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滨漫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穷宝山

穷宝山,指的是宝山老县城。

宝山老县城扼据吴淞口,东北两面临江,只有西南通向外面的世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吴淞总兵李成栋第一次到这里就感叹:“此地是死地!”军人取的是军事角度,但宝山经济发展缓慢,闭塞无疑是重要原因,加上其紧靠长江近海的南岸,兵灾、潮灾、风灾来临总是首当其冲,所以虽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却穷得远近闻名。

宝山老县城原来是明朝洪武年间设立的吴淞千户所城(俗称吴淞所城),建有城垣,是一个军事基地,明万历年间曾驻军4000余人。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有两只老虎流窜而至,“有虎为害,凡伤六十五人。事闻,诏下襄城伯李隆,遣吴淞所千户王庆、县丞张鉴捕杀之。”盘踞宝山的老虎惊动了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诏捕杀,当地军事、行政机构联手行动,王庆、张鉴率10名勇士前往寻虎。虎被擒杀后,聚观者甚众。事后,县丞张鉴根据亲身经历,写了73行的长诗《宝山杀虎行》。“长江口民俗文化”信息网

孔庙大成殿

原吴淞千户所城墙周围仅3里,范围极小,四面城墙,墙外有护城河,城内只有贯通东西及南北的两条街。从前的宝山人这样形容县城之小:“一个铜板可以从城中心的鼓楼滚到城门口”或“一个铜板可以从东门滚到西门”。不过据记载,城虽袖珍,城内设施却颇具规模。明代设有千户所署、所学、三司署、总镇府、察院行台、镇海楼(鼓楼)、演武场、军储仓、军器局等。清雍正二年(1724年),宝山建县,成为县城,设有县署、监狱、主簿署、典史署、社稷坛、先农坛等。后来又陆续建孔庙、魁星楼(钟楼)、化成祠,报功祠等。这些建筑都已毁于战争或自然灾害,只剩下临江公园(前身共青公园,现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内的明古城墙遗址、清孔庙大成殿和清水关桥几处遗迹,水关桥保存完好,大成殿修缮一新,成为有历史可以讲述的旅游景点。

临江公园大门

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首领之一周立春率义军攻克宝山城。辛亥革命时,宝山是上海地区最先响应革命、宣告独立的县城之一。“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姚子青营在宝山城坚守七昼夜,奋勇杀敌,最后全部壮烈殉国。宝山又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革命火种不灭,地下斗争不断。

宝山古城墙遗址

姚子青营纪念碑

1949年前,居民们大多住着屋檐齐肩的低矮平房。城里只有几条小街,其中最长的一条叫石皮街,人们把“石”字和“皮”字合在一起,称其为“破街”。当时,城里最高建筑还是两层楼房,有宝山小学和宝山中学两所学校、数家小商店,仅有一座开大会、放电影的大礼堂。1956年,在清代宝山庙古址上新建共青公园。南门和西门外还是大片农田。从县城西南面到同济路造了一条大马路,路北的宝山中心医院是唯一的“宏伟建筑”。宝山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单调,外出交通极不便利,往市区只有从吴淞到闸北老北站的小火车,后来多了一辆可达闸北鸿兴路的公共汽车。所以,难得去市区的宝山人习惯把去市区叫“到上海去”。

石皮街

据居民沈伟国回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在城墙上奔跑游戏,在护城河里游泳捉鱼,四周还有猪獾、夜猫、黄鼠狼出没。“文革”中,城门被接连拆除,1976年10月拆到南城门时,忽降大雨,南城门才幸免于难。《上海名镇志》现保留的城砖上,铭文有“宝山”“松江”字样。南城门东西两端,原砌砖石早已荡然无存,仅各有一段高高隆起的泥带。

这里的巨变,始于改革开放。1978年起,宝山老县城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宝钢的生活区,得以迎来大规模的建设,居民骤增,形成新型城区。昔日的宝山老县城,即今天的友谊路街道,成了全区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