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空间问题的辩证向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空间问题及其畅想

不懂几何学者,不能进入学园的门。

——柏拉图学园大门的题铭

一、人类的空间实践

一个幽灵,一个空间本书所用的空间是指物体的广延性,即物体具有长、宽、高、面积、体积等性质,物与物之间的距离,以及通过中介物所标定的物的位置,同时以几种方式呈现的图像及世界观,在空间的定义中将有所交代。的幽灵,在人们的内心中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占有,中国的各个领域:工人和农民,企业家和政治家,学者和理论家,都行动起来了。

有哪一个人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不带有空间的特征呢?又有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获得独立空间呢?

由这一事实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到了空间应该被当作一个问题来深思的时候了;

(2)现在是对空间问题进行哲学总结的时候了。

显然,我们国家已步入空间的时代,以下五个明显的有关空间现象的案例就可以说明问题。

第一,电影艺术。许多人喜欢看电影,电影已经从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从2D(D是Dimension的简写,2D就是二维的意思)发展到3D,现在已经到了5D时代。电影之所以给我们呈现了图像,其背后的科学理论支撑正是深刻的空间原理。

第二,住房问题。房子是每个人栖居的空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住房开始商品化,因此,住房具有了双重功能:作为消费的居住功能与作为商品的投资功能,并且这两种功能通常叠加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需求,总是在规划自己的空间,对自己所拥有的空间有大小方面的感觉。为什么有的人的空间大,而有的人的空间小,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而是四处流浪呢?大或者小的根本原因是受制于“社会空间”的规律。人们的生存方式从“一小时多少钱”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平方多少钱”。

第三,我们国家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实施了一系列浩大的工程,这些工程具有地理学的意义,比较有名的工程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通过空间组织与设计,更好地配置了我们国家分布不均衡的资源,从而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这一时代,一些空间词汇令人耳熟能详,比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遵循社会空间的规律和地理空间的规律。

第四,中华民族对外部宇宙空间的探索。2011年9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对外宣布:中国将于2011年9月27日至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天宫一号”。它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为中国突破和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开展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为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这些现象背后的技术也属于物理空间理论。

第五,由史建魁、叶永恒、刘振兴等编著的《空间物理学进展》(第五卷)详细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空间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可见,空间也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们重点关注与研究的对象。

空间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极大地拓展和改变了人类对于空间的经验和看法。“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类实践的空间范围十分有限,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征服空间的能力与日俱增。人们在地球上的旅行早已实现了“朝发夕至”。李白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夸张手法再也不那么夸张了。地球渐渐成了一个村落,而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都证明了人类开始向宇宙的最深处进军,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小小的地球村落,未来星际移民可能不再是梦想,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人类伟大的空间实践和空间认知上。

伟大的实践必然会产生伟大的理论。

中国已然步入空间的时代。“空间”是无处不在的;“空间”震荡着每个国人的神经;“空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空间”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空间问题的提出与空间哲学

1969年,海德格尔接受理查德·维塞尔(Richard Wisser)的电视采访,在谈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提到物理学在空间、时间和运动中活动。但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运动,作为科学的“科学”并不能做出规定。比如“物理”概念并不能在物理学中得到证明,而只能在“后物理学”中,即哲学中得到说明。空间从来就是哲学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科学发展到今天,空间仍然是人们关心的重要理论对象。关于空间的思考在学术研究当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亦是如此。比如,俞吾金教授指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近年来,有不少论著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但几乎都没有触及马克思的时空理论。人们仍然借用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关于时空问题的表述,试图对马克思哲学的整个体系做出新的说明。这种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事实上,只有重新反思马克思的时空理论,揭示出长期以来被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者们所掩蔽的马克思在时空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和划时代创造的真相,对马克思哲学体系的重新理解和构造才真正是可能的。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3):11-19.

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的缺陷,认为马克思的时空理论在改革中被忽视了;同时,也道出了马克思时空理论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性,认为“重新反思马克思的时空理论”是“对马克思哲学体系的重新理解和构造才真正是可能的”的必要条件。这段话隐藏的意思认为马克思的时空理论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作者用“重大发现”和“划时代创造”这样的词汇高度评价马克思的时空理论。

作者对比分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时空观与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时空理论意蕴上的时空观。传统意义的时空观的内涵在于:第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第二,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第三,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这一内涵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两层含义。

从其优点的角度来讲:首先,强调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可分离性,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其次,强调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了康德、马赫的主观化时空观;第三,强调时空的无限性特征,否定了黑格尔、杜林的有限时空观。

从其局限性来说,有三个要点:第一,从物质和运动出发来阐述时空理论乃传统哲学的基本思路;第二,在强调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时,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撇开了来自人、人的经验和人的实践活动方面的主观性因素,从而把时空绝对化、抽象化了;第三,由于这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时空观始终是以抽象的物质或作为这种物质的总和的抽象的自然作为载体的,所以它必定是超社会、超历史的。

俞吾金先生在理解了西方学者诸如马尔库塞、阿尔都塞、古尔德等对马克思时空的新探索观点后,得到一些启发,总结出马克思时空观的新内涵:首先,不是从抽象的物质,而是从人类的劳动出发来论述马克思的时间理论;其次,意识到了马克思的时间学说与生存、价值、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注意到了处在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总体及其总体的各个部分在时间上的质的差异性。同时,他也看到了这些西方学者的不足:首先,未把马克思的时空理论作为其哲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专题的研究;其次,只重视马克思的时间理论,忽视了对他的空间理论及时空关系理论的研究;最后,未对马克思时空学说的本质特征和划时代的意义做出明确的说明。

在总结中外学者有关马克思时空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俞吾金教授勾画了马克思时空理论研究的蓝图,认为马克思时空学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代表,从哲学上来阐述马克思的时空学说;第二阶段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资本论》为代表,主要从经济学出发来表述其时空学说。从哲学的角度来讲,马克思认为时空只是现象的纯粹形式,而现象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感性才是时空的源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马克思将时空理解为人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劳动,所以时空理论的源泉是生产劳动。

在总结了马克思的时空观理论之后,俞吾金先生还指出了这个理论的特征和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的时空观理论的基本特征在于:首先,马克思的时空观主要是在其经济学著作中表述出来的,但却不应当局限在经济学的范围内去理解他的这一理论;其次,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出发引申出实践概念,相反,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从生产劳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的;第三,马克思并不是超越一切历史条件、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谈论时空问题,而是始终把这一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的;第四,正是从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时空观的考察出发,马克思形成了社会形态时空观,强调在三大社会形态中,时空概念有着质的差异。马克思的时空观并没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平均使力,而是从人的生命的根本追求出发,始终把考察的重点放在时间概念上,这是马克思时空理论的主要特征。

同时,这一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马克思的时空观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哲学或者从抽象的物质和运动出发,或者从纯粹主观感受和意识出发来讨论时间、空间概念的做法,而是把全部讨论置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的基础上;第二,不领悟马克思的时空观,就不可能真正进入其实践唯物主义的领域;第三,马克思对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时空概念的差异性的强调,为比较哲学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俞吾金教授对马克思时空理论的总结和分析是深刻的,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其中许多观点与新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空间理论的研究不谋而合,殊途同归。本书在这一探索的基础之上,总结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新形式——空间辩证法,这就是本书研究的主旨和方向所在。

事实上,空间问题不仅是一个宏大的时代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关于空间的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不断丰富着空间的内涵,人类对空间理论的理解不断深入。

1900年,德国大数学家、逻辑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会上做了关于《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在这个著名的讲演中,希尔伯特回顾并总结了以往数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的现状,提出了著名的23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康托的连续统基数问题、算术公理的相容性等。其中,第六个问题是“物理公理的数学处理”,因为现代物理学是通过几何学理论来表述的,故而拉开了“世界空间化”的帷幕。所谓世界空间化,就是通过空间的视野来审视、理解整个宇宙。德国哲学家莫里茨·石里克称之为“图像式世界观”。与此相应的是,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开始了社会空间化的研究。通过空间来观察、研究社会发展的结构、规律及其演化,并断言资本主义的生产从“空间中对象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

对物理宇宙的空间化与人类社会的空间化,本书统称为“世界的空间化”。所谓“空间问题”,就是世界空间化的领域、起源、结构、规律、精神现象及其限度的理论问题。因此,空间哲学就是围绕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哲学探究。从学科归属来讲,空间哲学属自然辩证法、自然哲学、哲学逻辑研究的领域,所以可以从自然辩证法、自然哲学与哲学逻辑的角度来研究空间哲学。

从“人类社会”分衍出来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空间的哲学基础。新唯物主义哲学强调人与对象之间的实践关系,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和知识是通过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生成的。“空间”也是在人与外物不断打交道,不断实践,不断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因此,空间哲学的前提是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生成论。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物理空间”的观念;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社会空间”的观念;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加上人的精神能动的创造性方面构成“精神空间”的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社会空间是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实践基础;物理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对象;精神空间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空间和物理空间的精神反映,并以此为指导改造社会空间和物理空间。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不断演化的。

因此,本书的研究是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法,从宏观层面上论述空间哲学,以实践生成论的观点系统构造空间哲学理论。空间是人类知识和观念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伴随着人类伟大的空间实践,对“空间”问题的哲学总结势在必行。本书初步规划对空间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鲁品越先生的《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理论的先导和前提基础。

三、文献综述

“空间”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重要范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甚至将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数学化、几何化。空间观念反复出现在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当中。第一个系统探讨“空间”问题的是百科全书式人物、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在其名著《物理学》中围绕空间提出了三个追问:

第一,空间是否存在?

第二,空间如何存在?

第三,空间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形成的空间概念是“处所”,也就是“在哪里”的意思。他区分了各种空间概念,比如“虚空”。而且他认为,空间是因为物体的运动而形成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不从A点走到B 点的话,就根本不需要什么空间的观念。

对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中的空间概念,吴国盛先生已经做了详尽的梳理。在《希腊空间概念》一书中,他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阿那克西曼德的apeiron表明了宇宙的球状结构;

早期原子论者的虚空(kenon)应该理解成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空隙”(diastema),将这个词译成“体积”也是错误的。

柏拉图的chora与topos意思相差不大,也应该译成“处所”;

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只有几何图形的概念,尚无几何空间的概念。吴国盛.希腊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8.

希腊空间概念与后来的近代和现代的空间概念是不一样的,可以说“空间”概念本身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演化的。因此,吴先生将希腊的空间概念作为空间概念史上的第一阶段。

在当代中国,研究空间哲学的专家和文献还不是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刘文英先生的《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和吴国盛先生的《希腊空间概念》等。而直接冠之以“空间哲学”的著作有谭长流先生的《空间哲学》和童强先生的《空间哲学》等。同时,国外也有些研究空间哲学的名著,比如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大卫·哈维的《希望的空间》(spaces of hope)、爱德华·苏贾的《第三空间》、B.K.里德雷的《时间、空间和万物》、克利斯呆夫·雷的《时间、空间和哲学》Time, Space and Philosophy,玛尔科·艾义罗等主编的《空间逻辑手册》(Handbook of Spatial Logic)。

本书对空间问题的思考直接源于刘文英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其实,这本著作是老先生在兰州大学工作的时候写成的。笔者当时阅读了这本书很受启发。刘文英先生根据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和相关文献,具体论述了人的时空观念起源、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问题、时间和空间的有限和无限问题、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和绝对问题、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问题等重要哲学问题。作者经过详细的文献梳理和考证指出,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十分丰富,而且提出过不少体现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卓越见解。但是,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毕竟是有局限的,这是受那个时候的整个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先辈用实践和智慧告诉我们,人类的时空观念一开始就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是人对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普遍形式的一种反映。刘文英.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0.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第一部试图对中国空间哲学进行系统总结的理论著作。中国古人的时空观念中有很丰富的经验和思想内涵,研究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不是要颂古非今,不是要人们眼睛朝后,而是要尊重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力图总结人类认识时间、空间的经验教训,以便作为我们今天研究时间、空间问题的借鉴”吴国盛.希腊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1.。总之,这本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空间的哲学问题:时空的起源、时空的性质、时空的有限和无限、时空的相对和绝对、时空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等。这些问题也是本书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希腊空间概念》是中国第一部试图对西方空间思想的发展进行论述的哲学著作。作者吴国盛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这本著作引经据典,详细论述了希腊空间概念发展的历程。他区分了三种空间经验处所(place)、虚空(void)、广延(oxtension)。同时,对应于三种空间经验,引申出关于空间的三种观念:空间实体论(substantialism)、空间属性论(property view)、空间关系论(reationism)。

谭长流先生的《空间哲学》是中国第一部冠之以“空间哲学”标题的空间哲学著作。这部著作探讨了关于空间的性质、认知、空间与时间、空间的生成、空间的意义等诸多关于空间的哲学课题。它给出了一个关于空间的定义,即“空间就是在任意维度的无限方向上弥漫着能量的存在”。总之,谭长流先生关于空间的概念可以归之为“自然空间”。

童强先生的《空间哲学》是另外一部冠之以“空间哲学”标题的著作,谭、童两位先生的两部著作的旨趣大相径庭。谭先生的空间概念的科学基础更多来源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和几何学,而童强先生著作的科学基础更多来源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他提到的“空间”一词有这么几种含义(如作者所言):第一,空间指的是现实当中某个空场,它也可能仅仅是无形的或有形的标识或法律、行政意义上的约定;第二,空间也指形成某个空地、场所的建筑或者设置,也可能是具有空间连接作用的道路、桥梁、隧道等一类设施;第三,空间特指人所在的空间。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11.同时,童先生还提出了作为“分隔”和“连接”两种空间类型的概念——“空间1”和“空间2”。作者认为,这是他的一个重要创获。总之,童强先生的空间概念可以归之为“社会空间”。

爱德华·W.苏贾和哈维的空间概念都是社会空间概念,这在童强先生的著作中有详细的说明和研究。

另外,从思维结构研究空间推理的学科——空间逻辑,正是《空间逻辑手册》所反应的基本内容。空间逻辑是研究空间推理的现代逻辑分支,因为在人的思维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间推理元素,研究空间逻辑有助于人类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空间逻辑研究的空间概念可以归之为“精神空间”。

同时,笔者要指出的是本书的体系构造不同于谭长流先生和童强先生。本书的主题是按照经典哲学的路径系统构造关于“空间”的诸多理论,即: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

总之,空间哲学研究课题的内容大致来自于三大领域:自然、社会和思维。本书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形式逻辑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这是空间哲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