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人类历史上,视觉表达方式从未像在我们这个时代一样地凸显出来,正如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说:“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1]“视的精神”受到突出重视:阅读摆脱了对文字的理解而依赖于对插图的感性直观,日用商品的精美包装往往超越了人们对其实用价值的关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象的功能往往已不再是首要的,游离于具体功能之外的视觉满足效果日益上升为人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把握。此外,人们还热衷于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形象化:唱片公司不惜斥巨资精心打造MTV,将音乐转化成唯美、煽情或其他风格的影像;香水广告将若有若无的缥缈香气转化成粉红色的性感魅惑;光滑肌肤的触感亦可以被转化成牛奶直观上的鲜润……非视觉因素频频向形象转化,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的基本方式。简言之,视觉性和不具可视性事物的形象化在迅猛发展,“景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2]。从室内装潢到城市规划,从美容瘦身到形象设计,从印刷出版物的图片化到影视影像等等,“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3]。
换句话说,视觉传播正在膨胀为这个时代最显要的传播方式。这种新的传播理念的形成,使我们所处的符号环境疏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4]“形象”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观念阐释的次等形式,“语言”则被尊为智性活动的高等形式,而如今,“形象”已经逐渐凌驾于“语言”之上。视觉文化的基本含义就在于“形象”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这里的“形象”,泛指各种人工制造的非逻辑的、直观的、感性的视觉符号。“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5]正是各种视觉符号即形象的处理、创造、交流,创造出了新的视觉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视觉形象的生产和传播泛化到个人生存的整个社会空间。无论电视广告,还是时尚杂志,或是网上冲浪,都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形象,更不用说牢牢占据人们休闲时光的电影大片和电视剧了。影视等大众视像传媒充当了形象生产的主力,灯箱、招贴、橱窗、装潢、商品包装、服饰、形象设计等媒介也在构筑并不断充实形象空间,召唤我们的眼睛。形象在膨胀,它们包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由于形象的“遍地开花”,今日的生活看起来也格外异彩纷呈,人们热衷于从各种花花绿绿的形象中寻求信息和快乐。无孔不入的形象构筑了当代人们生活的第二重物质空间,同时也构建着人们的精神空间,它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资源,成为人们沉醉其中的符号情境,成为文化的仪式。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法国社会学家爱德加·莫兰指出,“文化体系为生活提供框架和结构”[6]。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的领域,它主要处理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7]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家丹尼尔·贝尔也同样视文化为表达或阐释人类生存意义的象征形式。[8]本书赞同以上看法。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的领域,这个领域表达着人类生存的意义,为人的生活提供某种框架和结构,使人活在由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中。视觉文化,即是人类创造和运用视觉符号、以视觉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领域,这个领域同样表达着人类生存的意义,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框架。也可以这样说,我们所面对的视觉文化,是一种经由视觉传播媒介对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以形象符号为中心、以普泛的视觉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从表层来看,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形象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形象”,即各种人工制造的、非逻辑的、直观的、感性的视觉符号,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可直观把握的视觉刺激:直接以光、色、线、形、态等感性形式诉诸人的视觉。当代文化正在向一种视觉文化转变,其基本含义就在于形象符号日趋占据主导地位,它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日趋成为社会的主要文化实践。
从深层来看,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形象符号为中心,以普泛的视觉性为基本特征的生活方式。形象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超出传统的视觉艺术的疆界,借助各种视觉传播媒介伸向广阔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以它特定的方式表达和建构着人生存的意义,从而使人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本书正是要对这一新的以形象符号为中心、以普泛的视觉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形态进行分析,考察它给当代人提供的新的生活框架,理解它所表达和建构的新的生存意义,包括它对当代人生活所显现出的新的、重大的价值,以及产生的新的问题和困境,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建设方向和建设路径,使我们的生活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1]尼古拉·米尔左夫:《什么是视觉文化》,载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居伊·德波:《景象社会》,载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3]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载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载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5]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6]爱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页。
[7]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页。
[8]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