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企业行为: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薛力[1]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聚焦经济领域,企业则是落实经济建设的主要载体。因此,考察企业行为就成为剖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通过多方调查,确定了一批企业、邀请到一批学者、召开了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从而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坚实的材料。

(一)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很多,但许多学者并没有实地调查经历。实地调查对于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行为非常重要。因此,经过多方努力,我们邀请到一批有实地调查经验的学者贡献大作,他们或者调查了大量的海外园区与项目,或者多次深入某个园区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写过相关的学术论文,并参与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咨询。他们的成果大致代表了中国学术界“一带一路”的研究水平。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的唐晓阳博士基本上把中国在亚洲与非洲的经贸园区走了个遍,有的还不止一次。基于广泛的调查,他总结出海外园区建设的模式与战略。针对经贸合作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八项政策建议:1.减少政治任务、强调市场导向;2.输出整体规划管理合作、充分调动所在国政府的积极性;3.根据该国比较优势为其选择所要发展的产业;4.整合对外经贸各类资源、优化经贸措施使用效率;5.设立并输出海外开发区指标体系;6.中国政府提供外交支持并向所在国政府争取更多的优惠条件;7.加强前期调研、组织“走出去”前培训与咨询;8.做好金融等配套服务,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

北京大学王旭博士熟悉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他的研究体会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顺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仍面临着不少挑战,主要有:南亚的地缘政治博弈日趋复杂、巴基斯坦国内长期结构性政治矛盾和政局不稳、经济政策不确定、债务风险上升、民族矛盾和冲突加剧、极端思想和暴恐组织向周边地区外溢。他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对进一步加强两国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客观理性地应对各种挑战,但中方应避免主动介入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纷争。下一阶段中国在巴基斯坦推进“一带一路”时,需做好在巴人员的安全风险教育和应急预案准备,与巴方扩大在反恐和去极端化领域的全面合作。同时,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在巴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以便让巴基斯坦民众更好理解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徐晏卓博士基于对非洲几个国家的实地调研,探讨了政府间关系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她发现,政府间的良好关系是中国企业、园区在非洲落地、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有助于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但企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则事关企业与园区能否盈利、壮大。园区经营者可以通过推动当地立法、吸引大企业入住园区等方式为入园企业提供比较好的营商环境。今后中国在非洲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宏观经验展示,更要重视从细节上诠释中国经验。

许培源教授这几年主持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的日常工作,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一带一路”研究,成绩都可圈可点。他与合作者这次研究的是马来西亚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他们认为,马来西亚把东盟当作外交第一方向,但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态度属于东盟中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中国可以将马来西亚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多方共建的重要平台以及合作共赢的良好示范,以加强与东盟互联互通规划对接。中马两国还可以就伊斯兰金融展开合作,并依托马中关丹产业园、巴生港自由贸易园区、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等强化国际产能合作,以推动丝路共建、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赵江林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本书。斯里兰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又是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关键小国”之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斯里兰卡制定的“马欣达”长远发展愿景具有很高的吻合度。不过,现任总统西里塞纳的亲印外交政策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在斯里兰卡一度遭遇重大阻碍。好在科伦坡港口项目已经复工。他们建议,为了进一步推进中斯合作,中国应首先化解印度的战略忧虑,以斯里兰卡国内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着眼斯里兰卡投资的公平性,改善投资宣传布局,并大力推进法律法规以及机制体制建设。

来自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所的黄惠英博士曾经在中国留学十年,现在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就是“一带一路”。由她来谈越南视野中的“一带一路”无疑是合适的。她通过调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越南的认知度、越中两国在“一带一路”上合作的现状以及越中进行“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倡议对接的可能,指出“一带一路”五通之中“民心相通”对其余“四通”的关键意义,提出中国需要在越南用真实的行动、高质量的工程来证明自己现代化实力。她还提到,“更好地了解沿线国家的特殊情况、有效地与沿线国进行沟通对接”是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重中之重。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机制,是刘作奎研究员这几年工作的重点。他是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以及“16+1智库网络”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在遍访16国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相关研究报告、论文、时事评论,并参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他的心得是:“16+1合作”框架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沟通平台与资金保障平台,“一带一路”在中东欧国家的建设因而迅速、稳健地进展,双边贸易额持续提升、“硬联通”与“软联通”相互推进、民心相通项目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国家期望值过高、地缘纷争影响项目落实、金融支撑不足。这是下一步需要优先协调解决的问题。

中白工业园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燕博士这几年深入研究的课题,她的体会是,境外园区逐步成为我国“一带一路”上的投资驿站,而中白工业园更是被中白两国领导人寄予厚望。她分析了中白工业园的缘起、投资环境、发展战略后发现,工业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自然条件平庸、园区招商门槛偏高、生产条件相对苛刻、本地市场较小、政策法规解读不完全、面临不客观的媒体报道等。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双方的耐心协作。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姚桂梅研究员多次深入非洲调研,她的体会是,中非产能合作虽然潜力巨大,但目前非洲的现实情况表明其在短期内无法承接中国大规模的产能转移。中国企业“走出去”到非洲的挑战有:经济基础设施薄弱、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保障不足、园区开发理念和文化差异。她建议,中非产能合作需要循序渐进,操作上,可在重点地区的重点国家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生根,然后以点带面地有序推进。

新疆社科院王宏丽博士就新疆核心区建设发表了宏文,她强调,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既是国家战略的在西北的体现,也是新疆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仍然面临发展动力支撑不足、机制创新认知不深、平台开发绩效不佳以及内外环境难及预期等问题。她的研究结论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应在理念上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在行动上切实转变政府行政理念,重点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在规划上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注重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在实施中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奠定“自贸区”发展基础;并在发展中开展相关专业研究,提高指导实践能力。

上海大学的张恒龙教授多年来深入思考的一大问题是:如何提升上海的金融功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他的研究体会是,上海具备金融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上海自贸区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载体。中国应以上合组织为平台,将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金融枢纽,充分发掘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在拟议中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在推动国际和区域发展上的潜力,积极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

连云港市社科联主席杨东升研究员对提升连云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有自己的洞见。在他看来,作为江苏省“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连云港市的建设目前仍然面临着开放层次低,与国际贸易的要求不适应、经济总量小,与承担的责任不匹配以及城市功能弱,与交会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地位不相称等多重问题。为了将连云港市建设成为联结“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推进其龙头地位,国家战略的引导和扶持或是当务之急,为此他建议:设立海州湾直辖市与海州湾新区,建立连云港自由贸易区。

来自淮海工学院的宣昌勇教授关注的是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他认为,结合中亚、中欧班列运营中高额补贴与来自西伯利亚大陆桥的激烈竞争,中国国有必要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亚欧大陆强中国段物流的协调等问题。从目前看,连云港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的缺位与连云港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

(二)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非常多,我们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既有大型国企,也有民营企业。我们请他们展示自己的海外拓展经历,特别是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企业行为,包括公司在全球的经营情况,代表性园区或项目的经营情况。像学者那样写论文是不必要的,也不是企业界人士的长处,但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提供的数据、图片等直观、有力地展示了公司的成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因此,除了个别情况外,我们从他们提供的幻灯片中精选了一部分内容进行展示。此外,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因此,也成为我们的样本。当然,也有一些我们计划邀请的学者与企业,因种种原因没有遂愿。这个遗憾只能留待下次弥补。“一带一路”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相关研究会长期持续。

福建省发展研究中心黄端等人的文章论证了福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丝”)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比较详细地展示了福建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的成效,并讨论了福建下一步推进“海丝”建设的五方面举措:突出互联互通,建设通陆达海的重要枢纽;聚焦产业合作,建设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大胆先行先试,建设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着眼民心相通,建设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加强对接融合,建设两岸共同家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的马建华副主任认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旨在成为五大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为此,新疆亟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周边国家投资环境不理想、极端主义等问题。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司库专家袁东博士在发言中提到,亚投行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并且对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改善借款国的交通与能源供给能力等都具有重大作用。亚投行将与其他多边发展组织一道来进行这些工作,践行合作共赢的理念。

中非基金董事长迟建新的论文系统讨论了中非发展基金的运作特点与成就,着眼于输出优势产能、以投资促贸易扩外需、提升农业深加工能力、打造集群基地、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开发创新等领域。他认为中国应在制定总体规划、加强政策协调、夯实政治互信和发挥国企私企比较优势,通过市场化方式,既鼓励企业投资又规范企业行为,从而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推动中非务实合作。

合并而来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是交通建设领域的巨无霸,在港口建设方面更是独步华夏,南沙岛礁建设中它是主力,瓜达尔港也是其下属的中国港湾公司承建并管理。来自集团下属的中交产业投资公司的尹轶立博士提到,世界各国的发展诉求实乃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机遇。他强调,中国的部分产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但海外风险依然不容小觑,中国企业应慎重选择机会,并争取优势互补。尤其是中央企业,在实现自身“走出去”的基础上,同时还要积极打造“国际化”的产业合作平台,为中国的产业资本海外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薛咏总经理助理表示,该公司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先后承建了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而坚持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特色文化是他们的一贯做法并成为企业的比较优势。多年的工作体会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效金融支持以及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确实意义重大。

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因为中白工业园而名声大振,并被白俄罗斯与中国两国元首寄予厚望。吕乐乐与宋哲两位公司高管的体会是,园区的优势有:是中国目前在海外最大的经贸合作区、地理位置优越、合作国政局稳定、规划理念先进、服务体系健全,但也存在不少挑战。为了建设好这个园区,下一步有必要注意两点:促进文化融合,构造两国经贸发展新平台;注重绿色发展,传递中国工程价值是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深入合作、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袁立董事长从事海外拓展几十年,亲历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运营”转型的过程,全产业链“中国化”的亚吉铁路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带建设,中土集团因而拓展了业务领域,建立以运营、投资、物流、开发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潘大为总工程师来自中土集团承建的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经过多年的拓展,该园区已经站稳脚跟并开始扩展,因而在法律建设、协调发展、政策扶持、境外融资和境外汇款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他的体会是:中国政府在园区的顶层保护、政策协调上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来自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李国峰总监表示,招商局不断完善海外网络布局,推进海外重点项目,提升海外发展组织保障,其海外拓展历程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度契合。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招商局集团提出了以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丝路驿站”模式:从建一个港口到建一个产业园区,再到建一个城市。“前港中区后城”的模式也可能被应用于该集团参与建设的中白工业园。

戴月娥副总裁来自江苏太湖柬埔寨国际经济合作区投资公司,该公司负责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运营。这个特区现在成了中柬双边合作的典范。她的体会是:中国“一带一路”境外园区的建设既要为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去”实现产能合作搭建发展平台,更要重视推动东道国全方位的经济提升以及社会、人力资源的完善。

江苏其元集团的刘正华副总裁说,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已经成为“中非产能合作、产能转移”的试点单位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承接点。作为境外民营园区,东方工业园成功地站稳了脚跟、获得了发展,还在改变东道国理念、引导东道国立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但是,来自中国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依然是海外园区所迫切需要的。这一点编者在东方工业园实地调研时也有深切的感受。

泰中罗勇工业园是海外园区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吴广云副总裁则强调中泰两国政府的支持对于园区成功极为重要。现在的罗勇工业园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中企之家,园区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初期风险,“抱团出海”也大大提升了中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两国双园”模式比较特别,体现了两国合作的深度。来自钦州产业园的周漪青博士提到,作为第四代“绿色”开发园区,中马钦州产业园的特点是: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在项目选择上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加注重产城融合发展,在产业培育上更加注重产业平台化构建,在开发动力上更加注重实施资本化战略,在体制机制上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在国际合作上更加注重双向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

(三)本文集所收文章与幻灯片大多数来自2017年4月19—20日在北京好苑建国饭店召开的“‘一带一路’与企业行为:成就、挑战与建议”大型国际会议与会代表提交的会议论文。少部分来自发言者以前撰写的相关论文。一些与会代表在会后应邀对文章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有的企业发来了最新版本的幻灯片展示。这使得本书能更好体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进展与新研究成果。

(四)本文集中各篇文章核心内容的写作、全书编排均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程章玺完成,本人修改后定稿,并撰写导读,以便于没有时间读完全书的读者了解本书的核心内容。撰写各篇的核心内容,也是为了便利读者抓住单篇的要点。

(五)感谢各位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得笔者编辑本文集的愿望得以实现。感谢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科院亚洲研究中心,支持了“‘一带一路’与企业行为”大型国际会议的召开。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领导与同事,在他们的全力支持下,这次会议才得以成功举办,从而为本文集的编撰奠定基础。感谢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他们资助了“‘一带一路’与企业行为”会议的大部分经费。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的同事,没有他们的配合与支持,就没有研究室几年来的发展与提升,自然也难有会议的成功召开与本文集的顺利面世。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为世经政丛书之“一带一路”系列的第四册并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优势学科建设“国际政治经济学”项目的出版资助。

2018年10月1日


[1]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战略、中国外交、能源政治、海洋问题,过去几年比较关注“一带一路”与南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