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现象”与“问题富豪”
牟其中、仰融、杨斌、周正毅等知名民营富豪纷纷倒下,令一些人对民营老板投去了质疑和担心的眼神——下一个倒下去的富豪是谁?
然而,在民营企业与民营富豪分布最密集的浙江省,却少见富豪落马案件。
据统计,2002年,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户数等5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174个席位。到2003年6月,浙江省私营企业达28.21万家,个体工商户156.29万户,个私从业人员达718万人。浙江富豪最多,民营老板分布最密集,为何不见“问题富豪”现象呢?假如称其为“浙商现象”,那么它是暂时的、偶然的,还是浙江富豪的确少有问题?
踏踏实实以制造业起家
深入了解牟其中、杨斌、周正毅等发家、落马过程,就会发现,这些落马富豪都是玩“空手道”的高手,大多做的是“空手套白狼”的买卖,如在房地产业中搞“借鸡生蛋”的捞钱游戏。而浙江的富豪与老板很少有玩“空手道”的,而是靠踏踏实实地发展制造业等发家致富,致力于“养鸡下蛋”。
2003年7月17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2002年度浙江省百强非公(民营)企业名单,百强民企的入围“门槛”为年销售额7.19亿元。在百强中,9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68家企业年销售额逾10亿元。入围的企业绝大多数以制造业为主业,只有17家涉及建筑和被认为容易产生“问题富豪”的房地产行业。但是,在这17家企业中,很少有纯粹的房地产企业,并且这些民企做房地产都非常的严谨与小心,发展得也比较健康。
传统的制造业要求企业实打实地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实力不断增强的民营制造企业,成为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生力军。据时任浙江省经贸委综合处处长的邹成祥介绍,2003年上半年,浙江省5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投资为619.4亿元,其中民资占2/3以上。
据粗略统计,浙江与江苏目前拥有民间资本过万亿元,其中又以浙江居多,自1995年以来,浙江有7000多亿元民资进入了各个投资领域,居全国之首。民资的充裕使得浙江老板尤其是富豪无须冒风险搞非法集资,或玩“拆东墙,补西墙”的非法借贷把戏。
在浙江,许多以传统行业起家的民企,在经营上还相当保守,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企业负债率较低。如德力西集团,2002年销售额70.56亿元,却只有约1亿元的负债。
低调实在且善积累
许多浙江商人是从很小的商品开始做起的,做鞋子、做纽扣、做五金⋯ ⋯钱,一厘厘地赚;事,踏踏实实地做。
2003年的浙江富豪前10位人物创业前大多相当贫寒,鲁冠球打铁为生,徐文荣躬耕田亩,南存辉摆摊修鞋,吴鹰执三尺教鞭,胡成中一介裁缝,楼明出身军旅,李如成是农民,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不少学者破解浙商的致富“密码”是:没有靠山,白手起家,再加上吃苦耐劳、精于算计的品质。浙江001电子集团的董事长项青松戴的手表才值68元,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一家人曾长时期住在公司的仓库里。邱继宝说:“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睡觉是为了补充精力。在这点上,穷人富人都一样。”
浙江老板一向都很低调,不事张扬。如在2002年进入百强的民企中,谁也没想到绍兴所占席位最多,竟然有35家。绍兴民企“浙江玻璃”2001年12月在香港成功募集资金5亿港元,成为第一家发行H股的内地民营企业。对这一极具新闻性的事件,其老板冯光成从未主动在媒体做过宣传。2003年,绍兴已不声不响地成为浙江省和全国拥有民营上市公司最多的地区之一。浙江民企这种低调,与有些地方民企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人们更关注浙江民企的整体,而不是个别的老板与富豪,使民企有充裕的精力专注于发展实业,而无外界过多干扰,少了一份浮躁,当然有利于浙江老板沉下去踏踏实实地做实业。
有组织健全的商会自律
在浙江本地尤其是在温州,商会是知名度最高、最有面子的民间组织,仅温州就有130多个。同时,像蒲公英一样,飞往全国乃至海外各地经商办厂的300多万位浙商,也在全国各个省区市以及大中城市建立了无数个商会。目前,欧盟、美国、阿根廷等地也建立了浙江(温州)商会。可以说,浙江商会遍布海内外。
浙江商会不但分布广泛、功能强大,且组织机构和章程都比较健全。如山西浙江商会就设有温州工作委员会、会员部、项目部、维权部等机构,制定了《山西省浙江商会章程》共8章48条。温州商会每三年还召开温州商会全国年会。
浙江商会主要承担行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协调、管理等六方面的任务。自1988年温州市食品行业成立第一个行业商会以来,商会积极组织、引导会员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努力开展参政议政,加强行业自我管理,使浙江商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五自”方针得到充分体现。尤其在企业的诚信方面,商会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在浙江,如果哪个企业弄虚作假、不讲信用,一经商会公布,这家企业就很难在当地发展下去。
一个发达的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来源于一个发达的市场,又推动着这个市场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温州合成革行业商会秘书长介绍说,在温州,凡是行业强大的商会,工作就开展得好,凝聚力也会越来越强。商会经费充足、力量强大,会员企业有事就找商会商量,商会确实成了会员的“娘家”。
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引导
1992年,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召开成立大会暨全省私营企业第一次代表大会。1993年4月,浙江省工商局下发《关于加强领导、促进我省个体私营经济上新台阶的通知》,浙江各地在个私企业注册登记、税收、贷款、用地等方面大胆突破,改革传统禁锢,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主动“松绑放权”。
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通知》,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委名义为支持民企发展下发的政策性文件。
2000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为个私经济配送“政策套餐”,对各种不平等政策进行清理,保证个私经济在相对宽松环境中的健康发展。
从“松绑放权”到“政策套餐”,在政策导向上,浙江着力促使民营企业做强提升。近年来,无论是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面料,还是永康的小五金、嵊州的领带,都加快了其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的联结,形成产品加工链,谋求在高起点上的跨越式发展。“世界领带看中国,中国领带看嵊州”已成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有力的佐证,其中不少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同行业的生产中心、信息中心、展销中心、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
由于浙江各级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在发展环境、贷款、技术、出口等多种渠道上给予支持,同时也由于政府积极地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规范与监督,因此,尽管浙江民营企业也曾经混乱过一段时间,但他们觉悟得早、整治得早,使得浙江的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间非常规范,非常注重诚信。这也是民营老板最密集的浙江很少出现“问题富豪”的重要原因。
笔者分析目前的“浙商现象”,无意也无法说明浙江的许多民营富豪中真的都没有“问题”,而是希望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研究,能够引起一些地方对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经验的重视,积极支持并规范监督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又要避免因“问题富豪”而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
(原载《人民日报》2003年8月18日)
“富不必仇、税不可偷”的良性财富观基本成为社会的共识,终使浙江富豪成为财富与纳税的“双榜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