融入日本社会的永住者,看成推动日本发展的动力和积极因素,相反通过“歧视性的政策”设置,而在“潜意识”中把他们划入“施舍”的对象,这一现象应该得到改变。

目前,在日本的“外国人”,非法就业与犯罪问题日趋突出,这使日本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成为日本的社会问题之一。2010年3月9日,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1日,签证到期后仍然非法滞留日本的外国人为91778人,较上年减少21294人,减少幅度达18.8%,有所下降,韩国人占多数。非法滞留人数1993年达到约30万人的峰值后逐年下降,上一次低于10万人还是在21年前的1989年。2008年日本开始在入境审查中采用“体征信息认证系统”加强了对“外国人的管理”。从非法滞留人员的国家和地区来看,韩国为21660人,中国大陆12933人,菲律宾12842人,台湾4889人,泰国4836人。其中,持90天以内短期签证的非法滞留者共有63169人,占到近7成。2009年被强制遣返的外国人有32661人,中国大陆以29.2%的比例连续7年居首位,而因非法从事劳动的外国人占到81.3%。在港口、机场等地被拒绝入境的外国人为4780人,比2009年减少33.5%。其中617人在通过认证系统时被查出与不准入境的外国人体征信息一致。

日本为了避免“民族歧视”,在“住民票”、“户籍簿”,即各种身份证和履历书中,都不设“民族”栏。

(八)阿依努人

阿依努人是住在以北海道为中心的日本诸岛的有独自语言文化的日本先民。所谓“先民”就是原先就住在那里的人。“阿依努”在阿依努语中是“人、人类”的意思。阿依努人除在北海道外,还在东北地区和库叶岛(萨哈林岛)、千岛群岛居住。据统计,阿依努人现在约有2.5万人。阿依努人是日本除大和民族外唯一的“少数民族”,具有白色人种特征。阿依努人是日本最初的居民,是赤道人种的一支。在公元5世纪时,被称为“毛人”。面孔具有欧洲人的特征。语言与毗邻的各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男人留着红胡子。其传说故事和流传的众多叙事诗歌,与大洋洲和澳大利亚各土著居民的民间(口头)创作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至今对他们是怎样来到日本的,以及这种“混合文化现象”还没有人作出解释。有一说,其祖先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约六七千年以前)就从东南亚迁居到日本的。某些学者认为,阿依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们在某个时期控制了远东广大地区后分布在本州诸岛。从公元7世纪后半期起,被称为“虾夷”,这是对他们的鄙称。大约从公元14世纪中叶起,逐渐地改称为阿依努人。从公元16世纪起,有一部分迁移到库页岛一带。在17—18世纪,阿依努族大部分被消灭,今天仅剩下不足2万人。

目前,阿依努人的民族特征已经所剩无几,可以说是处于被逐渐“同化”的过程中。北海道曾被称为“荒蛮之地”,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本州的很多日本人到北海道大规模进行“开拓”垦殖,开采矿产,建立工厂,修建铁路和公路。阿依努人由于土地被夺走,导致生活困难,而且明治政府以“旧土人”称呼他们,对其生活方式不予承认,强制制定了与日本人一样的法律,即“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之后,平日的阿依努语逐渐没落,其文化迅速消失。

阿依努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原先,主要靠渔猎为生,18世纪末,德川幕府实行“同化政策”,要求阿依努人改变风俗习惯,剃去胡须、洁发、穿和服、按日本方式改名换姓。19世纪以后,随着对北海道的开发以及普及“大和民族的文明”,阿依努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被破放弃了传统的捕鱼和打猎,成了过定居生活的农民。

阿依努人有独特的宗教信仰。阿依努人信奉一种带有浓厚的萨满教色彩的宗教,有自己的节日和祭祀活动,经常举行“熊祭”、“鲸祭”等宗教仪式。最有名的是“熊祭”,他们喜欢用凿子在剥了皮的圆木上雕刻动物,尤其是熊的形象,日本称之为“阿依努雕”。

阿依努人有独特的文化语言,阿依努人称其故乡作Ainu Mosir,意思是“人类的土地”。在那里,他们捕鱼、打猎、崇敬大自然,并孕育出独特的文化。荷马史诗式的口传诗歌“Yukar”就是在这个文化中诞生。阿依努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善于刺绣,喜爱舞蹈。他们创作了不少诗歌,凭着记忆代代相传。阿依努人有自己的语言——阿依努语,属抱合语,属于马来——利尼西亚(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目前,世界上除阿依努人以外,只有爱斯基摩人和美国印第安人使用这种语言。日本东北部的地名,许多来源于阿依努语。如:“札幌”,原意为“大的河谷”;“小樽”,原意为“砂川”;“名寄”,原意为“乌鸦出没的城市”等。近年来,日本国内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阿依努语,并出版了许多古籍。另外,研究阿依努族历史,也是远东考古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在日本从事阿依努族问题研究的人极少,因此,阿依努族的古老文化仍面临灭绝的危险。

争取阿依努人的原住民身份权利的运动,长期在进行。在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振兴阿依努文化的运动高涨。1997年,持续了100多年的“旧土人保护法”被废除,确立了“阿依努文化振兴法”,现在各地开展阿依努语和阿依努舞蹈传给下一代的活动。2008年,日本政府终于出人意料地承认阿依努人“原住民”。国会的提案迅速地被通过,这项决议案确定阿依努人拥有一个“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而日本保守派则一直声称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数十年来,日本政府都反对承认阿依努人的地位,因为他们担心需要面对索偿诉讼。在北海道,官方的承认,引起了当地社区的强烈情绪。有人因为终于得到长期要求的身份而感到满意,有人则对东京政府此举的长期效果感到怀疑。

(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