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河南文化的精神实质
厚重、多元、辉煌的河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河南文化精神,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与时俱进的爱国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意味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原古代,像北宋儒臣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爱国忧民,其思想学说积淀于中国及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影响到朝野及后世。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现代河南有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等,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丰富和发展了中原人民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当代河南,有常香玉、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等。常香玉所表现出的抗美援朝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焦裕禄精神、史来贺精神、任长霞精神,更是新中国共产党员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新诠释。
2005年9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河南省广泛开展,坚定了全省上下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信心。广大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转化为立足本职、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为当地做贡献,为河南添光彩”活动在1500多万外出务工创业人员中广泛开展,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层出不穷,任长霞、常香玉、陈新庄、李连成、李学生、洪战辉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更是享誉全国。
二 独具特色的团结和平精神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是整个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河南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表现。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也是历史上融合、同化了许多其他民族而形成的。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处理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而在与西北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关系方面,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农业民族基本上采取的是防御政策(长城即是这一政策的见证),并且还很注意在坚决抵抗入侵的同时兼用“怀柔”、“抚和”政策,如和亲、会盟、开放“互市”、赠送大量布帛丝茶等。这种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有关民族关系的政策,应该说是儒家讲求民族大义“协和万邦”、“和为贵”、“厚德载物”、“顺俗施化”,道家和平不争思想等传统文化积极影响的结果。从中国的历史实际来看,维护民族独立而不向外扩张,追求团结凝聚、向往和平稳定,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良传统,也是河南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原人民的价值追求。
三 底蕴深厚的勤劳自强精神
中原儿女自古就有着刚健勤劳、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上可以用《周易·大传》中的两句话作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健”即刚健,也就是运行不止、坚强不屈之意。“自强不息”,即积极主动,努力向前,绝不懈怠。这里包含着勉励作为、坚韧不拔之意。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原文化自我更新的内在思想源泉。这些先进的精神文化值得我们去宣扬去继承,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写照,同时也是河南人民的象征。历史上的中原儿女,用自己的丰富实践创造了灿烂的河南传统文化,反过来看,灿烂的河南传统文化则昭示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河南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这种民族品格的典型写照。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河南的最独特表现是“红旗渠精神”。这条“人工大河”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红旗渠是河南的骄傲和自豪,“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河南精神的象征、代表和精神符号。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战风沙、抗灾害的顽强拼搏精神,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史来贺、王洪彬、张荣锁带领群众不怕困难、勤劳致富、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等,都为河南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注入了丰富的现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