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休闲农业与休闲经济

第一节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以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生活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高级阶段——租赁。而我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发展前景较好,发展速度也较快,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休闲农业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里人休闲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我国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但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致富,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

(一)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橘园、蔬菜园、稻田、药圃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着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国外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即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就是利用各类果树作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他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已开始出现农业旅游。然而,这时“休闲农业”并未被正式提出,只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到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单纯对农田景观的欣赏,代之相继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休闲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休闲等功能扩展。1982年,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让他们管理和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为2hm2,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让市民从事家庭农艺、种菜、养花、种树等,以达到参与生产、体验农事等的乐趣,满足回归自然、康体休闲的需求。

(二)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休闲农业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由于其高效性,发展十分迅速。休闲农业的兴起,为旅游业、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休闲农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在我国园林发展初始阶段的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其意是说:“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旅游农业资源极其丰富。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四季分明,农作物多种多样。我国生物资源丰富,野生生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达3万多种,脊椎动物近2000种,栽培作物约有600种。把这些作物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使之转化为旅游资源,并针对我国各地不同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设计出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农业观光园。我国不仅有高山、丘陵、盆地、平原等类型齐全的地貌,十分有利于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而且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水乡、平原、草原、高原、高山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为开发旅游农业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为农业经济再上新台阶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招商引资。随后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开办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旅游主题是“华夏城乡游”,其中“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旅游的重要内容。之后,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可谓是轰轰烈烈、红红火火。

二、休闲农业的分类

由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类型与模式就表现出多样性。由于休闲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更为多样。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名称。

(一)按功能划分

1.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主要是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休闲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日本有一葡萄园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目前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都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迷你型(袖珍型)的0.3公顷的水稻公园,又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

3.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技术、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知识传授等,游客不但能获得美的享受,更能获得知识的增长。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在适当位置建设有狩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5.民俗观光村

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风情,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二)按开发模式划分

1.传统型休闲农业

传统型休闲农业以都市人所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来吸引游客参观、参与、品尝、购买。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但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尝,还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在日本,目前很时兴务农旅游,从而促使日本的一些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2.都市科技型休闲农业

都市科技型休闲农业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例如新加坡,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置了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生产过程演示,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得到知识的教育和乐趣,有时还能大饱口福。

3.度假型休闲农业

度假型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以吸引游客去度假,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如澳大利亚人常在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家人,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身心,孩子则可以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到的牧场生活。

(三)按发展趋势划分

1.农业娱乐型

农业娱乐型仍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主要通过家作物在开花、收获季节吸引游客来观光、采摘、品尝、垂钓、野餐等发展起来的。如郑州郊区的樱桃沟,通过成片发展樱桃种植,在收获季节吸引游客前去采摘、品尝。这种类型非常简单,也不需大量的投资,它主要满足了城市工薪阶层周末散心和休闲的需求。因此,目前只有在城市近郊,才有游客的到来。

2.农场化型

农场化型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规划、设计和调整农业布局,向旅游业延伸而发展起来的。如湖南的君山农场,把有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结合起来,通过作物栽培成片化、植树造林风景化、规模养殖庄园化、果蔬基地园林化、农村住户别墅化设计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类型有一定的规模,主要满足人们观光、休闲、散心需求,但必须有良好的规划设计和包装宣传才能吸引游客的到来。

3.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是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品种而发展起来的。如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无锡的大浮休闲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等。这种类型既是现代农业科技的缩影,也是人们参观、学习、教育的基地。由于设施先进、品种优良,初期投入往往较高,但由于有良好的农业收益作保障,所以这种类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4.农家乐型

农家乐型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经专门的包装设计发展起来的。如杭州市富阳区的农家乐旅游,游客不仅可以乘竹筏遨游美丽的富春江,坐牛车环绕岛屿悠然地观看田园风光,还可以进农家学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造土纸、编织草鞋、缫制丝绵等技术,同时还有斗鸡、斗山羊等有趣的表演。这种带有中国江南农村浓郁特色的风土人情,既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结,还带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受国内外游客欢迎。但这种类型没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单靠人文景观设计是无法长期发展下去的。

(四)按投资主体划分

1.以分散农户为主

以分散农户为主模式主要是城市近郊的农户,利用自己种植的果园、菜园、花圃和小型养殖场,通过自主开发、分散经营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采摘、品尝、垂钓等。这种模式开发的休闲农业大多规模小、季节性明显、服务功能单一,吸引的游客也往往是小批量、近距离、短时间的。

2.以政府为主导

以政府为主导模式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依托特定的农业项目(如农场、林场、无公害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特种禽畜与渔业养殖场等),按照农业产业化、旅游化的发展要求经扶持发展起来的。该模式既有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经营的休闲农业带,如江苏盐城市利用城郊卫星城镇,通过推出“一镇一品”的特色农业而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带;也有经政府规划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起来的农业示范园区;还有政府租赁农民的土地通过承包经营而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项目,如广州番禺区化龙镇政府开发的农业大观园。这种模式因由政府扶持,大多成功率较高,但最忌政府为了工作政绩,不经认真调研、科学论证而盲目开发。

3.以企业集团为主体

以企业集团为主体模式主要是一些企业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利为目的,通过自主投资、自主开发、自主经营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项目,如占地200公顷,总投资1亿元的苏州“农林大世界”,就是由新加坡维信集团、沈阳华新国际实业有限公司和苏州市吴中区浦庄农工商总公司合资组建的休闲农业项目。这种模式开发的休闲农业大多经过科学的论证、有一定的规模和科技含量,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科学的运营和管理,因此容易成功。

三、休闲农业的功能分区和特点

(一)休闲农业的功能分区

休闲农业区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游览区。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空间区划,可划分为四个分区。

1.观赏区

观赏区由观赏型农田带、瓜果园、花卉苗圃、珍稀动植物饲养场构成,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如珠海的蝴蝶公园、随州的银杏公园、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川的五彩田园等。

2.示范区

示范区由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构成,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使游客增长教益。如东莞年丰山庄的桑基鱼塘、苏州“农林大世界”、日本高效精细农业和以色列节水农业系列等。

3.休闲体验区

休闲体验区由当地乡村民居、乡村活动场所构成,营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农村生活。如井冈山的农民客栈、公社食堂等。

4.产品区

产品区由可采摘的直销果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构成,让游客通过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过程,并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如东莞的动手果园和木兰川“吱吱”土布坊。

(二)休闲农业的特点

1.投入少,效益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效益,还减少了运输和销售的环节和费用,不会给地方或企业增加负担和投资风险。而且一经开放营运,即可边生产边收益,具有显著的效益回报。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不同,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和区域性特色。

2.综合效益显著

传统农业在经营上一般是单一模式,即只生产或提供粮食和原料,生产与经营相脱节。休闲农业改变了单一粗放经营模式,创造性地向综合经营模式和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集农作物种植和管理、生产与经营于一身,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美化了环境,同时还取得了生态效应,获得了综合效益,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如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的农业旅游区,其规划、设计的主题是再现炎帝神农“创耕耘、植五谷、驯畜禽、尝百草、创编织、兴贸易”的历史功绩,架起一条长达10km的生态农业走廊——葡萄长廊,寓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赏、娱乐、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其综合经营的特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3.产出大,附加值高

休闲农业采取一种综合经营模式,可以产生多种效益,因而它要比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益大得多。如自助式农场,不仅能观赏,而且能品尝,同时还能出售,使传统的农业生产获得较高的附加值。因此,可以认为,休闲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综合集约型的新经济形式。

4.潜在客源市场广阔

休闲农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据农业部2014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有8.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万家,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其中以城市人口为主,年营业收入达到2160亿元,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

5.生活的自然性

休闲农业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风俗来吸引旅游者。这种朴素的民风民情很适宜都市人。农业观光,能使人充分地感悟到一种回归自然的轻松和惬意,这也正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6.多功能性与相互关联性

休闲农业集科研、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度假等于一体,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农业园区内,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农业,还可参与其中,进行劳动操作,体验农民生活。它不仅拓宽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亮点,还为旅游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休闲农业还将城市和乡村的相互排斥、对立关系转化为互补、融合的关系,使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异,使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大动力。休闲农业涉及农业、生物工程、电子技术、旅游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多学科和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如此,它还指向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因此,它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各专业的携手合作,还需要与科研院所、信息机构、企业集团等共同形成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7.区域差异性与经济互补性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等区域差异很大,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也很大,而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这就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开发要根据农业区域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者在经济效益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在某种不确定因素条件下,农业常会减产减收而减效,此时可以通过农业观光旅游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而在旅游淡季,农业生产收入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

四、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与优势

(一)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提高农业效率,形成农业和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提升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随着上海、北京、江苏、云南等地的一批集生产示范、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产品配销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庄”而不断走红。有关专家指出,休闲农业的兴起,将为21世纪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无数实践表明,休闲农业项目往往以不菲的业绩回报投资者。产业经济学家乐观预言,休闲农业的流金淌银将使其提升到户外休闲市场“大哥大”的位置。可见,休闲农业的合理设计,可增加区域旅游资源,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旅游农业与其他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农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休闲农业区的度假村、饭店、餐饮、商店、游乐设施等,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厨师、售货员、保安人员、后勤人员、维修人员等。无论固定工或旺季的季节工,都可优先在区内农民中招聘,降低经营成本。旅游农业投入不大,就业成本低。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与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乘数效应估算,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将产生另外三个关联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者的落后观念

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可以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在生产劳动中也可以把自己关于农业生产的思考进行实践和探索。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使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商品及市场意识。通过对休闲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走向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4.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水平

休闲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农业和内容的一个方面,其产品除一般有形的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林、牧、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

休闲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了“三生”农业,即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促进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的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休闲农业走向“三生”农业是其必然趋势。

5.有利于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

以往人们只是注意农业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农业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也忽视了农业在社区生活环境、人文生活方面调节身心、教化人民、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休闲农业具备游憩、休闲、教化、医疗、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代表了人类对3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的一种反思和觉醒,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

6.具有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

观光庄园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在选育良种、栽培、管理及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事实证明,凡实施产业化的地方,任何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

农业庄园经济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在现代农业中,技术变革已成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庄园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超越常规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深圳经济特区光明华侨农庄既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农场,又是一个著名的农业观光农庄,是上述技术创新的一个典型。几十年来,该农庄建起了以鲜活畜禽、食品饮料、林果花卉、生物制品等高技术产品为支柱的集约经营体系,目前,拥有亚洲最大的乳鸽场、全国最大的鲜奶制品出口基地、全国最早引进现代化养猪生产线的万头猪场及广东省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观光庄园技术创新示范功能还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庄园引进或创造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会引起区域性模仿浪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农业新技术产品,建立新技术示范区,是其示范功能的基本内容。农庄还可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

(二)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1.丰富的农业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适宜多种作物的种植和从事多种方式的生产活动。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农业生态景观区,即东部湿润农耕森林区,西北草原、沙漠戈壁、雪山绿洲农业区,西南高山峡谷垂直农业区,青藏高原高寒农业区。我国生物资源丰富,野生生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达3万多种,脊椎动物近2000种,栽培作物约有600种。把这些作物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使之转化为旅游资源,并针对我国各地不同的景观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设计出形式和内容多样的休闲农业,那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一定非常诱人。

2.深厚的区域文化资源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孕育了我国农业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由于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各个农业生产地区有不同的农业产业文化和时代特征。在我国,东部的渔猎、西部的放牧、南部的热带风光、北部的冰天雪地,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50多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都能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极深厚的地区,对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境外游客具有巨大的潜在旅游吸引力。

3.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

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除了资源的优势外,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比拟的巨大市场优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水平和旅游形式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变。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日益转变为以休闲、参与和康体等为主的旅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现代休闲的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和人数都在以较大幅度增加,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旅游费用均有明显的提高,出游率逐年快速上升。受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度假时间的影响,国内旅游目前最突出的特点是:短程旅游需求急剧升温。

然而,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旅游愿望和现实的反差较大。根据吴必虎等人对上海市民近距离游憩的旅游行为和期望行为的调查显示,旅游愿望占期望行为的比率高达35%,而在现实生活中此比率不到5%,两者的差距明显。当然,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城市近距离旅游景点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而休闲农业的发展恰好弥补和适应了这种需求。特别是在我国城市人口已逾7亿的今天,以及我国大中城市大多经济较发达,因此休闲农业的国内旅游市场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五、我国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一)面临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足,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和功能并未多加思考,往往忽视了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旅游业和农业的决策者们,对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和信心往往不足,从而导致休闲农业投资的严重不足。加上农业部门与旅游部门也往往缺少必要的沟通,休闲农业资源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规模狭小,产品项目单一

国外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半径为29.5km,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我国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多规模狭小,产品项目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如有的观光果园、垂钓园除供游人观光、采摘和垂钓之外,大多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从而使游客在园区逗留时间短,导致休闲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的景区,产品项目安排不合理,导致休闲农业受农事季节的影响突出,花期、采摘期一过就无景可观。

3.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我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往往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度假型民宿农庄、民俗观光村等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捞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导致旅游形象难以确定。更有的农业园区由于决策偏差、投资不到位等,设计的项目既达不到高科技带来的先进、科学、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又破坏了田园应有的恬静、质朴和悠然自得的风光,造成了雅不雅、俗不俗的尴尬局面。

4.人工化倾向严重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多数经营者对其内涵和本质属性认识不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农业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化痕迹明显,结果既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失去了休闲农业的“自然”属性,又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5.人员素质低下,宣传促销不力

目前,我国许多休闲农业旅游地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营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服务素质较差,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系统的营销知识,致使营销乏力,缺乏系统性。更没能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网络营销”这些新的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整合营销传播。

6.季节性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较大。农业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变化(例如牧草的冬枯夏荣,果实的春华秋实)会引起旅游的吸引力的季节性差异。如观光果园在夏秋挂果期间游客就会明显较多,而冬季则非常冷清。

7.管理体制不健全,建设水平低,缺乏精品工程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定限制。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实际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体制,现在的管理基本上还是依赖于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或执法手段不严,农业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的休闲农业项目还多是乡村集体或农民个体出资建设的,因而普遍存在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整体建设水平仍然比较低,旅游环境仍然还比较差,卫生条件还达不到应有的标准,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有的农业休闲项目还存在“蒙客”、“宰客”以及“脏、乱、差”现象,导致游客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第二次,重游率低,甚至出现游客投诉现象,从而给景区甚至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使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生命力不强,最终在投入与效益的差距中难以生存。

(二)应对的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加强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特色优势,从市场需求入手,把休闲农业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相结合,把工业化、市场化和生态、绿色、高效理念融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注重挖掘亮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强化扶持,正确引导

积极依托政府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平台,进行重点项目立项补助,并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吸引外资和工商资本的投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引进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引进先进的休闲观光理念,加强自主创新,探索形成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农业结构多元化,从农业产业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出发,加快畜牧业、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和协调,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探索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强化前期论证,规范经营行为,形成发展合力。

4.广泛宣传,打造品牌

休闲农业是一项新兴农业产业,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各级政府和行业企业要不断总结和挖掘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并坚持点、面的结合,以典型示范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调动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大力引进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名、特、优、新、奇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高效种养模式、高新农业科技以及先进农业设施,提高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内涵。

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加上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应根据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性特点,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特点和交通运输条件,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从“土”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下功夫,突出农业旅游的鲜明特色。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原味,充分体现和发挥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才是发展的根本。

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有悠久的农业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中国地大物博,生物资源异常丰富,这些都是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广阔的客源市场和旅游需求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因。观光农园不但会成为地方农民的文化中心,城市居民的休闲地,而且也将会吸引大量的海外游客,因为中国的农耕文化对欧洲等地的国际游客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劳动技艺对于外国人甚至外乡人来说都很陌生,各种农业景观也别具一格。中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种民俗和民间文化绚烂多彩,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让游客体验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6.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对休闲农业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目前,政府正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并在21世纪已经连续出台了13个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但对休闲农业的投入仍然比较少,还满足不了发展休闲农业的需求。因此,应积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吸引各界的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和旅游业的联系,携手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另外,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绝对不是搞个温室、大棚,或者简单建个围墙、挂个牌子就可以发展的。简单的农舍可以解一时之急,但也会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造成游客的重游率低。一定要注意旅游大环境的营造,给游客提供洁净的住宿环境、卫生的饮食条件、优美的休闲环境等,才能留住游客,形成良好的口碑;才能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吸引更多的游客。

我国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资源,如南方的水乡农业景观,北方平原的旱作农业景观,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郊区的景观农业,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农业和草原牧业景观等。同时,还有反映我国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尝、文化娱乐等。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在这种条件下,应把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把休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新领域,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将休闲农业作为重点来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规划、综合开发各种农业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休闲农业将会在我国大地上进一步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成为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