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当今人类文明的转型,驱使社会文明发生深刻的形塑,人与物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正在以新的话语、结构和形式,重新界定人同其所处的内外部世界的关系。转型的不确定性、深刻性和整体性,伴随新技术革命的贡献,使得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场景绚丽多姿、多元多样,又纷繁复杂、模糊茫然。文明的转型与社会变革极大地为改变了家庭的构造,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提升生活水准的工具和手段。作为人基本存在形式的家庭,也正在以新的样态,持续、形变,抑或消解着,以新的图式,寻求其价值的合理性及其样态的现代性。
学术研究是人类应答文明的转型,包括社会和家庭如何走向的行动选择。家庭的价值、家庭的组织与功能、家庭的形式与行为、家庭的生态系统,在历史的裂变中,指向了新的家庭文明形态,即新的生活模式或者说是新的生活方式。家庭这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变化,在转型与现代化的变革中,为家庭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新的求索课题。
家政学学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们思考家庭应然状态的学科领域,研究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为家庭生活提供科学的指引。
美国是家政学学科的发源地。其产生折射了20世纪前后,工业文明趋向成熟条件下,家庭及人的生活方式随着财富的增长,道德和行为的迷失和对现代生活的憧憬所衍生的诉求。百年来,美国家政学学科几经发展,在同社会变革的对话过程中,学科体系与内在逻辑结构日益扩展,形成了以生活科学为中心的综合性学科领域。基于发源地和学科话语权的优势,美国家政学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家政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从世界思想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的思想家是最多地将研究集中在家庭领域的,为有关家庭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家与国是二元同构的,诚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国持续数千年的思想研究,从来都是围绕国与家、家与人展开的,家从来都是耦合国与人的基础,其核心是人的道德伦理与行为准则,生成并制约了传统的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家及其相关对象的研究,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同时,以国泰民安为目标追求,民生成为社会包括家庭关注的核心,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在世界范围内亦令人叫绝的食文化、家居文化等生活文化。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西方的研究及其学科专业走进中国学者的视域。新的文化与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放大了中国在家庭领域的思维空间,人们已不仅仅局限在家庭的价值及道德伦理及其相应的行为研究,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都被整体性纳入其中。作为学科的近代中国的家政学学科也在20世纪初应运而生。但是,家政学学科的发展命运多舛,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激荡在20世纪的数十年间,令家政学学科出现停滞乃至中断。
改革开放是中国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性转折。民族复兴的宏图大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和教育的现代化浪潮,有力地撞击并改变着旧有的形态和方式,冲突与选择几乎在所有领域带来挑战与机遇。在家庭和生活领域,观念的更新、环境的变化、物质的丰富、技术产品的进入等,急剧地刷新着围绕家庭所生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强烈地呼唤着现代家政学承担起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科学指引。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在作为其前身一部分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家政学专业的高校,改革开放后,又最早在其创办的珠海教育园区恢复家政学本科专业的设立。但是,由于学科设置中断的原因,当今中国的家政学学科的建设,如何将历史的传承和现代化的需求统一起来,回应文明转型和社会聚变的呼唤,重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教育特色的家政学学科体系,无疑是项急需而又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陈朋是第一个从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研究家政学学科发展的教育学博士。鉴于美国在家政学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美国家政学学科的发展,自然成为陈朋博士研究的对象,其研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她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上,也体现在如今出版的《美国家政学学科发展研究》专著上。其研究从现代性的视域,探究美国家政学学科构成的机理,透过精神性和制度性的维度分析,历史解读与现代性的审视,以及对家政学学科的现代性思考,为中国家政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有意义的构想和建议。
倾听历史与现代的回声,应答转型与变革的召唤,引导家庭及人的生活的现代化,中国家庭领域的研究,家政学学科的重建,需要在历史与现代化的互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框架下,找寻成长点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实现理论与行动的创新。《美国家政学学科发展研究》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视域,或者说是个窗口、参照,也让我们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拥有了更多的期待。
吴忠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副校长
201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