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及系统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 主要研究内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从系统观和协同创新的视角,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作为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外部环境动态变化条件下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运行和演变规律。诊断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运行效率及各子系统间的协调性,进行协同创新培养系统反馈机制的演化博弈、协同创新培养系统反馈和演化机制系统动力学分析,并提出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及系统优化设计的对策。

首先,调查分析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现状及关键影响因素,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运行效率的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其次,建立基于不同创新主体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过程中演化博弈模型,研究演化的稳定性、动态演化路径及演化机制等,揭示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运行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反馈机制。最后,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反馈和演化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揭示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依赖以及系统演化的关键逻辑链条,并通过对不同的外部环境因素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运行效率模拟对比,确定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的敏感变量和政策杠杆作用点。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规避了以往研究中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借鉴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过程中知识分享演化博弈和演化博弈稳定策略,研究演化的稳定性、动态演化路径及演化机制等,从而揭示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运行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借鉴系统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反馈和演化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通过对协同创新培养绩效的“效率场”模型仿真模拟研究,找出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因果回路和杠杆作用点。同时借鉴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存观点和演化经济学中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揭示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依赖,以及协同创新培养系统演化的关键逻辑链条。

二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

调查分析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现状,分析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诊断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运行效率及各子系统间的协调性。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反馈机制的动态博弈分析,揭示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运行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反馈和演化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揭示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依赖和协同创新培养系统演化的关键逻辑链条,确定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的敏感变量和政策杠杆作用点。在模拟分析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和系统优化设计的对策建议。通过运用以下研究方法实现研究目标:

(一)文献研究、演绎推理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系统观视角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涉及创新创业理论、人力资源理论、高等教育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制度经济学以及博弈理论等。本部分可以在多领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推理论证,探讨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有关的理论问题。

(二)系统论和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借鉴系统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反馈和演化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是一种结构—功能模拟,它适用于处理具有高阶次、多回路和非线性反馈结构的复杂系统。同时,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具备典型的自组织特征。不少学者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教育—经济领域,但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领域研究还不多。

本书主要研究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涉及经济、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子系统),包含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中介组织、创新创业型人才、家庭、个人等诸多主体,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各子系统内部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上存在竞争的关系。同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环境因素制约,如产业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这些因素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施加影响。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具备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由于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符合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特点,适合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

(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本书既借鉴国内外最新理论前沿成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还通过访谈、调研、个案分析等手段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系统运行的系统效率、绩效评价、子系统间的协调度、产业结构的演变、创新创业型人才系统的演变趋势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

(四)演化博弈方法与模糊评价法。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过程中的演化博弈关系。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提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绩效评价和预警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