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子

李益乃是中唐时期年寿既长成就又高的一位杰出诗人。[1]李益(746—829),字君虞,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生长于洛阳,代宗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六年中主文讽谏科,授河南府参军,转华州郑县主簿、渭南县尉等职。其间,他“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2]。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到贞元十六年(800)的二十年中,李益“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李益《从军诗序》,载《李益诗注》附录)。嗣后,李益南游江淮一带。宪宗元和元年(806),李益应宪宗之召入朝为都官郎中。此后他仕途较为顺畅,累迁中书舍人、河南府少尹、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文宗大和元年(827)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与他同时的李肇所撰的《唐国史补》卷下云:“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3]由此可以想见,李益诗作在当时受人喜爱的程度。比他年辈稍晚的崔郾所撰的《唐故礼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师姑臧李公墓志铭》则描述了李益诗歌被君主和外国文人珍爱的情形:“德宗皇帝……诏征公制述,令词臣编录,阅览终夕,精微动天,遂以副本藏于天禄石渠之署。及制使马宇奉命东夷,又见公雅什为夷人所宝,则中华之内,断可知矣!”[4]李益诗名之盛,由上述材料,略可窥见。

以下,从诗史融通的基本视角下,对李益生平中若干一直较少令人瞩目的几个重要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深化对李益其人的认知与理解。

笔者按:本书所引李益诗作,以《李益诗注》(范之麟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为准;文中所引其他唐人诗作,如无特别说明,则以《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版)及《全唐诗补编》(陈尚君纂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为准。


[1]关于李益的生平履历,参见卞孝萱《李益年谱稿》[《中华文史论丛》(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71—413页];谭优学《卞著〈李益年谱稿〉之商榷》[《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7—266页];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1—105页),谭优学所撰“李益”条;王胜明《李益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53—65页);王胜明《新发现崔郾佚文〈李益墓志铭〉及其文献价值》(《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第130—133页)。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37《李益传》,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71页。下引版本同此。

[3](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下引版本同此。

[4]转引自王胜明《新发现的崔郾佚文〈李益墓志铭〉及其文献价值》,《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