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全新升级图解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沉不住气,必然急功近利少志气

成功常成于坚忍,毁于浮躁。只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慢慢积累,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做事的时候不要一味贪多求快,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凡真正成大事者,都须戒骄戒躁,善于权衡大小,重长远,趋大利;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目光远大,自信心强。

名不可简成,誉不可巧立

墨子在《修身》篇中说:“名不可简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意思是成就事业要能忍受孤独、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汲取智慧的甘饴。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急于求成是许多人身上常见的败因,它就是造成人们做事目的与结果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论语·子路》中有一句话:“欲速则不达。”意思是说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邓亚萍小时候因为个子很矮,被省乒乓球队以“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为由退回,这让邓亚萍深受打击,但她没有认输,而是谨记爸爸的话:“先天不足后天补,只要有特长和扎实的基本功,何愁不会脱颖而出!”从此,她更加刻苦地训练。

当时,郑州市乒乓球队的条件十分艰苦,连一个固定的训练场地都没有。邓亚萍和她的队友们一开始在一间暂时不用的澡堂里练球,后来又转移到一个小学的礼堂,最后才搬到市体育场靶场二楼的训练房。夏天,训练房里的温度非常高,可队员们在里面一待就是一整天,挥汗如雨,连衣服都湿透了。冬天,室内十分寒冷,队员们的双手常常肿得像个面包,甚至开裂。

无论训练多么严格、条件多么艰苦,全队年纪最小、个头最矮的邓亚萍都咬牙坚持下来,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出色。训练房离邓亚萍的家不远,但她从不擅自回家,她那不服输的拼劲,让很多比她大的队员都自叹不如。正是在这里,邓亚萍练出了“快、怪、狠”的战术,那就是正手球快、反手球怪、攻球狠,这成了她以后最突出的打球风格。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88年,15岁的邓亚萍在国际、国内各项大赛上所向披靡,并夺得了第六届亚洲杯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依然保持着勤奋、刻苦的精神。

平时,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点,她给自己延长到11点45分;下午训练到6点,她练到6点45分或7点45分;封闭训练时晚上规定练到9点,她练到11点。一筐200多个训练用球,邓亚萍一天要打10多筐,练一组球的脚步移动,相当于跑一次400米,邓亚萍的一堂训练课,相当于跑一次1万米,这还没算上数千次的挥拍动作。有人做过统计,邓亚萍平均每天加练40分钟,一年就比别人多练40天。

教练曾经做过统计,她一天要打1万多个球。邓亚萍每天练球,都要带两套衣服、鞋袜,湿了一套再换一套。她经常因为训练错过吃饭的时间,有时食堂会为她专设“晚灶”,但更多时候她只能用方便面对付一下。

一次次的南征北战,邓亚萍捧回了一枚枚金牌,并又一次次地把目光投向更高的目标。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邓亚萍蝉联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的冠军。

1997年,邓亚萍从她所深爱着的国家乒乓球队退役了。这时,她已经将自己的名字刻遍了世界大赛的金杯,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虽然她的身高只有1.5米,但她却是乒乓坛的巨人。

一点一滴的积累,超人的付出,不服输的精神,使邓亚萍的球艺和战术不断升华,在身高上先天不足的她理所当然地站在了乒乓球运动的巅峰。

朱熹有一句十六字真言:“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这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脚踏实地,顺应客观规律去完成,即使短暂的突击得到了瞬间的效果,但终究是不牢固的,是经不起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的。

名不可简成,誉不可巧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摘取的桂冠等,都是他们在寂寞、单调中,沉得住气,扎扎实实做学问,在反反复复的冷静思索和数次实践中获得的成就。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急于求成是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结果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脚踏实地的表现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撬动不了地球。那么,就要脚踏实地。而脚踏实地的人,必将是:

1.忘掉过去、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的人

不管你有什么样的不良习惯,也不管你犯过什么样的错误,只要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面向未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终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2.理想远大、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人

脚踏实地不意味着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必须大胆地挑战传统思维,挑战已有的标准答案,挑战专家学者权威。

循序渐进才是做事的根本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是人的本性,做事情老是求快,就会追求了速度,却忘记了质量。浮躁的人就有这样的缺点,他们希望成功,也渴望成功,但在如何获得成功的心态上,却显得比常人更为急躁。

很多人虽然充满梦想,但他们不懂得如何为自己规划人生,不懂得梦想只有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往往会产生浮躁的情绪。在浮躁情绪的影响下,他们常常抱怨自己的“文韬武略”无从施展,抱怨没有善于识才的伯乐。

一个忙碌了半生的人,这样诉说自己的苦闷:“我这一两年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总觉得在我们那个破单位待着憋闷得慌。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心里慌啊!以前也做过几笔买卖,都是赔多赚少;我去买彩票,一心想成个暴发户,可结果花几千元连个声响都没听着,就没有影了。后来又跳了几家单位,不是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反正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啊!天天无头苍蝇一般,反正,我心里就是不踏实,闷得慌。”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做事缺少恒心,见异思迁,急功近利,成天无所事事。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他们对前途毫无信心,心神不宁。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

有一个人得了很重的病,给他看病的医生对他说:“你必须多吃人参,你的病才会好!”这个人听了医生的话,果然就去买了一只人参来吃,吃了一只就不吃了。

后来医生见到这个病人就问他:“你的病好了吗?”病人说:“你叫我吃人参,我吃了一只人参,就没有再吃了,可我的病怎么还没有好?”医生说:“你吃了第一只人参,怎么不接着吃呢?难道吃一只人参就指望把病治好吗?”

故事中的病人不明白治病需要循序渐进、坚持治疗,而是寄希望于吃一只人参就能恢复健康。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是因为不懂得坚持忍耐,只想着一蹴而就。这样的人,自然是无法触摸到成功的臂膀的。

许多浮躁的人都曾经有过梦想,却始终壮志未酬,最后只剩下遗憾和牢骚,他们把这归因于缺少机会。实际上,生活和工作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学校中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机会;每次考试都是生命中的一个机会;报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机会;每个客户都是一个机会;每次训诫都是一个机会;每笔生意都是一个机会。这些机会带来教养、带来勇敢,培养品德,制造朋友。

脚踏实地的耕耘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机会,抓住了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愿俯视手中工作,嫌其琐碎平凡的人,在焦虑的等待机会中,度过了并不愉快的一生。

不要舍近求远,机遇就在你身边

现实生活中,很多心浮气躁的人总喜欢放眼向远处望去,总认为远处的东西好,其实俯身向下看,最好的东西就在你的脚下。舍近求远就是忘记眼前,只看遥不可及的地方,反而会把眼前的机遇错过,白费工夫。

不要以为机会随时都在等着你,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冲奔而来时,我们兀自闭着眼睛,很少有人能够去主动追寻自己的机会,甚至在绊倒时,还不能见着它。

在森林中,一只饥肠辘辘的狮子正在觅食,它看到一只熟睡中的野兔,正想把兔子吃掉时,却又看到了一只鹿从旁边经过,狮子想,鹿肉要比兔肉实惠多了,便丢下兔子去追捕鹿。但无奈,狮子因为太过饥饿,体力不支,没有追上鹿。

等它放弃,回到原地找兔子的时候,兔子也不见了,狮子难过地说:“我真是活该,放着眼前的食物不吃,偏要去追鹿,结果这两样都没有得到。”

机会就摆在狮子的面前,它只要一张嘴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可是它偏偏放弃,而去追捕难以得到的猎物。这个世界上,不正是有很多像狮子这样的人吗?他们放弃眼前的事物,去追寻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终等他们醒悟,回过头来的时候,曾经摆放在眼前的东西,也早已经不见了。

小张是一名外企职员,他兢兢业业,工作十分努力,业绩提升得很快,部门经理十分欣赏他,打算提拔他为部门副经理。可是小张自己却有自己的打算,他觉得在这家公司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再待下去也没有多大意思了,便想着跳槽。

在有了跳槽这个念头后,小张对工作便没有以前上心了,隔三岔五请假去面试,工作还老出错。后来,经理看到他这样,便打消了提拔他的念头。

在得到了一家非常小的公司的应聘回复后,小张把辞职信放在了经理的面前。

经理看着小张,平静的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文件,小张打开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经理推荐小张当副经理的文件。此时的小张后悔不迭。

因为浮躁,小张总想去外面寻找发展机会,却忽视了眼前的机会,导致机会白白溜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像小张这样的人,四处寻找机会,然而眼前的机会却看不见。

因此,我们要沉住气,强化机遇意识,善待机遇、把握机遇,并学会创造机遇。

怎样准确抓住机遇

机遇是个不速之客,要抓住这位不速之客,需要下一番功夫,需要你开动智慧的头脑,争取得到它的青睐。

1.要有敏锐、创新的思维

渴盼机遇的人,不要妄想等到机遇露面时再发现它,而必须思维敏锐、眼光犀利、嗅觉灵敏,从众多的信息中闻出机遇的气味。

2.要有及时、果断的行动力

一旦看准了对自己有帮助的机会,就要全力以赴创造条件,紧抓不放,切忌过多顾虑、畏首畏尾、患得患失。

3.敢于冒险才有成功的机会

对未知的事物不要恐惧,勇敢地接受挑战,充满信心地迎接危险和困难,奋勇向前。

总之,不要以为机遇会自己来到门前,敲响你的门,而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

人生之路分阶段,到啥阶段唱啥歌

知名企业家李开复在自己的创业论坛中曾表示,成功很大程度是要顺应现实,要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李开复的这句话可谓是对时下很多年轻人最实在的忠告。

近年来,网络上充斥着“80后”的“普遍焦虑”:最年长的一批“80后”早已迈入而立之年,他们感叹自己前途渺茫,悲哀自己竟成了“房奴”“卡奴”等新一代被剥削阶层,自嘲是“最不幸的一代”。他们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由聚光灯下的绝对主角转变为荧幕前的观众——身处这个人生阶段,压力自然倍感沉重。因而,“80后”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其言论也恰好印证了“80后”的社会转型。

然而他们不应忘记,每一代人的人生轨迹上,都是存在不同阶段的。如今的“80后”,与他们的前辈乃至后辈一样,无论生于哪个时代,到了而立之年,都必须勇敢地扛起家庭与社会的重担,都必须走过这从懵懂到稳重、从依赖他人到自力更生的一段路。虽然世事变迁,眼下的具体矛盾与老一辈那个年代已有很大不同,但面对人生的方法是不会改变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歌词如此浅白,却也恰恰是最为实在的真理。

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有一天,上帝心血来潮,漫步在自己创造的大地上。看着田野中的麦子长势喜人,他深感欣慰。这时,一位农夫来到他的脚边,恳求道:“全能的主啊!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未间断过向您祈祷,年复一年,我从未停止过祈愿:我只希望风调雨顺,没有雨雪风雹,也没有干旱与蝗灾。可是无论我如何做祷告,却始终不能顺遂心意。您为何不理睬我的祈祷呢?”上帝温和地回答:“不错,的确是我创造了世界,但也是创造了风雨、旱涝,创造了蝗虫、鸟雀。我创造了包括你在内的万事万物,这并不是一个能事事如你所愿的世界。”

农夫听罢一言不发。突然,他匍匐到上帝的脚边,带着哭腔祈求道:“仁慈的主啊,我只祈求一年的时间,可以吗?只要一年,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烈日干旱,没有虫灾威胁……”上帝低头看着这个可怜人,摇了摇头,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

第二年,这位农夫看着自家麦穗越长越多,欣慰地感念上帝宅心仁厚,深察民情。然而到了收获的季节,他却发现,这些麦穗竟全是干瘪的空壳。农夫噙着眼泪望着天空:“主啊,仁慈的主,全能的主,这是怎么一回事,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您明明答应过我……”上帝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我的确答应过你,我也没有搞错什么。真正的原因是,不经历自然考验的麦子只会是孱弱无能的。风雨、烈日,都是必要的,甚至虫灾也是必要的;你只看到了风雨带给麦子的生长威胁,却没有看到它们唤醒了麦子内在灵魂的事实。”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面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情,是获得成功的根本。

1.少年时期重在学习

俗话说:“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在这大好时期,要竭尽全力、马不停蹄地积累知识。

2.青壮年时期重在事业

青壮年时期是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有责任、有担当,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有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要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拓展自己的事业。

3.晚年时期重在身心修养

步入老年,辛苦一生终于到了可以休息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就必须学习修身养性,保持心理平衡,保持年轻的心态,以保持身心健康。

上帝的话是意味深长的,因为人的灵魂亦如麦穗的内在灵魂,是需要感召的。诚然,不少人希望自己永远被保护在温室里,天天衣食无忧、有人打点一切,时时风调雨顺、称心如意,恰似农夫田地里的那些麦穗。可是现实不可能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在人生每一个重要阶段,唯有品尝生活的考验,人的精神才能得到磨砺,人才能逐步成熟,否则人将只能是空空如也的躯壳。

人们常常把人生划分为少年、成年与老年:少年时代是艺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创作自己的梦想;成人之年是工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建筑自己的事业;垂暮之年是历史,心怀万物,气定神闲,翻阅自己的过往。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人生都是有其发展轨道的,没有哪一个阶段可以回避,也没有哪一个阶段能够飞越。

所以,社会规律无法改变——正是在这一转型期当中,人们得以从少年发展成青年,从稚拙走向成熟。在此期间,人们的经验与人脉得到了有效积累,社会现实被更好地认识与把握,人们自身,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调整。

因此,无论是哪个年代的人,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它们,我们应当勇敢正视,我们应当积极体验,不能急功近利,而是应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阶段就要有什么追求:年轻的时候,要用自己那股单纯与执着的力量,努力学习、奋发进取、不断拼搏;到了成年,要以老练成熟的眼光看待一切,要着力开发自己潜在的发展空间、拓展自己的事业;到了老年,要懂得返璞归真,要注重个人修养,以一颗平和、安逸、祥和的心看待世间万物。

朋友们,不管你是转型期的“80后”中的一员,还是才华横溢的少年、历练丰富的中年人,请不要抱怨人生的低谷,也不要做一蹴而就的美梦,应换一种角度,静下心来,思考人生阶段的必要性,坦然接受当下的挑战,稳扎稳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当下的得失与成败。

太过急功近利只会劳而无功

成就事业要能忍受孤独、潜心静气。稳重是成大器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而浮躁则是走向失败的陷阱。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学习投机钻营的“成功哲学”,不扎扎实实努力,而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种态度势必会使工作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也必定会影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小威和孙博同时被一家汽车销售店聘为销售员,同为新人,两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小威每天都跟在销售前辈身后,留心记下别人的销售技巧,学习如何才能销售出更多的汽车,积极向顾客介绍各种车型,没有顾客的时候就坐在一边研究、默记不同车款的配置;而孙博则把心思放在了如何讨好领导上,掐算好时间,每当领导进门时,他都会装模作样地拿起刷子为车做清洁。

一年过去了,小威潜心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终于得到了回报,不仅在新人中销售业绩遥遥领先,在整个公司的业务中也名列前茅,得到了老板的特别关注,并在年底顺利地被提升为销售顾问。而孙博却因为没有把公关特长用在工作上,出不了业绩,甚至好几个月业绩不达标面临淘汰,部门领导也因此冷淡了他。孙博在公司的地位岌岌可危,不久便被迫离开了。

与其像孙博这样辛苦表演最后却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倒不如像小威那样,一开始就端正态度,沉住气,扎扎实实做事,这样在创造业绩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也得到了提升,今后要想谋求大的发展也就相对容易得多。

庄子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持重守静乃是抑制轻率躁动的根本。浮躁太甚,会扰乱我们的心境,蒙蔽我们的理智,所谓“言轻则招扰,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轻忽浮躁是为人之忌。要想成就一番功业,还是该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积累与突破,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稳,并且走得远。

低姿态的进取方式常常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老子认为,轻率就会丧失根基,浮躁妄动就会丧失主宰。

做人切忌浮躁、虚荣、好高骛远;而应沉下心来,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名利,踏实求进。我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都应该静下心来深入钻研,“见人所不能见,思人所不能思”,其结果也必然能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成长有规律,不可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庄稼的生长,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但是那个宋国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得不偿失,所有的辛苦都付之东流。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我们做的所有事情也有客观的规律或限制,做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违背客观规律的速成就是在绕远道,只有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并付出踏实的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想学剑法,于是,他就找到一位当时武术界最有名气的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给他,并叮嘱他要刻苦练习。一天,年轻人问老者:“我照这样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呢?”老者答:“三个月。”年轻人又问:“我晚上不睡觉来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来练剑,吃饭走路也想着练剑,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

如何克服急躁的情绪

急躁情绪常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审视客观条件而任意行事,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那么,如何克服过于急躁的毛病呢?

1.认识到其危害

只有充分认识到急躁的危害,才可能有自觉去克服它的动机与力量。

2.要养成冷静慎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要冷静地思考,慎重地决策,全面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耐心地处理。

3.适时进行自我暗示,以消除或淡化急躁心理

当急躁情绪出现时,就提醒自己“要冷静点,心急只会把事情弄糟”等,从而帮助自己恢复情绪,以避免急躁心理的干扰。

年轻人不禁愕然……

年轻人练剑如此,我们生活中要做的许多事情同样如此。成长有规律,欲速则不达,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还应顺其自然,才能够成功。

生活中,许多人比别人要勤奋得多,努力得多,却总是希望“一口吃个胖子”,急于求成,结果丧失了成功的机会。你越是急躁,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就越深,也越难摆脱痛苦。当你过于急躁而寻求突破的时候,往往会迷失方向,跌跌撞撞,最后一事无成。不仅在生活中是这样,物理学上这样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量变不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有质的变化。

在水平的桌面上放一个物体,水平拉力从小开始慢慢地增大,物体就会从静止变成滑动,从静摩擦力变成滑动摩擦力,经过最大静摩擦力的临界状态变成了滑动摩擦力。被斜面上绳拴着的小球,当斜面体发生加速度运动时,在一个方向上的加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就会逐步减少,经过压力为零的临界状态,就会离开斜面。由此可以得出,要发生质的飞跃,就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

我们要想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量的积累。我们想取得好的成绩,就要靠平时认真的学习与积累,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我们的人生经历也是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较多到知之甚多的一个积累过程。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如果不愿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努力,而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者急功近利、企求“侥幸”,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生活中有许多性格急躁的领导,做一件事情就恨不得马上做好。在公司里你时时可以听见他们怒气冲冲地咆哮:“效率!效率!”你时时可以看到他们跟在下属的后面,恨不得用鞭子赶着下属干活。现代社会崇尚效率,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效率,但是过分追求效率,就变成了急躁,就变成了冒进。要想成功,仅有热情与吃苦耐劳是不够的,还需要缜密的思索,全面的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才能一步一步实施,直至成功。否则的话,跟那个拔苗助长的农夫又有什么区别呢?

急于求成只会一事无成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做地方长官,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就是讲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出成果,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大局。“欲速则不达”便是其中的核心与关键,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柏杨先生也曾说:“躁进之士跟野心家不同,野心家有时候还可以克制自己,躁进之士则身不由己地到处寻觅可以撞门的别人的人头,更为劳苦、危险。”

一味地求急图快,结果只能是越急事情越办不好,这和人们常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同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越是着急,就越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有一个小朋友,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玩耍时看见一只蛹,便带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小朋友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随手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没想到,蝴蝶挣脱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变得很臃肿,根本飞不起来,最终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与艰辛,但只有付出这种辛劳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对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人来说,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欲速”。然而“欲速则不达”,我们放眼看看这个社会,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最终许多人却是背道而驰。造成这种速成心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们过于追求眼前利益,二是享受生活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有谁能想到显微镜的发明者竟是荷兰西部一个小镇上的门卫,他叫万·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当上门卫后,为了让时光不会因在这个无所事事的岗位上浪费掉,选择了学习用水晶石磨放大镜片,磨一副镜片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为了提高镜片的放大倍数,他一面不间断地磨着,一面总结经验。尽管人们不愿干这种单调重复的劳动,但他并不厌倦,几十年如一日。直到第六十年时,他终于磨出了能放大三百倍的显微镜片,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细菌。于是他成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受到了英国皇家的奖励。

难以想象,六十年的岁月,一种单调的重复劳动,这需要多么大的韧性。与列文虎克相反,现代人患上了浮躁的心理疾病,它使人失去了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使人漫无目的地努力,最终的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宋朝著名的朱熹也曾犯过同样的错,直到中年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的良方,之后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用“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这十六字箴言对“欲速则不达”做了最精彩的诠释。

罗马非一日建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求效率原本没有错,然而,一旦陷入躁进的旋涡之中,失败便已注定了。时时擦拭心灵深处的浮躁,时时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及时地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去除那些躁进的因子,人生才会拥有更大的幸福。

速度有时未必是最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步调被调整得很快。走路要快,吃饭要快,说话要快……我们从不满足于现有的速度与效率,不断地寻找加速的新方法,并且从这种高度紧张中获得极大的快感。

随着人们对快的追求,工作中是否忙碌、充实便成了考量个人工作效率的主要依据,自然也就形成了快节奏等于高效率的理念。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吗?我们先来看一下阿尔伯特的一段亲身经历。

阿尔伯特是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及作家,每天都要乘飞机或者火车到世界各地去采访、演讲。有一次,他应邀到日本演讲,搭乘大阪往东京的新干线,在快到横滨时,由于铁路出现故障,被迫停驶。车长在车内广播:“各位旅客,对不起,由于铁路临时出现了故障,要暂停20分钟左右,请各位旅客稍候,谢谢!”阿尔伯特是个急性子,刚开始有一些烦躁不安,火车停驶20分钟,对于一个注重效率,时间又十分宝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但是20分钟过去,并且快30分钟了,火车一点儿也没有要发动的迹象。正当他越来越焦躁不安时,车内又再度广播:“很抱歉,请再稍候一会儿。”此时,他心想,焦躁也无济于事,不如找些别的事做。

阿尔伯特在看完手边的报纸杂志和书后,就去拿备置的《时事周刊》开始阅读。车内的乘客,大概有很多是忙人,他们焦躁地到处走动,向车长询问一些事情。阿尔伯特回忆这次特别的经历时说:“火车由原先预定的延迟时间2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最后停了三个小时,因此抵达东京时,我几乎看完了那本报道前总统卡特的《时事周刊》。假如火车依照时间准时到达东京,或许我就无法获得有关前总统卡特的详细知识。我是一个没有‘游戏’和‘从容’心态的人,这三个小时,除了焦躁不安,不断抽烟外,就没有什么事好做了。”

阿尔伯特是现代社会效率的佼佼者,这一点从他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忙碌的身影就可以看得出来,然而自从他有了这次火车上的经历之后,他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及时地从社会以及身边的人营造的追求效率的氛围中走出来,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不要时刻都让效率之弦绷得太紧,否则就容易为自己带来过多的压力和挫败感。这样,工作就成了摆脱不掉的包袱,同时也毫无效率可言。

现代人一味强调高效,却忘记了该如何等待,从周一到周日时刻忙碌着。而这些追求所谓的快感的忙碌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制造慌乱,因为这种要求自己越快越好的压力使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大多数人认为问题出在时间的紧迫上,但事实上,是速度控制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放慢脚步后应该怎么办

放慢脚步,其实是一个养精蓄锐的过程。但是,放慢脚步后该怎么办呢?

1.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沉淀一下所汲取的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清理一下大脑的“内存”。

2.看看你的周围

与大家横向比较一下,找一下优势与不足,调整步伐,继续前进。

3.向前眺望

看看有没有偏离最初的梦想,或者看看那梦想是否遥不可及,抑或重新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为之扬帆起航。

一旦染上了这种“速度病”,我们就会迷失在毫无间隙的忙碌之中,失去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理智。为了准时完成任务总是疲于奔命,最终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错误百出,这时就会后悔:“要是我当时多花点时间就好了。”

一位西方评论家说:“效率被视为这个时代对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贡献。效率被视为一种永远追求不完的力量,人们不可能达到的极致。”但是整天忙碌并不一定有效率,效果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成正比。强迫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只会损耗自己的体力和创造力。如果你对所有日常运作的事务都过度投入,很可能会迷失方向,为了真正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尝试放慢脚步。

要有耐力才能有发展

当人们感慨幸运与成功为什么常常光顾他人,而从自己身边绕路走开的时候,却很少思考:那些成功的人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执着的愿望,只是一不小心把它丢失在了时间的蹉跎里,让天下间最容易的事变成了最难的事。然而,天下事最难的不过十分之一,能做成的有十分之九。想成就大事业的人,只有用恒心来成就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排除一切干扰的耐性,作为涵养恒心的要素,去实现人生的目标。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寂寂无声,却恒心不变,只是默默地努力着,坚持到底,从不轻言放弃。耐性与恒心是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耐性、恒心与追求结合之后,便形成了百折不挠的巨大力量。事业如此,德业亦如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而坚毅的过程。

古代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能百步穿杨。有一个人很羡慕养由基的射术,决心要拜养由基为师。经几次三番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

收他为徒后,养由基交给他一根绣花针,要他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集中注意力看针眼。看了两三天,这个人有点疑惑,问养由基:“我是来学射箭的,什么时候教我学射术呀?”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没几天的工夫,这个人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术的,看针眼能看出什么来呢?他不会是敷衍我吧?

养由基教他练臂力的办法,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块石头,伸直手臂。这样做很苦,那个人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于是他很不服气,不愿再练。养由基见此,就由他去了。

后来,这个人又跟别的老师学艺,最终也没有学到一门技术。

如果这个人多一点耐心和毅力,愿意从基础一点一点学起,他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需忍耐,步步为营。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只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可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

一位青年问著名的小提琴家格拉迪尼:“你用了多长时间学琴?”格拉迪尼回答:“20年,每天12小时。”也有人问基督教长老会著名牧师利曼·比彻为那篇关于“神的政府”的著名布道词,准备了多长时间,牧师回答:“大约40年。”

莎士比亚说过:“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我们与大千世界相比,或许微不足道,不为人知。但是我们能够耐心地增长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当我们成熟的那一刻,将会有惊人的成就。

恒心可以成就伟业

要想实现梦想必须要行动,而行动必须要有恒心。只有既有行动又有恒心的人,才能成就伟业,才能完成目标。

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如果有100个人的事业获得巨大的成功,那么,至少有100条走向成功的不同道路。然而,请想象这样一个人,死神在他事业的路上如影随形,他却矢志不移地走向了成功。他就是家喻户晓的诺贝尔奖金的奠基人——弗莱德·诺贝尔。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冲上天空,一股股火焰直往上蹿。当惊恐的人们赶到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只剩下残垣断壁,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分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

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弗莱德·诺贝尔。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实验工厂化为了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其中四人是他的亲密助手,而另一个是他在大学读书的小弟弟。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迈的父亲因大受刺激而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事情发生后,警察局立即封锁了爆炸现场,并严禁诺贝尔重建自己的工厂。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地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但是,困境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装什么货物,而是装满了各种设备,一个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毋庸置疑,他就是在爆炸中死里逃生、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

如何锻炼自己的毅力与恒心

毅力和恒心是成功必备的心理因素,其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坚定的信心

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就会为之努力奋斗,不顾暂时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他会积极地克服困难,战胜失败。

2.明确的目标

目标明确,人们的行动才会有方向,目标才会产生强大而稳定的吸引力。

3.积极行动

多走一步,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产生一分毅力。因此,行动,是最佳的选择。

无畏的勇气往往令死神也望而却步。在令人心惊胆战的实验里,诺贝尔依然持之以恒地行动,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他终于发明了雷管。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随着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等都需要炸药。于是,人们又开始亲近诺贝尔了。他把实验室从船上搬迁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温尔维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一时间,诺贝尔的炸药成了抢手货,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诺贝尔的成功,好像总是与灾难相伴。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搬运硝化甘油时发生碰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整个轮船葬身大海……

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消息,再次使人们对诺贝尔望而生畏,甚至把他当成瘟神和灾星。随着消息的广泛传播,他被全世界的人所诅咒。

诺贝尔又一次被人们抛弃了,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灾难给了他一个人。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反顾,永不退缩。在奋斗的路上,他已经习惯了与死神朝夕相伴。

大无畏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恒心最终激发了他心中的斗志,他最终征服了炸药,吓退了死神。诺贝尔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创立的诺贝尔奖,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一项崇高的荣誉。

诺贝尔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恒心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恒心与追求结合之后,便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从诺贝尔的成功可以看出,干事业要经得起挫折,要有恒心和毅力,绝不能半途而废。做一件事坚持到底最重要,否则,就会在竞争中一事无成。社会竞争是持久力的竞争,有恒心和毅力的成功者往往成为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