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省领导讲话

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研时的讲话(摘要)

(2015年11月4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第一位的就是创新发展。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浙江过去发展靠的是人才,浙江“十三五”要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是要靠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把广招天下贤士作为“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最优厚的条件引进和培养人才,以最高效的体制留住和用好人才,以最真挚的感情尊重和善待人才,为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要根据浙江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分行业分企业逐个研究,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实现人才供需平衡。要构建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加快打造高层次人才平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研究制定最开放、最灵活、最有效率的人才政策,切实把更多的人才汇聚到浙江,着力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让更多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要满腔热情地做好人才工作,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当好“店小二”,为人才提供最优服务,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各级领导干部要尊重人才、包容人才,真心诚意与人才交朋友,帮助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要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关心。要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浙江“十三五”发展建功立业。

李强省长在“创业在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5年11月3日)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发动机”,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动力。只有人才高地,才有创新高地、产业高地、经济高地。

一、人才是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首要是人才。我们始终认为,年轻人才在哪里,活力就在哪里;顶尖人才在哪里,“硅谷”就在哪里。每个伟大企业背后,都有顶尖人才支撑。苹果公司的成功,主要得之于乔布斯;任正非之于华为,马云之于阿里巴巴,柳传志之于联想,都是如此。人才是第一资源。世界银行研究认为,一般性要素,比如土地、资源等,在创造财富和价值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人才要素越来越重要。人才资本的重要性远高于物质资本,而且长远看,物质资源越用越少,人才资源却会越用越多。

有人说,“人才战争”早已打响。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么美国是全球人才战争的最大赢家。美国经济的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吸引集聚了大量全球人才。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谁能够掌握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创造性,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中赢得优势。

浙江从过去的资源小省,变成今天的经济大省,靠的也主要是人才这一战略资源。正是释放了千千万万人的创业创新活力,才使得浙江发展一直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当前,浙江发展步入新阶段,面临“成长的烦恼”和“转型的阵痛”,靠什么适应经济新常态?靠什么重塑浙江竞争力?靠什么再创发展新优势?答案可能千条万条,但关键一条是,要始终把人才作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才始终是浙江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今天的浙江,应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人才。可以说,浙江创新路上求才若渴。

二、浙江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根本性转变,创业创新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浙江而言,变化来得更早。从1978年到2014年,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2.4%,但从2011年开始,浙江的GDP 增速进入10%以下的中高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8%。这背后,产业结构、增长动力、转型升级正在深刻变化,浙江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我们必须加快创新驱动,打造转型新平台、构筑产业新体系、拓展发展新空间、激发人才新动能,让海外人才在浙江出彩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打造转型新平台,这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体现之一。为了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浙江正在打造特色小镇、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科技城、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等一系列创业创新平台。我省正在建设100个特色小镇,通过若干年努力,使它们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和新经济的发动机。我们正在谋划建设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到临安市区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引进一批科研院所,聚焦一批创新型企业,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打造浙江的人才特区、创新特区、创业特区。我们加快建设五大科技城,也就是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学城。五大科技城的定位是,强化特色、优化布局、吸引人才、集聚要素,成为区域创新“磁极”。此外,我们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等为主的创业创新平台。目前,已建设了一批省级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以及一批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国家级人才基地。这些平台都是浙江创新驱动的重要平台,欢迎各类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

构筑产业新体系,这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体现之二。当前,浙江正在加快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这主要是从浙江的优势、市场需求、产业前景着眼考虑,目标是让七大产业都能进军“万亿级”规模。目前,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模式,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势头很好。浙江正在以“机器换人”、“互联网 +”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浙江而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篇大文章,而且远远没有做透。我们正在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名企、名品、名家“四换三名”战略,正在大力推进“互联网 +”传统产业和“两化”深度融合,正在瞄准一批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重点研究院,都是为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此外,我们正在加快发展茶叶、丝绸、黄酒、中药等传统印记深刻、文化底蕴深厚、市场空间广阔的历史经典产业。这些历史经典产业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它们与信息、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的潜力也有待于深挖。我们认识到,在“不少高端产业被欧美产业巨头遏制、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浙江制造有效供给能力仍然不足”的情况下,浙江要加快产业突围,必须依靠人才突破,面向全球集聚人才,尤其是世界级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海外人才有技术、有项目,浙江有市场、有资本,如果双方优势互补、加强合作,一定大有可为。

拓展发展新空间,这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体现之三。浙江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拓展“三方面空间”。一是利用浙江的区位优势,加快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会影响全球的贸易布局、投资布局、生产布局。浙江是一带一路的“门户省”, “义新欧”班列的开通、“万里甬新欧”桥头堡的构筑、“空中丝绸之路”跨境电商的搭建,会激发更多人来浙江创业。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主动对接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拓展浙江的投资空间、贸易空间、市场空间。二是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优质资源、高端人才,加快对海外企业的兼并重组、品牌收购、资源整合。希望大家积极推动国外先进技术、优质资源、高端人才与浙江的资本资源、转型需求、市场空间对接。三是加快推进“4+6”国家战略。所谓“4”,就是继续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等国家战略。所谓“6”,就是去年以来国务院又批复给浙江六大国家战略。比如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这些国家战略的突破,需要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务实推进,找准切入点。广大海外人才视野开阔,熟悉国际前沿,了解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大家怀揣丰富学识、高端技术、成熟项目,回到浙江这片创业热土,积极参与推进国家战略。

激发人才新动能,这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体现之四。实事求是讲,人才短缺特别是能引领创新、促进转型的高水平人才匮乏,是制约浙江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突出瓶颈。当前和今后,我们要继续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激发人才新动能。大力鼓励以浙商系、海归系、阿里系、高校系为主要代表的各方力量,引导80、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创业新四军”大胆创业。这里面,海归系、留学归国创业者就是海外高层次人才。我们要加强人才创业制度供给,在落实国家人才引进政策基础上,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推出可叠加的政策制度,落实好“浙江红卡”政策。

当前,全球化带来的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频繁。特别是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强,而且往往流向能最大化发挥其作用的地方。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中国在海外的人才库,是对外招才引智的重要对象,我们要利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带来的海外人才加速回流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着力解决海外人才“创业融资难、子女入学难、住房安居难、适应融入难”等实际困难,加快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化社区,激发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动能。

三、浙江正在打造“四大生态系统”,为海归人才创业提供最优生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竞争逐步从“单一要素”竞争,转向“创新群落”竞争,最终到了“生态竞争”。也就是说,竞争的关键是生态系统竞争。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关键是“七要素”——创业人才、风险投资、科研院所、中介服务(孵化机构)、创业文化、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围绕这七个要素,我们提出打造“四大生态系统”,就是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包括海外人才在内的人才创业打造最优生态。

一是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我们大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通过政府权力的减法、除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乘法。去年以来,我们着力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主要抓手的政府自身改革,相继制定了政府权力清单、企业项目投资负面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责任清单,推出了“浙江政务服务网”,努力实现“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我们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和创业门槛,让创业更加便捷。

二是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新一轮技术浪潮正在引发产业革命,我们加快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特征的技术变革在浙江落地,成功举办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云栖大会。我们大力发展创业金融,建立政府产业基金,引导风险资本、民间资本与创业人才、创新成果结合。省政府设立了省级产业基金,通过与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结合,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我们还在钱塘江两岸打造一块有效集聚资本、转化资本的金融港湾,大力引进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

三是打造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少海归人士说,他们之所以来浙江创业,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自然生态。这些年,浙江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城乡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生态竞争力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后,我们要继续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大力治水治气、治城治乡、绿化彩化,进一步美化城乡生态环境,让创业者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

四是打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只有社会和谐,创业才有保障。我们坚定不移守住百姓增收底线,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我们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浙江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程度最高、社会环境最平安、创业环境最有保障的地区之一。

不少创业者说,浙江是全国创业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已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四新”现象——新的创业力量不断涌现,比如人才创业、精英创业、青年创业不断涌现,世界互联网大会、云栖大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创业人才;新的创业平台不断产生,比如梦想小镇、山南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新的众创空间层出不穷,比如“创业咖啡”“创业茶馆”“创新工场”犹如雨后春笋、充满活力;新的风险资本、新的天使投资不断向浙江集聚,民间资本活跃度不断上升。

如今,钱江两岸、浙江大地,新一波创业创新浪潮已经卷起。可以说,在浙江创业正当时。浙江期待大家,浙江也欢迎大家。大家的到来一定会让这块创业创新沃土更有生机活力,大家的创业梦想也一定能够在这里实现!

熊建平副省长在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时的讲话(摘要)

(2015年4月27日)

军转安置工作,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军地共同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每年一次的常规性工作。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军转安置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安置任务。下面,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就做好今年军转安置工作,我简单提4点要求:

第一,准确把握形势。据了解,今年中央下达给我省的任务为1400多名,相比去年减少了约100名,但安置的难度并未因此降低。主要是三方面问题:一是结构性压力仍然较大。从历年的安置情况看,计划分配是大头,师团职是难点。今年,全省计划分配军转干部1300多名,自主择业干部不足100名,师团职干部的比例与往年也大致相当,安置的难度仍然不小。二是安置的去向较为集中。同等条件下,绝大多数军转干部选择安置到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要求进机关工作比例比较高。这几年,全省一半以上的军转干部安置在杭州和宁波,近9成安置进了机关,而且还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三是编制职数的制约凸显。根据省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省级机关(不含政法部门)编制要按照6%—10%的比例精简,省级事业单位(不含高校、医院)编制要统一按10%的比例精简,各市、县(市、区)也要相应进行精简。这意味着,在安置任务没有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安置的空间相对更为有限。

第二,全面部署推进。关于今年军转安置工作的具体安排,省人力社保厅将作专门部署,这里,我重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尽快摸清底数。各级人力社保、组织、编制等部门要对当地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及其使用情况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加强与部队转业部门的衔接,结合档案审查,建立军转干部基本信息台账,掌握安置对象的数量、结构、去向等信息,为下一步的安置工作做好准备。二是编制安置计划。中央安置任务正式下达后,省人力社保厅要抓紧编制全省的安置计划,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省直各部门和11个市。省里的任务下达后,各市要在1个月内拿出当地的安置计划。编制安置计划时,提供的岗位数要略高于安置的任务数,以留出余地。对缺编和近几年安置任务较轻的单位,要优先安排;对满编单位,允许按规定适当超编,以后通过自然减员逐步调整。三是把握时间节点。总的要求是,10月底前基本完成,11月份全部结束,不允许出现跨年度安置的情况。按照这一要求,人力社保厅要对各阶段的任务进行细化,排出具体时间表,尽快布置下去。各地各部门要根据省里的部署,制订详细工作方案,抓好组织实施。

第三,严格规范安置。军转安置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强,必须严格依法依规,确保公平公正。一是严格落实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改进计划分配安置办法、考核赋分办法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军转安置工作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对这些政策,我们要严格执行,不折不扣落实好。特别是师团职干部,是安置的重点和难点,相关的倾斜政策,我们要用足用好。同时,严禁擅开政策口子,避免造成攀比,引起矛盾。二是规范透明操作。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提高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重点抓好“三个公开”:安置信息公开。安置工作启动之初,就要通过多种媒介及时发布安置信息,公开具体操作流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安置过程公开。借助网络信息等平台,向军转干部提供岗位设置、积分排序等相关信息,便于军转干部自主选择。目前,省里已经开发了专门的网上报名系统,各地特别是安置人数较多的市,也要借鉴这一做法,加快系统开发。安置结果公开。对军转干部的考核赋分、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也要及时向全体军转干部公开,以提高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要严肃工作纪律。对省里下达的安置任务,各地各部门要无条件落实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这是一条政治纪律,必须严格遵守。对在接收和安置中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要予以严肃处理。

第四,强化责任落实。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军转安置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工作进展情况,特别是各位分管领导,要负责抓好具体落实,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要亲自研究、亲自协调,确保安置工作做到位、做扎实。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军地之间,要加强沟通,建立会商机制,共同做好档案审查、资料移交、信息核对等工作,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把好关。党委政府各部门间,也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人力社保、组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计划编制、任务分解、政策指导等工作;编制部门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编制职数上的支持;公安部门要做好军转干部的落户工作;教育部门要帮助解决军转干部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其他各部门也要各司其职,按分工做好有关工作。三是加强督促检查。省人力社保厅、组织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全省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面上情况;各地要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省里还将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进度较慢的地区进行实地督查,确保全省军转安置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