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研究
【概况】 2015年,浙江大学紧跟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步伐,以“2011计划”实施为契机,创新思维,整合资源,有序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六高强校”战略,坚持“顶天立地、育才树人”的科研理念,推进“国际视野、融合创新、内涵发展、质量优先”,进一步推动科研事业持续稳步发展。
应对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重大改革,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改革信息,积极谋划,有序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工作。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契合国家目标,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启动“16+X”科技联盟建设和培育工作。
2015年,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总量持续稳步增长,到款科研经费33.16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2.98亿元 (占比69.3%),横向科研经费10.18亿元(占比30.7%),科研经费结构更加优化,科研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各约占科研总量的1/3。全年启动千万级项目32项,结题千万级项目26项,在研千万级项目121项。
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参与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8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持续保持高校领先。2015年,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单位被SCI收录论文5578篇,其中两类论文(Article、Review)5353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109篇;Cell、Nature、Science三大期刊及子刊论文13篇,其中Nature杂志主刊1篇、子刊11篇,Cell子刊1篇。根据ESI 2015年公布的数据,浙江大学十年(2005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累积引文居世界159位(比上年同期上升22位);18个学科的累积引文量居学科前1%,其中前100位的学科有7个、前50位的学科有4个。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10月公布的数据,2014年浙江大学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数、表现不俗论文数、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数和十年累计引文次数以及篇数等指标继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首位。
专利授权与转化成果显著。2015年,浙江大学共授权专利2614件(比上年2080件增加25.7%),其中发明专利1798件(比上年1489件增加20.8%)。三大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授权数持续位居国内高校第一。全年,共签约许可或转让专利97项,金额5147万元,特别是《关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的1个多月以来,受理40多项成果转化申请,协议转化金额达3200多万元。
各类科研人才类项目持续稳步发展。2015年,浙江大学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延续资助,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居全国第二位;18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居全国第三位;6个团队获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截至2015年底,浙江大学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10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6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8个,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7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充分重视发挥科研基地的支撑作用,推进各类基地建设。2015年通过评审立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各1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7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2个浙江省国际合作基地通过省科技厅认定立项。为了充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启动国家及省部科研基地120人规模的科研实验(工程)技术队伍建设试点。对73个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了考核评估,确保创新团队建设成效与可持续发展。截至2015年底,浙江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53个、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0个、浙江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这些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
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初步完成大科研服务管理系统的构架设计,以之为载体推进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以及与院系所的纵向互动。组织召开了各类针对科研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共26期,对部分院系新聘用财务助理进行岗前培训,进一步强化院系监管职责。关注国家政策文件并及时做好培训解读,同时更新《科研管理文件汇编》网络版和相关课件,增强师生对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的认知度,提升经费使用效能,强化过程实施质量。配合审计处完成198个在研项目内审,系统梳理了2011-2014年的内审项目502项,跟踪督促存在问题的项目整改。
【“16+X”科技联盟有序启动实施】 2015年,浙江大学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加快学校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学校科研转型和持续发展,探索产研协同新机制,组织启动了“16+X”科技联盟的建设培育工作。“16+X”科技联盟是以科技创新团队、交叉研究中心和核心学科为支点,以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融的系统解决方案为目标,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通过紧密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探索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一体化的全链条研发,形成纵横交错的科研网络共同体。截至2015年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技联盟”“多功能无人机科技联盟”等首批16项科技联盟的建设和培育工作均已启动,涵盖了计算机、能源、农业、环境、材料、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后续 X项科技联盟的布局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16+X”科技联盟的组织、实施必将成为“十三五”阶段浙江大学培育科研规模的新兴突破点、科研质量的新兴提升点和科研贡献的新兴增长点。
【4个中心被认定为浙江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全力推进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工作,浙江大学牵头的作物品质与产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智慧东海协同创新中心、新型飞行器关键基础和重大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12月被认定为第四批浙江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至此,浙江大学于2012年组建的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已全部被认定为省级及以上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了预期目标。
【金仲和团队研制的皮星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2015年9月20日,金仲和教授团队研制的两颗皮星二号卫星发射成功。皮星二号卫星为国内首例承担重大试验任务的应用型皮纳卫星,采用最小能量混合环境力矩控制技术成功实现了卫星三轴对地姿态稳定、对日定向以及控制模式切换时的姿态机动,是国际上首颗在此条件下实现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的皮纳卫星。
表1 浙江大学首批“16+X”科技联盟
【张传溪团队在Nature发文揭示昆虫长短翅型可塑性发育分子机制】张传溪教授实验室选择了亚洲水稻重要害虫褐飞虱为模型,自主设计和研究,经过近五年的潜心努力,揭示了控制昆虫长短翅型可塑性发育的分子机制,提出了2个胰岛素受体调控翅型分化的信号通路模型。研究结果于伦敦时间2015年3月18日18:00(北京时间3月19日)在线发表于Nature(Xu et al.,2015. Twoinsulinreceptors determine alternative wing morphs in planthoppers.Nature519, 464-467)。该项研究成果在进化发育生物学和昆虫翅型可塑性发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Nature外审专家指出“该研究代表了多型现象分子机理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 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4项,其中,医学院郑树森、李兰娟院士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建筑工程学院徐世烺教授领衔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过程双K断裂理论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础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医学院黄河教授领衔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何勇教授领衔的“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技术及装备”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附录】
附录1 2015年浙江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所)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录2 2015年浙江大学科研机构(独立研究院)
附录3 2015年浙江大学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录4 2015年浙江大学新增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情况
注:*含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均为2015年开始执行的项目、课题。
附录5 2015年浙江大学各学院(系)、研究机构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续表
注:*为校设研究机构。
附录6 2015年浙江大学各学院(系)新增国际合作项目情况
注:数据来源为浙大科研管理系统登记的新增国际合作项目(以批准时间为准)
附录7 2015年各学院(系)科研经费到款情况 (单位:万元)
附录8 2015年各学院(系)发表SCI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情况
附录9 2015年浙江大学各学院(系)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情况 (单位:项)
注:括号内数字为浙江大学作为非第一单位所获的奖励数。
附录10 浙江大学2015年科技成果获奖项目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
二等奖(1项)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过程双K断裂理论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础研究
建筑工程学院
徐世烺 梁坚凝 李庆华 吕朝锋 李庚英
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二等奖(1项)
偏振遥感物理机理、关键方法与技术应用(合作)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晏磊 吴太夏 杨建义 褚金奎 李俊生 赵云生
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
一等奖(2项)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
附属医院
郑树森 李兰娟 王伟林陈智 徐骁 张珉 沈岩 周琳 吴健
徐凯进 严盛 俞军 杜维波 李君 胡振华
2.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合作)
附属医院
丁列明 石远凯 孙燕 黄岩 张力 胡蓓 刘晓晴 张玲 胡云雁
周建英赵 琼 张树才 秦叔逵 张沂平 王东
二等奖(4项)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附属医院
黄河 罗依 蔡真 王金福 肖浩文 施继敏 谭亚敏 林茂芳 来晓瑜
赵妍敏
2.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技术及装备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何勇 杨信廷 史舟 刘飞 田宏武 罗斌 聂鹏程冯 雷 邵咏妮
张洪
3.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合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海峰 吴华宗 成庆 刘挺 刘洋 姜晓红 刘群 马艳军 胡晓光
何中军
4.普适计算关键技术及支撑平台(合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史元春 潘纲 陈渝 吕勇强 李石坚 孙育宁 奉飞飞 刘威 史兴国
朱珍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奖(1项)
三等奖(1项)
人防工程固化剂加固效果技术研究
建筑工程学院
徐日庆 龚晓南 郭印 邵玉芳 刘增永 朱奎 韩同春
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4项)
一等奖(2项)
1.复杂受限系统的鲁棒性分析与控制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苏宏业 毛维杰 吴俊 吴争光 鲁仁全 周武能 嵇小辅 徐雍
2.梨果实品质性状优异基因发掘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合作)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吴俊 张绍铃 滕元文 张虎平 吴巨友 陶书田 施泽彬 王迎涛 殷 豪
秦改花
二等奖(2项)
1.十字花科油籽脂肪酸及营养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蒋立希 陈明训 李志兰 华水金陈晓阳 孟华兵 朱亚娜 李源龙 石从广
2.空气中低浓度CO2捕集与固定的膜生物反应器过程与机理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张林程丽华 陈欢林张亚涛 徐新华
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奖(1项)
一等奖(1项)
声电监测技术在提高烯烃气相聚合反应装置可靠性的工业应用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阳永荣 王靖岱 蒋斌波 黄正梁 廖祖维 杨宝柱
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9项)
一等奖(7项)
1.大举力密度高效率叉车关键技术研究
机械工程学院
童水光 徐征宇 李元松 从飞云 李明辉 唐宁 管 成张永根 武建伟
余跃 贾亚萍 黄晓平 王建超 钟 崴 谭雅仙 张忠泽 王伟
2.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周雪平 吴建祥 周益军 陶小荣 程兆榜 周彤 李硕 任春梅 孙枫
徐秋芳 季英华 徐毅 陈正贤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与诊治的研究
附属医院
虞朝辉 厉有名 徐承富 张雪群 郑敏 郦圣捷 金希 沈哲 陈卫星
陈韶华 徐磊 王兰 徐萍
4.中国脑卒中高发成因和精准预防的研究与转化(合作)
附属医院
霍勇 李建平 侯凡凡 张岩 秦献辉 黄一宁 唐根富 何明利 傅佳
陈韵岱 李小鹰 王建安 肖传实 赵连友 程晓曙 蔡业峰 范芳芳 王滨燕
徐希平 蒋捷 李康 史秀丽
5.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合作)
能源工程学院
吕俊复 杨海瑞 李政 唐勇 杨冬 张海 李影平 周棋 孙献斌
那永洁 周勇 王冬平 王维 陈汉平 卢啸风 张建胜 王玉召 郝卫东
王大军 高明明 骆仲泱 吴玉新 刘青 陈晓平 张楠
6.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合作)
基础医学系
胡豫 刘俊岭 梅恒 胡虎 唐亮 石威 郭涛 王华芳 洪梅
邓君明 章银 孙春艳
7.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合作)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孙宝国 曹雁平 赵玉清 叶兴乾 汪东风 叶秀云 王静 戚向阳 傅红
二等奖(2项)
1.苗盘精密播种流水线的研制与产业化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王俊 王永维 余继琅 马科林韦真博 程绍明 黄春霞
2.稀土铈基催化剂制备及其在工业氯代烃类废气低温催化消除中的应用(合作)
化学系
王幸宜 周仁贤 陈柬 戴启广
2014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68项)
一等奖(20项)
1.高性能低功耗软磁复合材料研究和产业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严密 张瑞标 姜银珠 陶姗 柯昕 彭晓领
2.复杂电子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吴朝晖 尹建伟 邓水光 李莹 吴健 范径武 徐佳宏 郑小林 林建军
陈德人 田欢春 金路
3.全方位移动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系列化产品研发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张豫南 何勇 刘飞 颜南明 张健 朱烈新 贝忠忠 胡军中 邵咏妮
尚颖辉 李年裕 王双双 田鹏
4.大功率船用齿轮箱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机械工程学院
童水光 刘伟辉 宋斌 从飞云 翁燕祥 唐宁 周晓梅 武建伟 余跃
王强 周懿 童小红 许成法
5.复杂工况减温减压关键技术及应用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金志江 陈立龙 张明 刘宝庆 陈荣斌 魏琳 刘儒亚 钱锦远 王生根
陈卫平
6.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
附属医院
李兰娟 陈坤 李劲松 沈剑峰 夏琦 杨仕贵 骆华伟 张珉 郭清
金瓯 刘怡 邢美园 尉建锋
7.危重新生儿综合救治技术的临床基础研究及推广应用
医学院其他
杜立中 尚世强 马晓路 徐雪峰 施丽萍 章丽燕 许燕萍 陈安 陈正
陈理华 罗芳 袁天明 俞惠民
8.泮托拉唑钠及制剂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药学院
胡富强 吴晖 袁弘 姚忠立 陈志群 张昀 杜永忠 徐仲军 游剑
赵川平
9.高效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及应用
能源工程学院
高翔 倪明江 骆仲泱 岑可法 金均 毛剑宏 郑成航 孟炜 张涌新
文雅 张贞良 陈泉 傅林中
10.薄壁钢管混凝土和组合梁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建筑工程学院
金伟良 陈驹 盛晓红 俞菊虎 杨立伟 张大伟 夏晋 许晨 邢月龙
袁伟斌 傅军 赵羽习 王海龙
11.复杂应力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全过程控制技术及应用
建筑工程学院
徐长节 应宏伟 周建 陈锦剑 占宏 谢旭忠 姜天鹤 曹志刚 俞亭超
郭鲁军 马晓华 徐芫蕾 郭跃
12.生物催化技术重组并强化茶深加工制品的功能及其产业化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屠幼英须海荣 沈雪亮 李博 吴媛媛 傅竹生 郑羡慕 徐懿 夏琛
赖建红 潘建义 冯海强 余华军
13.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诊治策略研究
附属医院
张建民 陈高 王林许 璟 洪远 陈盛 祝向东 吴群 楼敏
孙崇然 蒋定尧 沈宏 傅伟明
14.微纳光纤光子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光电信息工程学系(2015年5月更名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童利民 郭欣 姜校顺 楼静漪 谷付星
15.粒子填充改性高分子复杂体系流变学及其应用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郑强 宋义虎 左敏 杜淼 上官勇刚
16.宽范围并联变流器多自由度调控与复合拓扑结构
电气工程学院
何湘宁 李武华 钱照明 赵荣祥 赵菁
17.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设计、可控制备与应用探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钱国栋 崔元靖 杨雨 徐绘 陈邦林
18.组织细胞移植治疗白癜风的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和重要病理机制研究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许爱娥 洪为松 王文俊 尉晓冬 傅丽芳 周妙妮 祝逸平 吴纪龙
19.羊毛脂中甾醇同系物的高效分离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任其龙 钱国平 邢华斌 刘建刚 苏宝根 鲍宗必 马焕政 刘小平 王子强
杨亦文 张彩菊 杨启炜 张治国
20.智慧城市视频监控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浦世亮 徐向华 赵元福 宋明黎 万健 董玮 虞露 张文聪 俞海
管国辰 陈振波 高艺 朱兴国
二等奖(30项)
21.基于神经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作业过程管控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管理学院
马庆国 郭峻峰 吴铁军 朱亚丽 孙钢 王小毅 赵仑 吕海堂 周向阳
22.智慧农业信息获取及云服务关键技术产业化推广应用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宋革联 聂鹏程李光辉 冯雷 沈毅纲 鲍一丹 俞皓 戴丹 林建华
23.EUS对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治价值研究
附属医院
许国强 陈洪潭 陈李华 胡凤玲 单国栋 吴益群 顾青 钱彩琴
24.高耐候木塑复合型材功能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
建筑工程学院
詹树林 王永虎 周箭 王玲娟 吴春春 宋利明 申乾宏 汪海风 施国林
25.地下工程施工过程平衡稳定理论的建立与安全控制技术
建筑工程学院
朱汉华 尚岳全 杨建辉 赵宇 孙红月 吴惠明 张迪 周智辉 吕庆
26.急性白血病靶向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附属医院
钱文斌 金洁 尤良顺 刘新垣 孟海涛 周东辉 王世兵 杨春梅 刘辉
27.遗传性眼病及致病基因登记系统的建立应用
医学院其他
顾扬顺 王剑勇 朱苗苗 姜波 龙 燕 祁鸣 俞萍 李修义 韩伟
28.种植体表面改性、生物学评价及新型种植体研发
附属医院
王慧明 赵士芳 何福明 杨国利 王小祥 谢志坚 朱丽琴 程志鹏 周艺群
29.复杂模态过程统计监测与故障诊断理论及应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2015年5月更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宋执环 葛志强 谢磊 杨春节
30.维甲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
药学院
何俏军 杨波 曹戟 应美丹 罗沛华
31.无序合金材料的原子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蒋建中 王晓东 曹庆平 楼鸿波
32.纤维素高值化和功能化及生物工程中的应用探索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姚善泾 林东强 关怡新 梅乐和 张俊
33.特种高效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机制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华跃进 田兵 王梁燕 孙宗涛 沈绍传
34.高参数特种耐磨球阀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邱晓来 王汉洲 黄明金林洁 叶建中 王云达
35.南方易腐果蔬微气调绿色贮运技术集成与产业化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凌建刚 茅林春 康孟利 俞静芬 朱麟 吾建祥 尚海涛 张平 程勤海
36.优质鸡新配套系培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张成先 章学东 陈贤惠 范京辉 楼立峰 阮 晖 李庆海 李艳 王欢欢
金明升 徐章龙 傅衍 倪国萍
37.快消品供应链全程溯源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章志华 纪寿文 高扬华 陆海良 陈奇 杨磊 干红华 武岳山 梁启荣
38.农产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免疫与分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俞晓平 张明洲 郭逸蓉 叶子弘 张晓峰 付贤树 王旻子 赵澎涛 高海霞
39.宁波轨道交通软土工程特性研究及应用
建筑工程学院
陈斌 刘干斌 谢康和 潘永坚 张俊杰 王玉林张春进 邓岳保 杨平
40.复杂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建筑工程学院
杨学林 陈水福 益德清 周平槐 占毅 祝文畏 吴小平 程健 王剑虎
41.基于产期调节的柑橘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孙钧 陈力耕 徐云焕 徐建国 周慧芬 谢鸣 杨荣曦 宗四弟 金国强
42.慢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及人群防治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严静 李莉 宁钢民 唐新华 龚仕金蔡国龙 俞蔚 张宏 张恒义
43.男性生育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与应用
附属医院
倪崖 李忠香 陈小章李坤 陈爱君 石其贤 陈琦 于建民 张松英
44.农村常见病防治卫生适宜技术转化体系构建与示范应用研究
医学院其他
蒋健敏 夏志俊 蒋海瑛 任建萍 王红妹 施仁潮 温 馨 王美蓉 林森祥
45.山区特高压变电站场地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建筑工程学院
龚晓南 陈升 吴剑凌 安春秀 俞建霖 徐建国 鄢子富 姚耀明 张黎军
46.家蚕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多元化品种选育
动物科学学院
王永强 孟智启 陈玉银 曹锦如 姚耀涛 周金钱 赵新华 张学明 祝新荣
47.鸽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动物科学学院
卢立志 李国勤 陶争荣 邹晓庭 舒琦艳 陈有亮 田勇 钟声亮 温积辉
48.浙江海岛资源环境遥感调查技术
地球科学系(2015年5月更名地球科学学院)
毛志华 陈建裕 夏小明 蒋博文 张丰 章孝灿 潘玉良 李佳 史舟
49.中药有效部位高纯度活性物质提取纯化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朱婉萍 吴绵斌 孔繁智 黄萍 赵桂芝 童晔玲 姜慧萍 鲁潇 李静
50.消化系肿瘤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的作用机制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附属医院
马炬明 王伟国 方晓明 苏长青 郑树
三等奖(18项,其中合作14项,略)
社会力量奖(1项)
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1.蚕丝蛋白制备关键技术及其高值化利用研究
动物科学学院
朱良均 姚菊明 杨明英孔祥东 闵思佳 沈新琦 徐国文 刘琳 张海萍
朱正华
(单立楠撰稿 夏文莉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