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抗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015年2月,宁波市委也印发了《宁波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行动纲要》。再崇高的道德准则,如果缺乏化大为小的传承播撒,也只是空洞的理念;再恒远的价值目标,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奋力追求,也会变得遥不可及。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政理论课团队充分挖掘抗战胜利70周年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微化”教学改革,就是在培育践行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一次重要实践,呼应了思政理论课教师、教材、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的要求,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增强思政理论课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一次成功尝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长期以来,为了把思政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不懈努力,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创新理念和方法并付诸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制约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虽然复杂,但“文本局限”与“耽于说教”一直是遭受诟病最多的两个方面。“文本局限”意味着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中的原理学说,“耽于说教”意味着教学方法过于依赖教师的单向灌输。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教学疏离学生个体成长的价值需求和情感需要,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消解了学生上思政理论课的兴趣与热情。针对这些问题,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联系大学生实际,提出了“微化”教学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

“微化”即为理论与价值观的具体化、本地化与情境化。所谓具体化,是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所谓本地化,是指教学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相结合;所谓情境化,是指教学与具体的场景相结合。通过“具体化、本地化、情境化”,力求做到化抽象理论为具体问题,化普遍原理为地方性知识,化单一说教为现场体验,让广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微化”教学理念,教师们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立足点,按照“传承化大为小,个人奋力以求”的原则,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案进行不断优化:一是结合时政热点与重大节庆纪念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二是结合宁波本土教育资源,运用地方性话语进行教学,用学生触手可及的教育资源来诠释抽象的原理和理论。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间节点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政理论教研部在宁波市、鄞州区两级党史办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开展寻找抗战遗迹的教学实践活动,重点对浙东抗战文化资源进行寻访。在近4个月的时间内,全体思政理论课教师与部分辅导员带领1000多名学生走出课堂,采取了现场走访、现场授课、听抗战故事、参观纪念馆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们切身地了解、学习抗战历史。师生们克服了高温、路远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了教学实践活动,累计走访宁波及其周边30多处抗战遗迹、10多位抗战老兵,并与老人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同学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活动的成果,文笔虽然稚嫩,但同学们以自己的理解写下这些重走抗战遗迹的文章,用自己的感悟记录着历史,传播着历史,其中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文字记载本身的作用。

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微化”教学改革的教育意义,2015年7至9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寻找抗战》专栏,策划了15期专题,将活动积累下来的图文分批推送给全校师生共同分享,网络点击量近2万次。本书就是在网络推送文章的基础上收集汇编而成。

全书共收录文章38篇,划分为4个篇章,其中,涉及鄞州区的部分图文已经在2015年9月3日被《鄞州日报》整版采用,关于红色遗迹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已获宁波团市委2015年调研成果奖,得到了宁波市党史办、鄞州区党史办的高度重视和评价。部分文章在国内主要媒体刊登,累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以及中央党史办、光明网、新华网等网站报道20余次。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也是一次非常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所有为寻访活动付出辛劳的成员,期待“微化”教学探索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是为序。

费英勤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