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余杭区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基础不够坚实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余杭区信息经济在全省范围内发展的综合得分较高,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余杭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比较明显。根据省经信委、省统计局的测评结果,余杭区信息经济的基础设施得分只有143.9,在杭州各县(市、区)中排名第6,连中等水平都未达到(见图4)。基础设施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承载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不能把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补好,最终会制约余杭区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是创新人才支撑不足。余杭区智慧型人才大多集中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工业企业中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管理人才、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不利于工业企业信息经济发展、智慧应用的整体布局。企业研发投入少、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支撑力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停留在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共同开发、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企业主要追寻一些“短、平、快”项目,缺乏从长远的战略观点考虑构建企业长效技术创新体系。
图4 2014年度杭州市各县市信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二)发展水平欠平衡
一是经济形态不平衡。余杭区信息经济发展缺乏“丛林”式的经济形态,尤其是信息产业企业规模差异较大,阿里巴巴的淘宝城、电信运营商等大企业占信息产业总量95%以上,而小企业经济效益较低。具有较好成长性和培育价值的中型企业缺位,导致余杭区信息产业企业梯队不完整,不利于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加快余杭信息经济发展,要积极打造一种“丛林”式的经济形态。所谓丛林,也就是既要有大树,也要有灌木。余杭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阿里巴巴这样的世界级“大树”,同样也需要一个个小阿里巴巴等成长型的中小微创业企业成为经济丛林中的“灌木”。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信息经济主要集中在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主要平台,更多的政策、资金、人才集聚在这些区域,而镇街由于客观约束和主观因素,对发展信息经济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对信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镇街尚没有信息经济发展的意识,同时政府的规划引领作用也不够明显。
三是物质待遇和精神享受不平衡。信息经济的从事者主要是那些有激情、有梦想、追求个人价值的年轻人,他们不仅以经济、财富、物质来衡量经济行为,更是以发展劳动文化、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表现在劳动者收入不仅仅以工资等物质成果来体现,更是以劳动者精神收入,甚至是在一定经济收入基础上以实现精神收入最大化为最高目标。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们在该校任教只领取美国平均工资水平的80%,他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主要是留恋西雅图的湖光山色,在这里教授们可以观看到美洲著名的雷尼尔山峰。也可以说华盛顿大学教授工资的80%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20%则是由美好的环境来支付,这即是雷尼尔效应,表明了智慧经济的特征,说明了物质待遇与精神享受的统一性。对照雷尼尔效应,当前无论是未来科技城还是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满足从业者精神享受方面的配套都还是比较缺乏的。
(三)融合度相对不高
一是“信息孤岛”的现象未完全突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方面还不够融合,在经济发展领域、社会民生领域、政务服务领域、城市公共治理领域未实现智慧应用的共享,“信息孤岛”的现象未完全突破。事实上,信息经济并非只是信息产业,而更多的是指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应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信息经济跨界融合带来的溢出效应总量大约等于信息产业自身规模的3倍左右。全区推进信息经济、智慧应用还没形成一盘棋,各自为政,缺乏联动合作机制,缺乏合理的统筹和系统的规划,资源难以共享,形成大量信息孤岛,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二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余杭区三大产业平台、工业园区、科创园等建设初具规模,但存在“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件建设”的问题,特别是公共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为企业提供公益性产品开发、信息咨询和其他配套服务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亟待整合企业、市场、政府资源,大力建设满足信息产业共性需求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专业孵化、培训、推介、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待加强。“加工制造”主导的发展模式使余杭区产业发展陷入了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尚未建立,研发设计、咨询管理、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产业链发展的需求。
(四)应用体系不够完善
企业是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的主体,当前余杭区工业企业对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
一是部分企业发展积极性不高。企业“互联网+”的思维还不够开阔,信息经济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不高,规模以上信息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主要依赖“淘宝”及相关企业的增长。
二是信息化应用不足。余杭区2014年工业应用指数仅为24.51,列全省第39位,远低于总指数排名,成为两化融合短板。同时根据省经信委、省统计局的测评结果,虽然2014年余杭区信息经济综合得分高,但是个人应用和企业应用都低于总指数的分数,差距分别为2.2分和37.9分,尤其是企业应用这一块得分较低,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如果企业对推动互联网应用动力不足,最终会阻碍信息经济的发展(见图5)。而且从四大领域对信息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剔除权重因素影响,信息化应用对信息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最高,是信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其次分别是基础设施、核心产业。鉴于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及发展空间的广阔性,加大信息化应用应成为当前推动信息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举措。
图5 2014年余杭区信息经济综合指标及各领域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