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静心:音乐正念帮你摆脱心理困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与静心相识

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见或相识,可能是因为过往的努力探寻,也可能是一次机缘巧合。但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告诉我们:每一次和新朋友或新机会的相识,都极有可能是一个改变的开始。所以,相识总是让人兴奋。当你打开这本书,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是和音乐正念静心练习相识的时刻,接下来我将帮助你理解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又会给你带来什么。

这本书的名字叫作《五音静心》,后两个字“静心”从字面上看,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不容易产生歧义,就是“让心安静下来”,不过我们在这本书里谈论的静心,是远远超越字面意义的。静心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超过5000年。中国古代已有很多人提出“习静”的概念,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诗中就曾写到“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显然,静心的状态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静心在英文里被翻译成“meditation”,如果你查词典,就会发现很奇怪,这个词再翻译回简体中文,是“冥想”。但如果你查阅繁体中文词典,就会发现它被解释为“静心”,至少从字面上讲,“静心”的形容是更贴切的。因为我们并不是要努力地去“想”什么,而更多的是观察、体会,目的是让内心平静下来,秩序井然。

meditation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本就是一个从东方而来的概念,最早是泛指各种宗教的修行,近年来才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有了各种分支和门类。至于“冥想”这个词,在中文里更多的是在宗教和瑜伽练习中使用,在本书中,因为我们表达的所有内容不涉及任何宗教,所以把“meditation”翻译成“静心”来表达我们的概念,以更准确地描述内在的变化提升。

我们在本书中所提到的“静心”练习,是不同于你能看到的市面上的大部分身心灵类课程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执行方式不同。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你将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静心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一个可被执行的精神领域练习方法,如果追溯历史,学术上公认的是缘起于东方,在古老东方的一些宗教门派的理论和史料记载中,都有对于精神层面向内整理的学术著作。而静心真正开始走向世界,成为非宗教门派的一种心灵提升方法,还是要感谢著名的印度哲学家辨喜大师(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

辨喜大师于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做了一场著名的静心理论演讲,让西方人开始了解静心等概念,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的娱乐明星。当时很多名人都成了他的弟子,开始欣喜地发现生命的另一个领域。当年洛克菲勒家族的当家人之一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hfeller),就是经过辨喜大师点化,懂得了“拥有财富的意义是帮助他人”的观念,从而在若干年后,成立了闻名世界的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辨喜大师及其学说在各路名人的推崇之下,在西方的正面影响力从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静心理念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先后两次前往印度探寻音乐和文化。1968年,他们来到喜马拉雅山脉脚下的小镇瑞诗凯诗,开启了真正的静心之旅。这段时间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创作的黄金时期,他们创作了将近50首歌曲,让印度音乐元素自然舒展地流淌在像《挪威森林》(Norwegian Wood)这样的作品中。

从某些意义上来讲,这段旅程以及这些音乐被认为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使得静心成了一种社会所接纳和了解的概念,以至于后来现代英文中引入了像曼陀罗(Mantra)、导师(Guruji)和修行所(Ashram)这样的词汇,启发了几代西方人对于东方静心文化的兴趣。如今,静心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与这段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然也是因为甲壳虫乐队的开创性工作,西方音乐和静心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音乐家通过直面内心、探寻心灵,让自己的音乐充满感情,超越了风格和歌词内容,能够直入听者的内心。比如史蒂夫·旺德(Stevie Wonder)和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等国际级音乐人,都创作过以静心为主题的作品,也都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世界上许多音乐家或艺术家都曾研习过静心,对于他们的创作来说,静心是对潜能的开发,通过长时间的练习,让艺术创作跳出在学习艺术过程中被植入的条例规章,从而回归听觉艺术的本真。当然音乐和艺术的话题,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讲述。这里你只需要理解,静心在西方世界中的早期传播,一直是和音乐密不可分的。所以时至今日,音乐正念静心作为当代静心练习的一种,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受众,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探访甲壳虫乐队在印度瑞诗凯诗的静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