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科学化建设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精神实质

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就党的建设而言,党的建设规律是指党的建设从一般到特殊的政党运行规律,这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形成,是基于党的基本属性和地位的变化。要实现科学化,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其核心问题就是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按照党的建设规律进行党的建设。因此,对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精神实质。

一 把握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

世界上有多种类型的政党,各类政党因其奉行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采用不同的运转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如果把政党现象本身作为一个具有复杂联系的客观整体来看,我们会发现,“政党”这一事物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即:无论什么样的政党,要想获得尽可能多的人支持,要想取得执政地位并长期掌握政权,就总要遵循一般规律,探索尽可能科学的建设方法和执政方式,这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就是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从这种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出发,研究政党政治的本源,依据政党的基本理论,可以得出影响所有政党的最基本的规律——政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人心向背。

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既不同于政府、议会等国家机器,也不同于社会上的各种利益集团,而是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有共同的政治理论或纲领的、为取得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这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区别于其它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独特之处,是其他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本质属性。政党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功能,均是由这种“质”的规定性衍生出来的。政党唯有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掌管国家政权,影响国家权力运行的工具,才能体现它的政治功能和存在价值,才能在政治舞台上存在和发展下去。政党政治所共有的客观规律,正是来源于政党所共有的这种“质”的规定性。

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政治生活中,“政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人心向背”这一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是超越阶级性、意识形态的客观规律,是政党政治最简单但最为深刻的规律。世界上有些政党欣欣向荣、繁荣发展,有些政党岌岌可危、解体倒台,无不验证了这个一般规律。因此,对于政党政治基本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是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基础。

二 把握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

承认共同规律,并不意味着否认特殊规律。就政党政治问题而言,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特点等因素,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政党、不同性质的政党、不同地位的政党,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如果没有对特殊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一般规律就无法实现本土化和时代化,同样无法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进行党的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要把握以下两个基本的特殊规律。

(一)执政党建设规律——由政党地位变化而形成的党的建设规律

从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来看,政党有执政党和非执政党之分。执政党由于掌握了特定的国家权力,其政治运行与非执政党有很大区别,因而有其特殊的规律(这种特殊性是较之非执政党而言的)。但仅就执政党这个身份而言,执政党的建设[9]又有其共同的规律,包括:

第一,完善执政方式规律。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联系、党政关系的处理,既是特定国家历史情境、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结构的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化的问题,是各个执政党都必须处理好的问题,而执政党对于执政方式的完善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律。比如,执政党总是希望把政党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都要不断完善执政方式,在国家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减少腐败空间;都要利用国家权力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等等。

第二,提高执政能力规律。一个政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都必然要解决领导国家实现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综合国力,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如何使国家保持健康稳定和发展,这就涉及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执政党都必然要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都要不断地推动党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三,整合社会利益规律。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执政党要想不断巩固执政地位,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就需要不断整合社会利益,夯实执政的社会基础,要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每一个执政党在建设过程中都必须进行的。

第四,输出政治精英规律。对于执政党而言,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还必须培养和输出政治精英。政治精英是政治活动的推动者和直接从事者,是进行政党建设的主要群体,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力量。各个执政党都要培养自己的政治精英群体,用以提高执政党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实践能力。

执政党建设规律反映的是执政党对于执政党与国家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是所有执政党都必须遵循的共性规律。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拥有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不断巩固执政地位,避免苏联共产党倒台的覆辙,就必须科学地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刻地了解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并深入分析这种转变带来的内、外部变化,以此为依据,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同类性质执政党的建设规律

西方的资产阶级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虽同为执政党,因其性质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征,因而有其各自特殊的执政党建设规律。西方多党制的执政党,由于其执政时间往往较短,执政地位不断更迭,社会生存压力较大,因此党政关系常常依靠法律规定固定化为特定模式,强调权力的制衡,阶级色彩模糊,其组织内部结构大部分较为松散,较少行政化色彩。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权力相对集中,权力运行效率较高,但由于长期掌握权力和行使权力,容易产生权力的滥用,导致与社会的隔离,脱离人民群众现象的出现。以苏联为代表的一些老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倒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内权力的失控。因此,研究同类性质执政党建设,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如何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规律。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这一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事业的成败。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到20世纪90年代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丧失政权,再到中国共产党顶住压力,在长期的执政条件下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经历了跌宕起伏,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旗帜,如何看待这面旗帜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要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是党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某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倒台的教训恰恰是要么指导思想僵化、停滞不前,要么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建立的国家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任务。如果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良性发展,无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会因为失去群众的支持而垮台。因此,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有机统一的过程。

第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因而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10]。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最大的政治优势就在于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以政策和行为体现出政党的先进性质,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得到社会的认同。然而,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某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内部在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等多个层面出现了问题,而又无法及时解决,最终丧失了其最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失去了执政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的先进性,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先决条件。上述经验教训,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确实有其独特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科学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以此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指南和效果检验的标准。同时,处理好把握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按科学规律办事,但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科学总是要求人们不断探索,按照规律性的认识去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并非僵化和教条地照搬和照抄,而是结合实际灵活把握,是敢于变革、善于创新地科学运用。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研究一般规律为基础,以认识特殊规律为重点,以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为核心,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精神和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参考,在按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同时,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指导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推进党的科学化建设。


[1]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8,Vol.11,p.428.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assachusetts:G&C.Merriam Company,1971.

[3] [英]艾伦·韦尔著:《政党与政党制度》,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4] Robert C.Brooks,Political Party and Electoral Problems,New York:Harper.& Brothers,1993,p.14.

[5] [英]艾伦·韦尔著:《政党与政党制度》,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6] 注:本书中所使用的“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概念,都是针对概念的特殊属性而言的。

[7] 《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4页。

[8]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9] 注:执政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执政党建设包含执政方式、执政理论、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执政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是涵盖党内建设和党外建设的整体概念。狭义的执政党建设仅指执政党内部的建设。论及执政党建设规律,一般指的是广义的概念。

[10]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