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大旅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有幸为付有强副教授的这本书写“序”,他的这本书是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扩展,由此可知,其质量是颇为可靠的。付有强的书以19世纪之前几个世纪中英国年轻人教育中兴起的欧陆“大旅行”为题,人们常说“文若其人”,付有强本人也是一个痴迷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年轻人,他的求学(游学)经历从民风淳朴的川北,风景旖旎的成都,再到文化积淀厚重的首都北京和六朝古都的江南名城南京,直到他拿完了这个世界能够设想的所有学位,包括博士后,才回到诞生了邓小平、朱德、陈毅和聂荣臻的那片故土;前不久,他又向我谈起了他想游历欧美名山大川,在世界名校间徘徊、荡漾的计划……由他来重构几个世纪之前异国他乡的志趣相投的年轻人的游历和背后的心态是一件非常适合的事情。

古往今来,对异国他乡的向往,想要了解未知世界和领域的冲动,激励着那些志在四方的人们远赴重洋。朝圣、向远方的征战等也驱使着人们长途跋涉、四处漂泊。公元前4世纪,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到了印度,跟随这支大军的就有学者、科学家和地理学家。在中世纪,欧洲组织了三次十字军东征,大量的西欧人长途行军到达中东,开阔了视野,并把西欧文化传播到了中东,也带回了沿途的见闻和物品。中世纪大多数时间里,朝圣成为一种旅游的形式,虔诚的教徒长途旅行,前往参观存有圣物的教堂或其他宗教圣地,带动了沿途的旅游业和物品的流通。晚近的全球史也把凡此种种的人员流动作为研究重点。

人类其他地区所产生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先进的生活方式、更为合理的制度、卓越的思想观念,甚至传说,都会引起人们的向往和模仿。一部《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冒险家们远赴重洋,去东方寻找富庶的文明,随之引发了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历史的一系列令人头晕目眩的变迁。

付有强的研究——19世纪之前几个世纪英国人的欧陆大旅行(Grand Tour)——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特殊类型的跨区域人员交流,这种类型的旅游与随铁路和飞机的出现而兴起的大众旅游和短期旅游不同,它以年轻人增进知识、学习外国的语言和礼仪、体验当地的文化生活、扩大对世界的了解为目的,并有约定俗成的路线,通常是穿越法国和意大利,再绕道德意志和低地国家回国。英国是一个地域相对狭小的岛国,大海造成了跨区域人员互动和物质交流的不便。当人们从法国穿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后,会有一种偏处一隅的感觉。鼓励青年人到海外旅游、让年轻人开阔眼界、培养世界视野,就成为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教育的必要一环。

大旅行“grand tour”中的“tour”同“travel”的意思有差别,含有一个人在某个地区巡游、参观的意思。在那几个世纪中,“大旅行”是英国上层和富足家庭青年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时长达三年,并提前加以精心准备。许多青年人的这种大旅行是由胜任的私人教师陪同,有时包括一段时间内在某个大学,如帕多瓦大学,或其他特殊的教育培训机构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计划将来在军界服务的青年人会特别前往普鲁士参观军事演练;想成为建筑师的青年人会长时间待在意大利,观摩那里风格迥异的各种典雅建筑;有志将来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则特别留意各地的文化和名胜古迹,等等。有关系或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会安排子女到大陆的宫廷、贵族朋友的家里待一段时间,体验那里的社交生活。

英国社会的这种有计划地让青年人环游世界、开阔眼界的习俗,对英国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使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开始出国考察、学习、海外旅行,尤其是在先进国家的观感带来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19世纪之前的几个世纪中,欧洲交通运输工具不发达,旅途颇为艰难,且花费巨大,英国有一定财力的家庭仍勉力为之,这其中的观念颇与中国古代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似。游学是有志向的青年人体验外部世界的一环,它弥补读书的不足,也是成为绅士的必要历练。欧洲大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迹,卓有特色的大学专业,沿途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节庆等给年轻的英国旅游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游学的经历也帮助他们发展对艺术、科学等分支门类的爱好并受到短期的专业培训。

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总是会以自我为中心,依据所知道的部分信息,想象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英国人也不例外,例如牛津的人们把牛津说成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英国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上最值得称道的。作为上层家庭年轻人教育的一部分的“大旅行”,弥补了英国岛国文化特有的狭隘心态,有助于文化相对主义和跨区域的欧洲文化认同的形成。

跨区域的和跨文化的旅游总是引人入胜,因为奇异的建筑、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地理风貌和生活方式总是令人惊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品也是以跨区域的旅行及其遭遇而成为传世佳作。例如,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国的《西游记》,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英国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等。荷马的史诗以征战为背景,记述参战英雄奥德赛等人跨区域的长途征战及随之而来的旅游经历。《西游记》和《坎特伯雷故事集》记录的是朝圣(西天取经)路途的奇异经历。

在英国人长达几个世纪的大旅行中,发生了哪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沿途又有哪些名胜令他们流连忘返?对于参与大旅行的英国人来说,它带来怎样的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付有强的书参阅了大量此类英文书籍,对此有颇多引人入胜的细节描述。他的书也探究了“大旅行”给英国文化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感对英国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例如,对法国——这个他者和英国的对立面的观察,帮助英国反思自己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状况。17世纪以后是法国人引领时代风尚的时代;之前的一两个世纪则是意大利的绘画、雕塑、建筑风格、生活品位和风尚服饰风靡法国和西欧。此书所谈到的旅游者对他国的观感,尤其是对法国和意大利的认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几百年前这两个国家的独特视角。

付有强的书是在多年的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他参阅了大量外文著作,翔实地重构了这些历史活动。他的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全球化初期欧洲跨区域的人员交流,也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那些时代英国文化发展的情况。这本书既是一本学术著作,也是一本饶有兴味的旅游类参考书,此书不仅告诉我们几百年前异国他乡的人们海外旅游的情景,他们的遭遇和感受,还罗列了当时出版的旅游类读物,这些读物对如何充分利用旅行,培养旅行者的品质修养和思想观念等多有讨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我们深度旅游的历史读物。

付有强讨论的“大旅行”与民国时期中国富家子弟游学海外和当代中国时兴的青少年游学的活动相类似,因此本书也有助于家长们思考如何让子女在国外的游学更有计划和产生更大的收益。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我同付有强的认识开始于十多年前的四川大学,当时,他来报考研究生,告诉我他已经收集了100多本外文原版著作,令我惊奇不已。此后,他对外文资料的痴迷一直是他求知生涯的一个特色。人们常说,学生如老师,我的经历同付有强差不多,只不过包括海外。我曾三次越过大西洋,踏进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见证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建筑布局的罗马帝国情结。从巴黎到罗马的旅行使我了解到欧洲文化的承前启后;比萨斜塔、佛罗伦萨的但丁故居、米兰的米开朗基罗的塑像、维诺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居和古罗马的竞技场废墟,所有这些亲临当地的造访让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种感性认识。我也曾在滑铁卢拿破仑最后一战的农舍废墟前凭吊,在萨特当年常光顾的巴黎圣日耳曼教堂附近的酒吧内沉思,驻足在剑桥三一学院前牛顿的苹果树下,在德国特里尔城马克思故居庭院及附近的古罗马遗址默想。生活在思想、学术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像我这样的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学者有机会云游四方真是一件幸事。无论是到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的旅行,还是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英国、法国、美国、葡萄牙、瑞典和丹麦的访学或旅居,无疑都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

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也许是源自儿时的教育和读书。那时,古代圣贤和英雄豪杰闻鸡而起,白天在面临山野的书屋内潜心攻读,夜晚在月光下又仗剑起舞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好奇于大自然的山水和人文景观,以追求知识和完善自身为人生目标的信念,鼓舞着我这样的年轻人一路求学,纵使历经艰辛。人们常说,男子汉应有宽阔的胸怀,付有强的这本书应有助于年轻人养成以四海为家的远大志向,这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时代尤其值得向青年人提倡。

何平

于四川大学

img

图1 规划“大旅行”的新婚夫妇

img

图2 18世纪中期荷兰的马车和帆船服务网络

img

图3 “大旅行”的路线(一)

img

图4 “大旅行”的路线(二)

img

图5 迈恩迪特·霍贝玛的《林荫道》

img

图6 17世纪末叶的意大利道路

img

图7 17、18世纪法国的公路体系

img

图8 18世纪末叶德意志的道路状况

img

图9 1661—1700年的“大旅行”路线

img

图10 翻越阿尔卑斯山

img

图11 途中的游学者

img

图12 1814—1820年的“大旅行”路线

img

图13 考察古典遗迹的游学者

img

图14 纽金特描绘下的“大旅行”路线

img

图15 研究艺术的游学者(一)

img

图16 研究艺术的游学者(二)

img

图17 告别家人的少年游学者

img

图18 鲁本斯的《耶稣受刑》

img

图19 俄里翁喷泉

img

图20 特宫

img

图21 从良的玛丽

img

图22 格林威治的王后行宫

img

图23 格林威治的王后行宫(正面图)

img

图24 《荆冠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