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强劲的增长,1979—2009年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9%,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域广袤的中国始终面临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存在较大的地区经济差距。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为增长的空间非均衡性,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保持了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区域经济差距难以得到有效缩小。
造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发展历史基础的原因,也有区位、资源、技术等发展条件的诸多原因,其中产业集聚因素不容忽视。大量研究表明,我国产业集聚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业集聚地,经济增长迅速并获得了持续发展能力;内陆一些地区则由于制造业集聚度不高而经济增长相对落后。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是相伴而生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对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存在长期的分隔,二者相互结合的研究不足。截至目前,在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协同与互动机理的研究,不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证检验上都还很不够。
本书试图弥补已有经济增长差异研究在空间因素方面的不足,从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问题。基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内生互动的理论模型,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个理论假说,这些假说包括:产业集聚形成与演化的区域特征方面的原因假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产业集聚水平因素假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产业集聚空间依赖因素假说;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差异的产业集聚结构因素假说。实证研究上,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区层面的数据分别对以上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书的主要结论是: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形成与演化具有其内在规律性,受到区域特征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受到产业集聚水平与产业集聚空间依赖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差异受到产业集聚结构因素的深刻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追赶式收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重视产业集聚因素。
衷心希望本书能够为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参考。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疏漏与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