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年鉴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浙江大学2015年工作总结

(2016年3月15日)

2015年是学校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谋划制定“十三五”发展蓝图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教育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谋划新篇,学科布局加快优化,队伍建设实现突破,育人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创新成效显著,国际声誉明显提升,支撑条件持续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十二五”规划顺利收官,学校事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一、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研究谋划发展蓝图,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路径进一步清晰

1.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精心组织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央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学习《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1个教师节前夕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来函对浙大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浙大教师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精心育人,源源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希望浙大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学校将总书记的问候和期望传递给每一位师生,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和信心。

2.组织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充分论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全校智慧和力量,组织编制《浙江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10个分项规划、36个院系规划。规划围绕2020年前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战略目标,确立了“创新、协同、人本、开放”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五大建设发展任务和五大改革保障任务,凝练形成了39个项目,为今后五年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

3.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成立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制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按照“1235”综合改革实施框架,将54项改革项目按年度细分具体任务,形成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时间表和施工图。加强综合改革项目的清单管理,明确改革内容、责任单位和进度要求,建立完善协同推进和周期性跟踪督办机制。2015年确定的193项具体任务基本完成,总体进展顺利,11个重点改革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为进一步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化学科体系布局,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4.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深入开展学位点自我评估工作,启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和一级学科基本学术标准制定工作。着力完善学科体系,一级学科数量整合调整为60个左右。加强对优势学科的遴选培育,启动实施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和一流基础骨干学科建设计划,进一步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合作发展,研究制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据2016年1月公布的ESI数据,我校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5.加快汇聚名师高人。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优化“百人计划”配套政策,入选“百人计划”学者88人。探索建立学校人才政策“并轨”机制,加大对高端人才的资源保障力度。充分发挥院系主体作用,组织制定高层次人才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全年引进教师133名,其中获得海外博士学位比例占35%。新当选中科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1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新增文科资深教授5人,推荐申报国家“千人计划”学者25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2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34人,人数居全国第一。

6.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健全质量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学术评价管理重心下移,全年评聘教授(研究员)6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0人。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完成博士后综合评估,新进博士后研究人员423人。规范党政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程序,完善职员职级晋升办法。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劳务派遣工作的规范化,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并完善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薪酬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7.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组织开展新浙江大学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全校性教育教学大讨论。聚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突出问题导向,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参与研讨。进一步厘清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

8.完善本科生培养体系。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系列核心课程建设,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网上评价,推进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推进教学实习与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研究编制本科教学规范,探索构建学生过程学习评价记录平台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推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强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优质教学奖和学生评奖评优工作,优化“永平奖教金”、“三育人”标兵评选机制,办好“学生节”,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强化。

9.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网上评价,完善研究生评教、督导评估与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面向社会和企业探索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争取省部共建工程师学院并顺利启动首期招生。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深化海外教师主导的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举办第十四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博士生论坛,选送1854名研究生赴国(境)外攻读学位、联合培养和交流访学,支持466名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10.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建立校领导分片指导、院系积极参与的本科招生队伍,构建多代码、多批次招生格局,创新招生宣传方式,有效提高生源质量,本科生招生投档线的全国排名进一步提升。探索拔尖学生个性化选拔机制,完善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深入实施博士生培养成本补偿机制,扩大博士生招录“申请—考核”制推行范围。2015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5934人,硕士生5050人,博士生1956人;授予博士学位1511人,硕士学位6221人,学士学位5356人。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41%(比上年增长1.23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达到58.30%(比上年增长2.31个百分点)。

1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提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水平。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创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的在线课程与实践教学建设。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加强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完善“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开展1期“书记有约”和2期“校长有约”活动。

12.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特色,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探索构建创业教育实践生态支持系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育支持学生创业平台和团队,在校生及毕业一年学生创业团队融资总额超过2亿元。首个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紫金创业元空间”正式启用,33个创业团队与6个学生创业组织入驻。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优异,荣获首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国际公益创业峰会冠军、第二届全球重大挑战峰会唯一金奖。

1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心、大学生创业发展中心、情绪智能(EQ)发展研究中心等综合素质训练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健心”计划研究生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实践育人环节,将社会实践列入博士生培养必修环节,新建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130个,选派525名博士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优异,荣获国际特等奖1项,一等奖55项;全国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其中,获得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一等奖,获得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RoboCup小型组季军和小型仿人组亚军,获得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大奖6项。

四、创新科研组织体制,提升科研品质内涵,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术创新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14.创新科研组织体制。全面启动16个科研联盟建设和培育工作,积极探索“16+X”科研联盟建设机制和组织模式,瞄准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前瞻预研和联合攻关。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协同单位加盟“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牵头的4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级认定。科研规模稳步增长,全年到款科研经费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6.25%。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739项,资助总金额达4.70亿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不含重大、单列学科项目)34项,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二。承担重大研究任务能力持续提升,2015年在研千万级项目达121项。

15.激发学术创新活力。提升科研品质内涵,培育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CNS)三大期刊及子刊发表论文13篇。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继续保持高校领先,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年底公布的数据,我校2014年被SCI收录的Article、Review两类论文5836篇,十年累计国际论文被引41742篇(412758次),“表现不俗”论文2550篇,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1357篇,均保持国内高校第一;2015年被SSCI收录论文373篇,被A&HCI收录论文37篇,分别位居国内高校第三位和第二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1个,3个牵头项目和4个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国防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自主研制的两颗皮星二号卫星顺利发射。

16.提升文科科研品质。完善文科科研管理体制,成立文科学术咨询委员会。成立人文高等研究院,支持开展理论性、基础性、探索性学术研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有关研究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批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影响因子位居全国同类期刊第一,被纳入国家网络连续型出版物规范管理试点单位并正式获得网络连续出版物号。继续推进大型文化传承研究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其中《宋画全集》《元画全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收藏。

17.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关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政策,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点和转化规律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式,规范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组织体系,将工业技术研究院更名为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并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合署,在全国新建9家区域分支机构。获授权发明专利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一,签约许可或转让专利97项,金额5147万元。推动省部共建工程师学院,面向社会和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造就更大规模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积极筹建“紫金众创小镇”,在全国率先探索支持师生创新创业、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模式。

18.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年横向科研经费达10.18亿元。继续深化与杭州、宁波、义乌、湖州、海宁等省内合作平台建设,拓展新疆、黑龙江、广东、湖北、安徽等省外合作布局。深入推进援藏援疆和对口支援贵州大学、塔里木大学工作,加强与西部高校在“一带一路”战略、文化遗产保护、农业生产技术等领域的合作研究。扎实推进定点扶贫云南景东的工作,加大对浙江武义的结对帮扶力度。

构建高水平附属医院群和医疗联合体,加快建设一流的医学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院,支持附属医院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落实省委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要求,积极辐射优质医疗资源,帮扶基层医院提升诊疗水平。7家附属医院完成门急诊超过1463万人次,住院49.8万人次,手术22万人次;业务总收入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继续教育高端培训首次突破20万人次,全年办学总收入超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8.2%和11%。支持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转型发展,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五、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弘扬求是创新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海内外声誉进一步提升

19.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加快推进海宁国际校区(国际联合学院)建设,省部共建浙江大学国家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实验基地达成共识。与爱丁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合作办学项目进入教育部审批流程,与沃顿商学院共建“中美商学院”正式签约,与帝国理工学院共建海外办学基地及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推进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遴选促进相关学科进一步提升对接层次,积极开展与世界名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合作。作为发起单位,学校和杭州市共同举办了第八届世界创业论坛。全年接待海外访问团组1325人次,全校师生海外学习交流总数达到7295人次,其中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4156人次(比上年增长31.48%)。

20.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在校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5849人(含非学历生),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数达到3081人(比上年增长14.88%)。完善留学生管理与思政工作机制,强化教师班主任制以及管理干部辅导员制的留学生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合作共建海外孔子学院工作,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21.推进文化和声誉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弘扬“求是创新”校训,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凝练形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浙大精神。完善校友联系网络,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标识、口号,推进校庆各项筹备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十大学术成果评选”“好医生”“好护士”评选等品牌,“新生之友”育人项目荣获“2015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推进文化校园建设试点,求是书院建筑群工程正式开工,规划设计学生街,建设师生交流吧,开展新版学位证书设计方案征集和评选工作。完善声誉建设体系,实施声誉提升行动计划,开展学校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专题研究。强化新媒体平台宣传功能,提高对外新闻宣传质量,进一步扩大提升学校影响力。举办“浙大欢迎您”“浙大祝贺您”“浙大祝福您”等系列仪式活动,营造以师生为本的人文氛围。

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发展战略布局,强化支撑保障条件,和谐稳定的办学环境进一步巩固

2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依法治校,认真贯彻《浙江大学章程》,加强学校文件的审核清理,共废止40件、宣布失效29件。完善院系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院系办学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扩大院系自主权的院系综合改革。拓宽师生民主参与渠道,举办“金点子”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组织制定浙江大学董事会章程,引导社会依法参与学校办学。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和医院管理办公室,加强医学院附属医院协同管理。

23.优化管理服务体系。组织编制学校责任清单、审批清单和服务清单,厘清全校49个部门(单位)的主要职责及900多项具体工作事项。强化行政服务办事大厅服务功能,累计办结事项30余万件,师生总体满意率达99.9%。校务服务网启动运行,积极推进新一代协同办公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规章制度,重点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工程审计和校属企业年报审计等,深入探索基建修缮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推进采购项目精细化管理,全年完成采购预算金额93520.43万元,成交金额87005.77万元,直接节约采购资金6514.66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推动微纳制造与研究中心、生物医学高端电镜平台、3T/7T磁共振成像平台等大型仪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全年新增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台件19816台(套),总额61362.32万元。

24.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完善学校发展布局,积极拓展办学空间,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全面启动,舟山校区正式启用,海洋学院搬迁顺利完成,海宁国际校区一期工程完成结顶,二期工程正式动工。各校区发挥综合功能,推进综合整治。加快“1250安居工程”人才专项房建设,顺利实施第一批人才专项房申购工作。优化校园办学环境,深入开展老校区整治、修缮和历史建筑保护,启动“三室一堂一卫”整治和文明创建活动,“美丽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持续深化公用房管理改革,完善公用房全成本核算与有偿使用收费调节机制。学校财力稳定增长,年度财务总收入达110亿元,教育基金会规模达到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1%)。全年社会捐赠签约金额7.13亿元,到款4.52亿元,获中央捐赠配比1.25亿元。健全图书文献资源体系,推进CADAL、ZADL、CALIS等重大项目实施,提升数字文献资源库服务能力。扩容改造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公共通信平台,强化网络信息公共保障服务。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推进名人史料传承典藏计划,成功举办《蒋百里全集》的首发式、蒋百里史料捐赠仪式和蒋百里学术研讨会。

25.促进学校产业与后勤发展。圆正控股集团实现年收入23.26亿元、净利润1.98亿元、上交税费1.38亿元。创新技术研究院投资的科技型公司成果显著,成立4个项目事业部,加强高科技项目孵化力度。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的自主投资平台成立首期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亿元人民币。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入园企业138家,创办青蓝计划企业30余家,培育毕业企业25家,大学生创业企业85家,各分园建设持续推进。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年签订设计合同545项,合同总金额3.97亿元。推进后勤集团、新宇集团、圆正旅业集团的改革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增强综合保障能力。出版社进一步拓展产品形态与服务方式,全年销售收入2.26亿元,品牌效应与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26.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和平安校园建设,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加强学校安全稳定评估排查和隐患整改,确保校园治安、交通、消防、食品、防疫、实验室等安全,获得第二届中央综治委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顺利通过浙江省等级平安校园考评并获“5A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深化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和积案化解工作,维护校园稳定。

七、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学校改革发展的思想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

27.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校成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扎实推进专题教育。全体党员校领导和院级党组织书记认真讲好专题党课,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围绕“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三个专题深入开展学习研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我校“严以修身”专题第三次集中学习情况进行了报道。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定了校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推动学校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氛围、自觉接受师生监督等4个方面制定了29条整改措施。紧密结合巡视整改和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回头看”、教育部对高校落实“八项规定”专项检查反馈意见等,成立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三公经费”使用、领导干部兼职等问题自查自纠和整改。扎实有效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廉政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了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了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良好氛围。

28.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强化党管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组建新一届理论宣讲团并开展理论宣传活动70余次。扎实推进“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对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全年举办17期培训班,培训975人次。创新新闻报道理念、方式和载体,推进建设浙江大学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完善重大题材的宣传策划机制和联动机制,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加强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健全校园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29.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办法,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的全程监督。积极拓展校内外挂职锻炼渠道,加强对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新提任科职干部66人,新选派挂职干部44人,接收挂职干部23人,选派专业教师21人到15个校部机关挂职。从严实施干部监督管理,出台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办法,加强对干部兼职、出国境、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检查和管理,开展全校中层干部档案集中专项审核和专项清理。组成28个考察组,完成了全校94个中层班子、437名中层干部的届中考核工作。

30.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推进“五好”党支部建设,已有1400个党支部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优秀“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第一批98个优秀“五好”党支部通过验收。强化院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推进“五好”院级党委创建活动。加强党建阵地建设,实现院级党组织“党员之家”全覆盖。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启动开展院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全年新发展党员1991名,首次评选表彰了一批优秀学生党支部、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学生共产党员。

31.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开展党纪党规教育,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主要内容、任务分解、组织领导与保障机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加强院级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在全校组织开展单位(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调研督查。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落实任务分解与责任分工,强化基本建设、科研经费、招生选拔、公款存放、师德师风、机关作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和建章立制工作。探索内部巡查制度,制定实施学校内部巡查工作实施办法,组织内部巡查试点工作,加强预防性、诊断性监督检查。支持校院两级纪检监察组织、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强化监督执纪和责任追究,司法机关处理1人、校内处分5人,组织处理1人,诫勉谈话26人次,批评教育42人次。

32.做好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学校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实施意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认真做好侨留联和民族宗教工作,注重发挥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作用。加强统战理论研究,积极推进统战信息宣传工作。认真落实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教代会、工会工作,完善代表提案、巡视、评议等环节,推进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工作。继续做好教职工爱心基金捐助工作和罹患大病教职工的帮扶工作。强化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积极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离退休老同志的服务和关爱机制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